<h3> ——记画家郑兴昌先生 陈之耀</h3><h3><br></h3><h3>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说为人应该立志高远,慎执操守,仁厚为人,心无旁骛游于各种技艺之中,这是一种标准、一种修养、一种追求。画家郑兴昌先生就是以这种标准来指导他的人生的人。已过花甲的他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他出生于解放初期,经历过文革、做过下放知青、当过兵、退伍后分配在企业工作,后又经历企业改制下岗、自谋职业做装修设计等等,如今,他在一个不足八平米的工作室里日夜耕耘,做起了专职画家。其现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协会员、江西版画家研究会理事、上饶书画院特聘画家、信州书画院副秘书长、高级室内设计师。郑兴昌先生为人宽厚、低调,他自幼酷爱书画艺术,虽命运坎坷,但他不忘初心、不改其志,无论在什么境遇中从未放弃对书画艺术的不懈追求,令人感佩。<br></h3> <h3> 郑兴昌先生创作涉及广泛,善于驾驭多种绘画形式,素描、宣传画、版画、夏布画、中国画等等。早在1985年他授业于著名画家苏烈熙先生进行版画创作,1986年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画世界奖”;1987年作品入选建军6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赴日本神户举办中国版画大联展;1990年作品入选全国第十届版画展;1991年作品入选“纪念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六十周年”中国当代版画新作展,由于他在版画领域的成就,他获得了版画鲁迅纪念奖章。 </h3> <h3> 近年来他勤习书法,以书入画,主攻中国山水画创作。他走的是现实主义题材路子,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他在日记中写到:“朋友跑到国外旅游,我跑本土乡村旅游,目识手记乡村的人文记事,用笔墨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老宅空屋,山村美景,这旅游对画者本就是采风,对日后的创作可提供必要的素材”。是呀,这些年他走出画室走向更广阔的乡村田野,青山秀水,坚持写生,灵山、怀玉山、铜钹山、婺源、铅山……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足迹。他以饱含深情的画笔创作了大量以上饶本土风光的系列组画,如《毓秀灵山》、《神奇的铜钹山》、《石塘印记》、《河口古街》、《信州记忆》、《沙溪古镇》、《秦峰古村》、《水南印象》等等,蔚为大观。他说:“是大自然的大美,激起我心灵艺术创作的情感波澜,让我获得天地间最真诚、最质朴的情怀,用一支笔,用写生的语言渗入我的山水再创造”。</h3> <h3> 百年的中国画坛,论者每分两派,一曰传统派,二曰融合派。郑昌兴先生无疑是属于融合派的画家,近年他悉心研究黄宾虹、李可染、张仃等大家的画法,并结合自身扎实的素描功夫与版画创作经验选择了以焦墨手法进行国画创作,可谓有胆有识。焦墨山水是传统山水画的一个类别,最能还原苍劲、宏阔、有力、具有金属感的画面,以单纯的干墨作画类似传统山水素描,貌似黑与白,所产生的力度与内涵是其他色彩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强调黑白的本色美、质朴美,以素为绚。我们看郑兴昌先生的画,用笔粗犷豪放、坚实叠进、用墨深厚凝重、带燥方润,偶尔以淡淡的赭石、藤黄晕染更显得浑厚华滋,他结合西画的光线与造型手法,在黑白掩映的明暗处理和色墨交融的空间构织中体现出朴茂多姿,幽密深邃的美学意趣。在章法的处理上,计白当黑,虚实繁简而能疏密统一,营造出独特的绘画语境,如他所创作的《翠山风彩官溪祠》、《叠石凌霄》、《信州渔舟》等悉是此类佳作。这些成就来之不易,这与他几十年甘于寂寞、勤学苦练分不开。 </h3> <h3> 李可染先生曾称自己为苦学派,余任天先生亦有诗云:“一艺功成岂偶然,苦功天分两相连,还须滋养源头水,寂寞楼居四十年。”可见要成为一名艺术家除天赋外,勤奋是关键。郑兴昌先生被同行称赞为“上饶最勤奋的画家”,除外出写生外,他每天在他逼仄简陋的画室里要工作8小时以上,他“借笔墨以写天地景物而陶然咏乎我”, 不改其乐,不改其志!</h3> <h3> 艺术之路与人生之路何其相似,山一重、水一重,在通往奇险秀美、博大精深的艺术道路上,郑兴昌先生曾带给我们许多的精彩,而今他正值创作黄金期,相信他一定会再上高峰,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h3><div> </div><div> 丁酉清和月于定静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