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河南18地市里,地盘最大的莫过南阳,纵观河南地图,你会发现,南阳几乎盘踞了整个豫西南。河南的面积是16.7万平方千米,南阳占了2.66万,八分之一还要多点。然而南阳的牛逼之处并不仅仅在于辽阔的地域面积。</h3> <h3>至今,“当代毕昇”王永民还是在这里用科圣的智慧创造出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计算机输入法,成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二月河以犀利的目光洞察历史,写下了满清帝王系列小说《雍正王朝》、《康熙大帝》。</h3> <h3>南阳之大,大在地大物博</h3><div>南阳,是河南所有城市中地形最为奇特的一个。南阳因处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它北依秦岭、伏牛山,西界大巴山、武当山,东有桐柏山、大别山,三面环山,中间形成了近三万平方公里的马蹄形盆地,地理学上称之为“南阳盆地”。</div><div>说起盆地,第一印象就会想起我们地理课本上的知识,我国的四大盆地,除了偏居西北一隅的三个盆地因为雨水稀少而成为重要的矿产基地外,最为丰饶的当属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那里稻黍飘香,那里鱼虾丰饶,省会成都堪称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div><div></div><div><br></div><div>南阳盆地几乎兼具了中国四大盆地的所有优点。南阳矿产资源丰饶,除了享誉全国的河南油田坐落于此之外,境内探明储量的矿藏有66种,其中位于桐柏县的天然碱储量达8514万吨,储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独山出产的玉石,是四大名玉之一。</div><div>不仅矿藏资源丰富,南阳是有“中州粮仓”之美誉。在所辖的11个县市中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div> <h3>此外,南阳还是一座盛产中药材的“天然药库”,跨越南北的地理环境,孕育了2356种中药材,总储存量2.5亿多公斤。其中,名优中药材达50多种。</h3><div>南召的辛夷、西峡山的茱萸与天麻等10个产地甚至发展成了中药材基地,其中5个通过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西峡、内乡山茱萸基地被确认为全国首批8个中药材GAP示范基地之一。</div><div>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南阳还有让人羡慕的水资源。南阳域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储量及人均水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div><div>于是,一项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从南阳起步——南水北调,源起南阳,一泓碧水一路向北直达首都,滋润了北方人民的心田、还有那大片干渴的土地,世界的水利史上从此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div> <h3>南阳之大,大在名人辈出</h3><div><br></div><div>拥有如此丰富的物产,五六十万年前就有“南召猿人”在这里生息繁衍。而南阳的建城史,也有3000多年。这里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夏禹时期即建都于此,而后商周时期更有申、邓等诸多诸侯王国割据于斯。</div><div>春秋时楚设宛邑称之为宛,为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此后的秦汉,以冶铁而著称于世的南阳鼎盛为享誉全国的六大都会之一,地位好比今天的“国家中心城市”。以冶铁著称于世的南阳着实因铁而风光了几个世纪,而给南阳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还是缘于这位发迹于南阳的皇帝。</div><div>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出生于此,起兵于斯,成就了帝业,创造出“光武中兴”的太平盛世,南阳也因此被冠誉为“南都”、“帝乡”。既然称之为“南都”,繁华昌盛必然有比肩都城洛阳之趋。</div><div>那时的南阳郡有人口240万,为全国各郡之冠;郡城周长36公里,比两千年后九十年代初期的南阳市区面积还要大出很多。</div><div>历史上,南阳也是人才济济,古往今来有众多的世界级历史名人更是诞生或是生活于此。诸葛亮在此躬耕;张仲景在此杏林施惠,并用如椽的巨笔饱蘸白河水写下了惠泽千古的《伤寒杂病论》。</div><div>南阳人张衡创造出地动仪、浑天仪,站在了世界天文学、地理学的前列。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让冶铁技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div> <h3>宜居的自然环境造就这个城市最为宝贵的人口资源,在河南省十八个地级市当中,南阳是唯一人口突破千万的城市,而南阳所属的邓州市,更是以180万的人口雄踞河南县级人口的榜首,其他各县中唐河、镇平、方城的人口数量也逾百万。河南总共有一亿人口,南阳就占了一千万,如此平均下来,每十个河南人当中就有一个就是南阳人。</h3> <h3>南阳丹冮三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