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前言: 2017年4月8日、9日,朔县师范37班同学在大同聚会。四十年的阔别,两天的相聚,短暂而珍贵,同学们肆意享受着欢聚时光的每一刻,尽情回忆着那逝去的青春年华,含泪叙说分别的那些流年岁月......</i></b></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010101"> 四十年前,我们如蓬,生活如风,将我们旋聚于朔师。短暂的岁月,让我们熟识了每一张质朴、稚嫩的脸庞,相遇、相识,还未及相恋,凛冽的朔风就又将我们吹散,如一粒沙石,撒落在互不相知的丘壑河滩......</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九位同学在赵老师的带领下,去到灵丘参加排球赛的裁判工作。我们的大部队当时是在怀仁参加篮球裁判。看,,我们也曾风华正茂,也曾青春年少。</font></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微信群里获得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并归拢到这个《美篇》里,四十多年过去了,大家还能认出他们来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排左起:黄世学、范志云(40斑的)、刘士洋、蒯大成,前排左起:吴有礼、宋培健、孙金茂、王增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排左起:蒯大成、宋培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左起:黄世学、孙金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左起: 宋培健, 刘士洋 、 蒯大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上)</b></p> <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班的九位“仙女”同学,在操场上的合影。她们也曾婷婷玉立,也曾英姿飒爽。</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合影似乎与上一张同时同地,但除了我们九位剩下的都是谁呢?班主任冯晋川老师我们还是认识的,可惜的是,我们毕业时间不长他就去世了,享年不到四十岁。他抱得那个小孩是谁家的呢,不得而知,估计现在也早已年过不惑了吧!</font></h1> <h1> 大家不认识的那位,我记得是叫杨叶青,阳高县人,个子高高的,是个美女。是我们上届36班的学姐,我们因篮球结缘。这张相片应该是在训练完毕,在篮球场照的。</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运动装,天然样; 傻傻的俩姑娘,但难掩青春光芒。当年,运动场上的两员“猛将”。</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四十年后的这两位,已不复当年模样。韶华已逝,青春远去。流年岁月馈赠给她们的是苍颜华发!</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群主与主管赴同考察,东道主热情欢迎,盛情款待,邻县同学闻迅赶来,小聚一把。一番商议,聚会时间、地点立马敲定。</font></h1> <h1>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在一个春雨濛濛的日子,一群花甲老人带着时光的印痕欢聚在一起。四十年,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切近,那一张张面孔,是那么的陌生,却又是那么的熟悉。<br> </h1> <h1>杜甫诗云:<br></h1><h1>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br></h1><h1>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br>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br> </h1><h1>是啊,当初相遇时,我们是满面春风的青年,而今相聚时,我们已是满头白发的老者。</h1><h1> <br> 四十年,年轻时,总以为漫长得恍如隔世,走过来,才知道短暂如弹指刹那。<br> <br> <br> <br> <br> <br> <br> </h1> <h1><b> 《江城子 * 缘聚》<br></b></h1><h1><b> 相别四十音杳茫, <br></b></h1><h1><b> 念同窗,自难忘。<br></b></h1><h1><b> 毕业离散,大家各奔忙。<br></b></h1><h1><b> 春朝秋夕容颜老,<br></b></h1><h1><b> 皱满面,发染霜。 <br></b></h1><h1><b> </b></h1><h1><b> 微信忽然联系上, <br></b></h1><h1><b> 叙过往,聊近况。<br> 齐聚平城,你我话沧桑。<br> 人生最忆是芳华,<br> 朔师缘,情谊长。</b></h1><h1></h1><h1><b> </b></h1> <h1> 这是咱班这次参加聚会的男神们!</h1><h1><br></h1><h1>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h1><h1> </h1><h1> 今日的我们岂止是儿女成行,孙辈也成行了。</h1><h1><br></h1><h1><br></h1><h1><br></h1><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 人生如旅,亦哭亦歌。一辈子真的很短。俯仰之间四十几年已然逝去。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已荣登祖辈的宝座,回首往事,感慨良多,善待生活,善待暮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和同学见一面,不为别的,只想一起怀念过去的岁月,一口老酒,一声同学,热泪盈眶。</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你我端着酒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头一仰,全喝光,那种感觉,只有你我能够品尝。</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同学在一起,无论是大鱼大肉,还是小菜小汤,都是让人沉醉的时刻。</font></h1> <div> </div> <h1><font color="#010101"> 同学相聚,不管混得好,还是混得孬,只想看看彼此,一声同学,一份关切,情意绵绵。</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此次聚会,我们邀请到了唯一的一位老师(听说也有其他老师驻同,只是毕业多年,未曾联系),赵老师大学毕业,我们是他的第一批学生,所以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现在的赵老师,比年轻时挺拔,帅气。</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此乃群主吴同学,身材不是很高大,能量却不是一般的大。她把我们这些散落在同朔两地同学一个个找到,联系上,建起了“朔师37同学群”,让我们有了一处精神家园。</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8日下午座谈会。大家围坐在那里,谈过往,话沧桑,聊近况。</font></h1> <h1>四十年沧桑岁月,四十年友情流长。回顾那些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么亲切,那么难忘。</h1> <h1>岁月虽久,但情愈浓。难得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互道别后的思念,尽享重逢的喜悦。</h1> <h1><font color="#010101"> 同学们,不管这四十年你我是怎样走过,也无论在这四十年里你我经历了怎样的人世沧桑,今天,我们能够欢聚一堂,就是我们的幸运,就是我们的缘份。</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9日上午,我们一行游览了华严寺,这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73年周恩来总理曾陪同法国总统篷皮杜到此一游。我们还登上了七层高的华严宝塔。同学们兴致还蛮高的。</font></h1> <h1> <br> 认真地听着导游的讲解。 领略着千年古刹的无限风光。<br>体味着大同古城文明悠久的历史。</h1> <h1> 游览上下华严,攀上七层宝塔,走出寺外,居然有些疲惫,于是坐下小憩。<br> <br> 看来,我们真的不年轻了!<br> </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小憩之际,同学们又忙着留影,合照。</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此三位来自钟灵毓秀的恒山脚下,此次聚会全员到位,并为聚会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走在从华严寺到城墙入口的大街上。大家边走边谈论着大同近年来大变化。</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同学们行走在城墙上,闲庭信步。三三两两,边走边聊,欢声笑语,一会儿驻足留影,一会儿俯瞰城墙内外全景。</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jucai同学是我们班的“徐霞客”,喜游名胜古迹,而且兴趣广泛,写诗填词,武术戏曲,皆有涉猎。虽历经职场之坎坷,饱尝生活之艰辛,但热爱生活,充满阳光,风趣幽默,境界超然。</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bai-bai同学总是戴一墨镜,耍酷吗?非也。眼睛畏光,惧风,频眨。医生告诫:必须佩戴太阳镜。医生还说,老年人都应该戴太阳镜,防止光污染,保护视力。不过它还有个副作用,那就是拍照不怕瞎眼,还能遮掩局部皱纹!</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Zhan-Ying童鞋在校时,是俺班最靠谱的小青年。当初少年老成,如今老成持重,风度儒雅,气质斯文,女同学争相与之合影,以聊补当年无缘相恋之缺憾(玩笑)。</font></h1> <h1>这位是怀仁县的宋清海同学。目前,估计是咱班老年生活最逍遥自在的一位(虽然心中有痛),遍游祖国名胜景点。</h1> <h1> 岁月苍老了我们的容颜, 时光侵蚀了我们的体魄,但无法改变我们互为同学的身份,更无法淡漠我们的同窗情缘。<br> 四十年没见,但我们一见如故。 </h1><h1> 没有感觉遥远和陌生,这就是同学情啊!</h1> <h1><font color="#010101"> bai-bai童鞋,有同学评价:当日在校时,高冷,盛气凌人,不易接触。本人却浑然未觉。看来,每个人都不只一面,在高中同学圈的评价却是:没心没肺的马大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yue-ping童鞋,在班里属小妹级别。在恒山大帝的护估下,岁月神偷唯独轻饶了她!看,还是那么青春飞扬,还是那么热情奔放,还是那么笑口常开。</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Wang-HanDong,当年的“小不点”,今日“大地主”(经营着三百多亩土地)。不过,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为我国烟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特级烟民”(每天四包)。</font></h1> <h1>大同县董文英同学。聚会前如大海捞针般把她找到。虽然早已是祖母级别的人物,但性情还如当年一样,热情、爽朗、直率。</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高大宏伟的城墙是令大同人魂牵梦萦的前前任市长耿彦波的大手笔杰作。只可惜我们只游览了一段西城墙和北城墙,而蔚为壮观的南城墙和东城墙却没有去。</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徐霞客”与“恒山儿女”,在恒山脚下留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小城相逢,三人对饮。举杯庆贺,同学情深。常来常往,友谊长存。</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mi-ping童鞋,是唯一继承了体育班基因的“运动者”,终身从事体育工作。2015年9月在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冠军。听说他还要去参加今年的“北马”比赛,真为他自豪,也替他担心,毕竟一把年纪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广灵三位王同学中的一位,此次聚会三位全员缺席,听说他们都在远离家乡的大城市为儿女奉献余热。须知,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但儿女家却不是父母的家,善待自己,善待余生。</font></h1> <h1> 聚会结束,筹备组同学撤退。<br> 生命里,不断地相聚,不断地别离,都将汇集成生命的故事。</h1> <h1><font color="#010101"> 宇宙之大,世界之小。我们在平城大聚时,两位同学在蓉城小聚。他乡遇故知,人生之一大乐事也。</font></h1> <h1> 有几位同学去考察,我们的母校朔师已不复存在,,一半恢复成教堂,一半成了养殖厂。 <br> 可知,那里曾留下我们青春的足迹和倩影;那里曾承载过我们年轻的梦想和情怀。</h1> <h1><font color="#010101"> 同学,母校那个漂亮的西式教堂,你还记得吗?西院里那许多香气袭人的紫丁香,你还有印象吗?每天早饭那香甜、软糯的黄米稠粥你还能想得起来吗?</font></h1> <h1> </h1><h1><br></h1><h1> 聚会结束了,一声声的“茄子”又定格了一段新的聚散情缘 ! </h1><h1> 让我们以这次聚会为契机,常联系,常走动。</h1><h1> 让我们以微信为平台,相互提醒,相互激励一一</h1><h1>, 笑看社会,乐对人生!</h1><h1> 活好每一天,快乐每一天!</h1> <h1><b> ~-~-~~~~~~~~~~</b></h1><h1><b> <br></b><b> 附:聚会致词-----</b></h1><h1><b> </b></h1><h1><b>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这春雨飘洒的日子,我们朔师七八届37班同学相聚了!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是一个情深深,雨濛濛的日子(今天下雨了)。这个日子,是我们阔别四十年相聚重逢的日子,也是我们怀念青春的日子。这一天,离我们相遇、相识、相别,已经过去了四十几个春秋。时间之长,堪比海峡两岸同胞的重逢之旅。四十年,于历史而言,只是象雪花飘落的那么一瞬;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却是漫漫人生路。分别时,我们还是满面春风的青年,而今,我们已是满脸皱纹的老者。刚见面的我们,真的是”相见不相识啊!感觉是那么的陌生,却又是那么的熟悉; 是那么的遥远,而又是那么的切近。四十年前的那一段朔师同窗共读的岁月,是我们每个同学生命年轮里深深的两圈,也是我们人生旅途中重要的驿站。如果说四十年前的那一段时光让我们终身怀念,那么今天这个相聚的日子,也一定会让我们永远铬记。</b></h1><h1><b> 同学们,我们能有今天的聚会,我最想说的一个词,就是一一感谢!</b></h1><h1><b> 首先,感谢我们的群主吴秀英同学。是她满怀激情,不辞辛苦,硬是把我们这些分散在同朔两地的同学,一个个联系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分别的时间太久了,其间杳无音讯,而且我们都是小人物,就象散落在空气中的尘埃一样,找我们近乎于大海捞针。所以,我们要向吴秀英同学致敬!需要致谢的还有冯巨才、杨优宝、臧昭几位同学,那么热心,那么积极地为聚会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b></h1><h1><b> 其次,感谢微信。是微信这个现代科技的元素,把我们聚拢起来,让我们有了一方共同的精神家园。有了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沟通、可以交流,也可以倾诉,这在几年前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有了微信这个神奇的平台,我们才这么快地相聚成行。</b></h1><h1><b> 第三,感谢母校朔师。四十年前,一群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从茫茫人海中走来,走进朔师,走进朔师的同一间教室,500多天的同窗共读,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一一“同学”,在那里,我们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青葱岁月,相互见证了我们曾经年轻的容颜。“五世修得同窗读”,这是多么深的缘份啊!正是因为有在朔师的相遇,才会有我们今天的重聚。</b></h1><h1><b> 同学们,分别四十年啦!这四十年,正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黄金时段,在这四十年里,我们参与了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养育了我们的儿女),见证了生命的衰老和死亡(送走了我们的父母),经历了职业生涯的坎坷曲折,饱尝了养家糊口的艰难与辛苦。如今的我们,青春远去,年华已老。,不再有年少时的热情浪漫,也不再有青春期的朝气蓬勃!同学们,不管你我是怎样走过这四十年,也无论你我在这四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人世沧桑,今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的相聚,就是我们的幸运,就是我们的缘份。不是有四位同学都已经作古了吗!在这里我们对他们表示沉痛的哀悼。遗憾的是,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这次聚会,这一次,我们一别四十年,还会有下一个四十年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有时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一旦擦肩,永不邂逅。</b></h1><h1><b> 同学们!虽然我们已年愈花甲,言语迟缓,步履蹒跚。但“同学”一词,“聚会”一事,却让我们热血沸腾,返老还童。当得到要聚会的消息时,我们兴奋的心情,借用杜甫的一句诗形容,那就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虽然我们带着四十年的印痕走来,但朔师求学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岁月可以苍老我们的容颜,可以以夺去我们强健的体魄,但无法抹去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无法改变我们互为同学的身份,更难以淡漠我们的同学情谊。虽然我们四十年没见面,但我们一见如故。没有距离和陌生感,只有久违的感动和重逢的欣喜。这就是同学情啊!</b></h1><h1><b> 同学们,四十年的阔别,两天的相聚,太短暂,也太宝贵了。让我们肆意享受这欢聚的时光,尽情回忆那逝去的青春年华,含泪叙说分别的那些流年岁月。让我们永远珍藏过去那些难忘的记忆,珍惜现在这美好的时光。</b></h1><h1><b> “同学”的称谓既然是终身的,那就让我们承诺永远一一 </b></h1><h1><b> 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微信为平台,相互激励,活好每一天,快乐每一天!相互提醒: 放飞梦想,抚平心情,笑看社会,乐对人生!</b></h1><h1><b> 最后,愿我们的同学情缘天长地久!愿我们的同学友爱绵延悠长!</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