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西藏

龙德伊麒

<h3>在西藏,我的心常被震撼。一座山峰、一湾湖水、一段天路,甚至是一个行走着的黑脸汉子也会掀起我情感的波澜。2017年春,我在西藏十多天,除我去不了的地方,我从西藏下来后,一段时间处于醉氧状态,困意连连,合眼就睡,每睡必梦,每梦必是西藏 !那巍巍耸立的雪山、经幡飘飘的垭口、碧波清澈的湖水拂之不去。在家里、在单位、在朋友的聚会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说起有关西藏的话题,说起西藏的山、西藏的水、西藏的人。我常想,是我把西藏的山水、草木装在了心里带回了我的城市,抑或是我的一部分魂灵也如同我的足迹一样留在了西藏。</h3> <h3>初到西藏的人挂在嘴边最多的词汇是缺氧、海拔,这是让人异常敏感的两个词汇,也是最能够准确概括西藏自然环境特点的两个词汇,西藏的苍凉源于此,美丽亦源于此;艰苦源于此,神奇亦源于此。在内地、在沿海,海拔的概念往往是忽略不提的,除病人之外,正常人也不大在意含氧量的问题。而在西藏,海拔高度却是一个绝对敏感的定律,它不动声色地左右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因海拔高而缺氧,因缺氧而使很多情况变得异常。人的血压、心跳、呼吸、睡眠等等最基本的维系生命本质特征的正常参数,常常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地被海拔的高度而改写,也就是在这改写当中不断地创造着人们挑战生理极限的辉煌,创造着世界屋脊这自然极地的美丽风光。而体会这种辉煌,要以身心的艰苦磨砺去感受,欣赏这种美丽,要用心灵的自我洗涤去感悟。</h3> <h3>西藏的艰苦程度是一般内地人所无法想象的。就说吃饭和睡觉这两项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吧,我们两个人的基本感受就是:食无味、寝不寐。换句话说,白天不知道肚子饿了没有,晚上不知道睡着了没有。还可以再加上一句:不知道生病了没有。因为每天的血压都忽上忽下,每天的脑袋都昏昏沉沉。在西藏,就连烧开水、都烧水不到80℃就到了沸点,即开即喝也不会烫着,或许是我的胃肠敏感,在西藏十多天,几乎每天都要靠吸氧气,每天早上,我们见面的问候语就是:睡得怎样?然后是同样的疲倦和无奈。</h3> <h3>在西藏,我的上下嘴唇一直是紫色,在天路上奔波,每当我的牙齿开始疼痛并伴随着胸闷气短时,不用看海拔标识,就知道汽车已经上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峰顶垭口了。西藏的艰苦对人身体的伤害是一种慢慢的无声无息的但又是渐进的,时间久了,爬上脸的高原红会变得紫黑,粗壮的身材会变得消瘦,灵敏的大脑会变得迟钝,许多的生理指标都会变得不正常,比如,心脾都会毋庸置疑地变大。西藏的艰苦是实实在在的,是每一个进藏的内地人所无法回避的。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这种艰苦环境呢?一位朋友这样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经历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我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是:深刻!</h3> <h3>我到西藏的第一个不眠之夜(牛背山)就经历和体会了其中的苦涩和快乐。那一夜零点已过,仍然没有困意,看书吧,却突然停电了,看手机没有信号,身边又没准备电筒和蜡烛,黑暗中愈发憋闷的喘不上气来心脏已经承受不了,那天晚上真的感觉到死神在向我招手,多亏了我爱人带了救心丹才缓解症状。我摸索着拉开厚厚的窗帘,我外面看看天空还是还是什么也看不见一直是阴天有雾,天亮以后我们马上找车下山,真的很遗憾没能看见牛背山的风采。</h3> <h3>说到美丽的月夜,我不能不说一下我对然乌湖的美好记忆。在藏东南,出波密往德姆拉山中间有一段奇险的盘山路,深深的山脚下流淌着一泓漫长而又静静的湖水,蜿蜒盘旋,碧绿如缎,间或有激流中泛起的浪花,清澈洁白。就我所到过的地方来说,我从未见过一潭湖水会这么精致而优雅,况且还有澄蓝的天袅娜的云为她做着映衬!这只是白昼时我驱车所见到的景色。我这里更想描述的是我从察隅经德姆拉山返回波密时的那个月夜。因为告别察隅时天还没亮,翻过5000多米的德姆拉山就夜幕低垂了,山路蜿蜒崎岖,愈行愈险,为了安全我们聚精会神地瞭望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一轮明月已经悄悄挂在了天边,圆圆的亮亮的,月色温柔地映在然乌湖的湖面上,我清晰地看见倒影着湖边的杉树,倒影着湖中的雪山,湖水有些微微的涟漪,月亮、雪山还有杉树就在湖中轻轻地摇曳。仿佛我们飞到了天上而月亮却悄然落入人间!遥不可及的月亮和高不可攀的雪山距离我们是那么的近,是那么的美,我甚至听到了大自然深沉而舒畅的呼吸,此时,我看到的是天与地的交会,体会到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歌词:马儿哎,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在西藏,美丽的湖泊不仅仅是然乌湖,比然乌湖更美丽更有名气的还有:纳木错、玛旁雍错、羊卓雍错……</h3> <h3>其实,在西藏拨动我心弦的不仅仅是江河湖泊,撼动我内心深处的还有那一道道横亘的山脉、一座座峭拔耸立的山峰。因为我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走遍西藏每个景点,我和朋友们几乎每天都在巍峨的高山之间穿行。我从小生长在东北地区,对于山并不陌生,然而像青藏高原这样的峭拔突兀、气势磅礴的大山我还没有见过。当我们驱车于横断山脉、他念他翁山脉、芒康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喜玛拉雅山脉之间,我常常身处重重高山的包围之中,然而,我内心的世界却从没有被封闭、被压抑之感。相反,在这世界屋脊、地球高地、天路之上,常常有一种被托举之感,脚踏着青藏高原,感觉蓝天白云是那么亲,太阳是那么近,一种登高望远的心境不禁油然而生。是心启还是神示?当我喘息于海拔七千多南迦巴瓦峰、西夏邦马峰、宁金岗桑峰之下,仰望着他们的威仪,我感悟到了什么叫做圣洁,什么叫做宁静;在岗巴拉山、德母拉山、卡惹拉山、马拉山、色季拉山那一个个海拔5000米之上的峰巅垭口,看到那重重叠叠迎风飘荡的五彩经幡,我感悟到了什么叫做信仰,什么叫做崇拜。每至峰巅垭口,我就会趁着同伴们在海拔标识前留影的时候,头重脚轻地喘息着兀自独行出路基几十米之外,把自己置身于劲风呼啸、苍凉荒蛮的旷野之中。我喜欢这种体验,极目四望,就会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然与恢弘,感受到时光的深邃与悠远,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短暂。</h3> <h3>西藏高原与雪山紧紧相连。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每一座雪山之上,没有植被,没有飞鸟,人们将之称为&quot;生命的禁区&quot;。然而,每每面对这&quot;生命的禁区&quot;我都会生发出无限的感慨:什么&quot;生命的禁区&quot;?这是无知者对她的误读啊!那一座座峭拔的雪山,我把她们看做是青藏高原的灵魂,想一想,倘若没有了雪山,青藏高原还会有什么特色呢?那一座座耸立的雪山,我把她看做是青藏高原之上与高原之下万千生命的源泉,想一想,倘若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山,怎会有格桑花怎会有雪莲?怎会有黄河怎会有长江?怎会有对我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滋养怎会有人类温馨的生态家园?</h3> <h3>藏民族是把山敬奉为神的民族,他们对山崇拜到了极至。凡是他们能攀爬得到的高山之处,都要虔诚的拉起一道又一道的经幡,那是他们在表达对大山的忠诚、对大山的期冀、对大山的礼赞。在川藏线、滇藏线、青藏线,我曾无数次路遇转山的藏民手持转经筒,口诵经文,绕山而行。他们是把全部的期冀都寄托给了大山。他们都是孑然独行,强烈的紫外线使他们的皮肤像大山一样的青紫,而在他们的眼神里、表情中都写着同样的圣洁与虔诚。藏民族不允许有人对大山有丝毫的亵渎,没有人敢在山上肆意地砍伐、杀戮,毁林开荒、点烧山林、猎捕动物的行为对他们来讲是大逆不道,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森林部队的使命相契合。也许正由于藏民族对山的敬奉、对水的敬奉,才有了我对藏民族的由衷的敬重。这是一个在生态源头的珍宝之地精心呵护着生态的民族,这是一个为着地球——我们人类家园无私奉献的民族。</h3> <h3>在蜿蜒崎岖的天路上,我也多次路遇那一批批的朝拜信徒,他们从遥远的家乡出发,三五人结伴而行,历尽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三步一叩头地奔向他们心中的圣地。看到他们把全身匍匐在大地上,头颅朝着圣地,两只手掌伸向圣地,我就想,在他们趴在大地上的那一刻,他们的头脑中一定会有灵幻的感应,有神祇的召唤。每每遇到他们,我都会让车减下速来,慢慢地从他们身边走过,我怕惊扰了他们的虔诚。</h3> <h3>后续的感受我就不多说了,有很多感想也有很多让人高兴开心的小插曲让我回味,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城市了,一切都好高原反应也没有了危险已经过去,总之走进高原,依雪山而立,临江湖而歌,听天籁之音,用心灵感悟西藏,让思想洗尽铅华,浸染西藏自然之大美,触摸西藏人民之精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