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攝影、文字:薛峥嵘 <br>策劃:AK47攝影工作室</h3><h3><br></h3><h3> 背景、时间:1960年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中印军事冲突。<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进行了具体商议。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越南战争规模扩大,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直接威胁中国安全。</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面对战争威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中止原来“抓吃穿用”的“三五”计划设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人民不得不付出暂时不能更快地提高生活水平的牺牲。</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出于国防备战的考虑,以毛主席为首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第一代领导人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转移,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一次潮。</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66年8月,驻扎越南的美军已多达42.9万人,对东亚地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span></h3><h3> 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中苏边境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内地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span style="line-height: 1.8;">面对再次的战争威胁,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打一场恶仗”的号召,于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每一位中国人都同仇敌忾,全民备战的浪潮更加高涨,中国的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二次高潮。</span></h3><h3>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象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然后伺机反击。用心可谓极其良苦!<br> 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称为“三线厂”,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其宗旨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h3> <h3>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西部的陕西省建有数百个三线军工厂。</h3><h3> 六十年代的陕西省铜川市郊区周围大山深处的山沟里,建有N个三线军工厂,这里只说说已废弃的3号、4号、5号、6号信箱。</h3> <h3> 国营跃进机械厂,对内代号977,对外叫3号信箱。位于陕西铜川市印台区金锁镇何家坊。977兵工厂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职工达两千多人。</h3><h3> 56式枪族守护共和国三十年。</h3><h3> 56式半自动因为外型漂亮,至今还被用作仪仗队配枪,依然散发着独有的魅力。</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青</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砖厂房,有着浓浓的历史内涵,独有的文化情调。一个研究建筑的老军工说的好“建筑有历史,有故事,有人情味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这是56式半自动步枪,仿苏联SKS步枪。</h3> <h3> 国营新源机械厂,内部代号762,对外叫4号信箱,由北京761厂援建,在陕西铜川金锁镇马勺沟,一个鲜为人知的山沟,四周丛林茂密,厂子依山傍河。1965年2月始建,1966年2月投产。</h3><h3> 762厂当时研发、生产各种功率的广播发射机。辉煌时有职工1498人,1984年迁至咸阳。</h3><h3> 当年家喻户晓的如意牌电视机出自该厂。曾经对台广播战时的大功率广播也有762的杰作。762厂为中国的广播事业和远洋导航做出过重大贡献。</h3><h3> 远远望去,4号信箱的几排平房,红色的机瓦,安静地映衬在绿树中,如诗如画,颜值不减当年。</h3> <h3> 国营北川无线电器材厂,对内代号607,对外叫5号信箱,在陕西铜川市北关雷家沟。生产大型电子元器件,1966年5月始建,1970年8月投产,鼎盛时职工达1339人。607当时拥有从国外引进的晶体生产线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生产石英晶体谐振器、晶体振荡器、晶体滤波器、晶体鉴频器9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远销欧美,1986年迁至咸阳。</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几十年风雨过去了,5号信箱黑板上至今还有依稀可辨的“北川报”几个字样。</span><br></h3> <h3> 6号信箱是对外称号,内部代号804和805,这里是存放重要机密文件资料的保密单位,在陕西铜川市金锁镇一个叫作半截沟的山沟里。</h3><h3> 6号规格比较高,属地师级,比铜川其他信箱的级别都高,这里的一把手叫主任,人数不过二百人,加上家属达三百人,库区有804,805,804是贵重金属存放地,805保存的是机密档案材料。驻有一个连的军人把守警卫。大楼里每个门上的锁子都配有两把不同的钥匙,两人到齐才能打开门。究竟是什么重要档案,没人能知道,很神秘。</h3> <h3> 6号信箱,存放机密档案的大搂,一水的青砖,苏式建筑,楼里面设计很漂亮,全是水磨石地板,电线全是暗线,小窗结构主要是更易于防蚊虫侵害。↓</h3> <h3>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进行大规模工业体系建设的艰辛和难度,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h3> <h3> 4号信箱厂部大门。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改革开放后,全民下海经商淘金,许多三线军工厂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以生存,纷纷关停并转迁移,很多职工陷入窘迫。</h3> <h3> 而今,昔日军工厂那种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大会战的火热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h3><h3> 当年,由于担心爆发战争,三线建设对外保密,许多档案从未揭开;根据“山散洞"的建厂原则,军工厂必须靠山隐蔽,防空、防原子武器和化学武器袭击,使许多偏僻的工厂在改革开放后被废弃,遗留问题颇有争议…… </h3><h3> 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线建设”曾经是个神秘的字眼,直到八十年代后,渐入人们视线,但仍鲜为人所知。<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铜川三线老军工和全国其他军工一样,为了共和国付出了很大牺牲。“献了青春献子孙” 就是三线军工真实的写照。当年,年轻的军工战士告别家乡和亲人,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军工建设,他们是为了和平。而今又因为和平,战争形势缓和,很多军工厂衰落,工厂无以为继,老军工们及其子女不得不自谋出路,在商海中浮沉。</h3><h3> 历史和命运又和他们开了个很大的玩笑。老军工和家人们犹如这破败的厂房,在落魄中渐渐消亡。昔日的荣光已不再,残破的厂房便是三线军工今日的写照,它们承载着那段历史的记忆,在苍凉中任凭风吹雨打。</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厂房荒芜败落,到处残垣断壁,连记忆都变得支离破碎。</span><br></h3><h3> 每年都有迁到外地的老职工还有他们的子女来铜川的大山里寻梦、缅怀,这幽静的山沟深处散落的厂房仿佛是他们的"故乡",让他们魂牵梦绕,他们在异乡的生活时常被"回乡"的渴望反复击打、纠结,而时光让"故乡"面目全非,让人不禁迷失和感伤。</h3> <h3> 那个时代的宣传画。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h3> <h3> 岁月匆匆,窗外又见春光,不知走过了多少个春秋时节了。</h3> <h3> 怀旧也许不是因为老了,而是不想忘记。</h3> <h3> 当年3号信箱的职工焦同聚,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在那个年代,那是何等的荣耀。</h3> <h3> 杜良元老人,延安人,1944年出生,1965年在兰州当兵,1969年从部队复员,1970年在6号保卫处负责保卫工作。如今,老人和老伴还住在这里,孤独地守望着这方家园。</h3><h3> 对国家的情结已经深埋在老三线人的心里,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br></h3> <h3> 你注意到没有,老军工的站姿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姿势,高大的个头依然昂首挺胸,站的笔直,这也许是一代军人的尊严,纵使历史无情,岁月无情,倔强的腰杆决不能弯。</h3> <h3>6号信箱</h3> <h3>4号信箱</h3> <h3> 4号信箱。这些散落在山沟里的军工厂移交给地方后,命运多舛,任凭风雨冲刷,或者人为毀损,一片荒芜。</h3> <h3> 曾经的砖瓦房屋依然整齐排列,恬靜优美,树木掩映,宛如一帧田园图画。只是经历太多的风雨,显得苍凉。</h3><h3> 几十年了,它们依然屹立,见证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h3> <h3> 贾樟柯的电影《24城记》中,主人公的命运表达了一代军工的心声,让人泪流满面。</h3> <h3>《24城记》</h3> <h3>《24城记》</h3><h3>被遗忘的那些人和他们的生活</h3><h3>集体回忆</h3><h3>尘封在时间里的信仰</h3><h3>青春与热情</h3> <h3> 湛蓝的天空掩饰不住的是无尽的苍凉。。。。。。</h3> <h3>墙上的标语</h3> <h3> 触摸着这段历史,你甚至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气息。</h3> <h3>仰望这段历史,留下的只有不尽的怀想和一声叹息。</h3> <h3>4号信箱</h3> <h3>5号信箱</h3> <h3>5号信箱</h3> <h3> 寂静的烟囱高高地耸立着,默默见证着一代军工的兴衰。</h3><h3> 谁还会记得他们的努力和信仰?<span style="line-height: 1.8;">谁还会记得那个艰苦岁月砥砺奋进的中国。</span></h3><h3> 唯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内心深处,藏着许许多多值得回味一生的珍贵记忆。</h3> <h3> 6号信箱空寂的俱乐部。曾经,这里灯火辉煌,曾经,他们在这里开会、看电影、文艺表演,俱乐部、大礼堂曾承载了多少欢歌笑语。<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那时是半军事化管理,车间主任叫连长,工段长叫排长,小组长叫班长。厂里不同的车间都有编号。厂里山南海北哪的人都有,厂里的小孩们普通话都说的很流利。</h3> <h3> 夕辉中,5号信箱子弟学校。那时军工厂有学校、托儿所、医院、招待所、商店、澡堂、理发馆、食堂、大礼堂、保卫科、总务后勤、汽车班一应俱全,就象一个独立王国。<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灯光球场。除了看打蓝球,也是小孩们玩耍的乐园,这里每周还放映露天电影,每次厂里的广播通知放电影,小孩们就兴奋地早早去占地方。<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高音喇叭每天奏响的军号声,便是厂里的起床号令,大人小孩们听着号声起床洗漱,伴着新闻吃早饭,骑自行车奔向车间和学校,开始忙碌新的一天。当时厂里的大人小孩都会骑自行车。</h3><h3> 厂里的广播室从这高音喇叭里传出所有重要消息。</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那时厂里本来就很闭塞,与外界很少接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生活虽单调却也充实,生活也比当地人优越很多。大人听收音机、看电影、看球赛,串门子、上山挖药、打山鸡。男孩都会滚铁环、打陀螺、玩弹弓、赢烟盒、斗鸡,下河捉泥鳅逮螃蟹,女孩都会跳皮筋、丢沙包、踢健子、跳大绳,淘气点的小孩掰过农民的玉米、摘过瓜果,小孩模仿力很强,会学着说不同地方的方言。孩子们胸前都挂着自家钥匙,大人忙着上班,小孩自己回家开门。</span></h3><h3> 封闭、独特的孤岛文化氛围,使他们有的是更強烈的异乡感,他们不知自己的归属,他们既不是本地人,老家又回不去。</h3><h3>家属区</h3> <h3> 著名导演王小帅执导的关于三线军工厂的电影《青红》剧照。他本人就出自贵州三线军工厂,对三线厂的生活经历刻骨铭心。</h3> <h3>《青红》</h3> <h3>《青红》</h3> <h3> 遥远的岁月。几十年过去了,铜川三线军工遗产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犹如风中残烛,风雨飘摇。</h3> <h3> 如果说,三线军工厂的命运是历史的选择,一代军工更是别无选择。而我想做的就是希望更多人们能记住这段红色岁月,共和国一代建设者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历史,纵然是凄风苦雨,他们的选择是面对和承受。在和平年代,歌舞升平的日子里,我们真的不要淡忘了这段历史。</h3><div> 费孝通评价,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没有当初三线建设,就没有现在西南、西北的工业基础。</div><h3> 三线军工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工业遗存,更宝贵的是精神财富和文化历史遗产,遗留的厂房向世人展示那段如歌岁月,诉说着一代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h3><h3> 回忆那段历史,建设者们吃住条件很艰苦,但他们有信仰,在磨砺中奋进,忠诚无悔。</h3><h3> 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已成历史。但却蕴含厚重的红色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依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让人驻足,仰望。</h3> <h3> 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能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哪。”
</h3> <p class="ql-block"> 当我逐渐了解了更多的三线历史,感情也变得复杂纠结,对于老一辈建设者来说,他们是默默无闻的战士,国家一声令下,他们召之即来,在平凡中无私奉献,书写着自己曾经的辉煌。如今,曾经拥有的一切,瞬间化为乌有。和平年代,他们又要为国家的和平建设再次做出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国际形势缓和,军工厂纷纷关停并转,工厂衰败,很多军工战士和子女又背起铺盖卷去谋生路,开始自己新的人生征途,当年厂里的技术骨干、行家能手、高级工匠为了生计奔波在贩夫走卒的队伍里,这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啊。</p><p class="ql-block"> 仗终究没有打起来。三线人为了共和国的安宁默默付出了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三线军工为和平而辉煌,又因和平而落寞。</p><p class="ql-block"> 历史沒有假如。</p><p class="ql-block"> 任何人都没资格去作无谓的假设而放马后炮,用一大堆经济公式来量化三线建设,妖魔化那个波澜壮阔的备战岁月,这根本不是钱的事。</p><p class="ql-block"> 那个特殊历史时代,百废待兴的年轻共和国以大无畏的气概,克服困难,举国之力,抗击了世界头号强敌美国。</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冷战时期,中国为了稳固和平,进行三线建设,积极备战备荒,随时准备迎击苏联和美国的南北夹击,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式,中国别无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只有毛主席时代,中国才有敢于痛击世界头号大国美帝苏修,及打击印度越南的勇气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一直都是饱受侵略与欺凌的积弱民族。抗战胜利至六十年代,才短短二十年发展,中国一跃为世界巨人,靠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 三线军工厂,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存。</p><p class="ql-block"> 最后,留词半阙,与君同品。</p><p class="ql-block">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 <h3> 诗人半夏说,仅你消逝的一面,就足以令我荣耀一生。</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AK47工作室声明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创摄影、文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未经作者许可不得侵权使用。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作者和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AK47工作室微信号:SXTCXX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您的欣赏,交流,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