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在传统绘画中前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安庆吉的水墨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做一个对未来方向的选择。人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而往往就是一个小小的抉择就会改变你的一生。对我来说,曾经选择进入艺术类院校,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的大学四年在艺术的氛围中吸取养分。而这条的道路选择,与父亲对我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父亲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并为之不断的努力着。在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使我对传统文化与艺术情有独钟,从而也促使我选择在艺术这条道路上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市场不断繁荣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金钱与艺术的交易带来的利益不断增加,艺术界蔓延这一股浮燥之气,真正能够潜心研究艺术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中国画市场,可以说鱼龙混杂,抛弃传统,想以搏出位而一鸣惊人的画家大有人在。但是他们忽视的是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笔墨”的运用。历代画家,评论家无不将“用笔”置于中国画作画过程中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地位。张彦远曾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论画六法》)。因此,一个中国画艺术家倘若想在艺术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不论是未来艺术的创新还是变革,都要以继承传统笔法为前提。无疑,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在艺术道路中不断地吸收和容纳前人优秀精华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练书法到深夜,那时候我还不明白,父亲是画画的,为什么要那么刻苦的练书法。现在终于懂得了,所谓“书为心画”,中国书画的源头是连在一起的,是书法成就了绘画,绘画成就了书法。父亲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绘画观,认为把“诗、书、画、印”熔铸一炉,是衡量一个完美书画家的最高准则。现在脑海里也时常出现父亲教我书法、篆刻和花鸟画的场景,也逐渐的明白父亲当初让我学习理论专业,而没有培训我专业技法的良苦用心。因为父亲知道,倘若没有深厚的理论和广博的知识,即使专业学习绘画,也只能被视为画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的眼中,中国画是博大精深的,古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珍品供后人学习,那些笔法、意境、气韵……都在画论中无数次被剖析,而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也在钱选的“士气”和倪瓒的“逸气”中表现出来。不论是山水画的“平远”、“高远”、“深远”,还是大泼墨写意,亦或是那些“残山剩水”,都以它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而林立于世界艺术中。由此看来,父亲的艺术态度是正确的,当其他人都在埋头搞艺术创作和创新变革之路时,他依然孜孜不倦地研究和临摹古人的精品。所谓融会才能贯通,不论是古今中外,在绘画史上得以名垂千古的画家一定是有着坚实的基本功作为前提,在这个必要前提下才会展现惊人的创作才华。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有着深厚的造型能力和传统技法。作为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的达利,他一直以非凡的想象而著称,但他的非凡才能是在他的写实基础上施展的。因此在继承中发展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直都这样乐此不疲地经营着他的艺术世界。他只要有闲暇,在书房中一呆就是一天,看书、作画、练书法已经成为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他有时更像是古代的文人或是隐士,没有盲从着熙熙攘攘的众人。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是古代文人对艺术,直面人生时的一种豁达态度,他们的一笔一墨虽曰“不求形似”,却是“不似之似”,往往引人入胜,“超乎象外”,带给自己精神愉悦的同时也感染了观者。父亲一生似乎都在追寻着这种脚步,以笔墨入胜,笔墨精妙而意趣俱足。他不在乎自己的画是否能有市场,不随波逐流,是“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如享太牢,我独泊兮其未兆”的执着,是苦心经营的一种艺术品位。这种艺术品位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画风并不拘泥于一家,但却自成一家。他的人物、山水、花鸟都各具特色,对于水彩、速写也信手拈来。父亲师古人,如元“四家”、明“香光居士"、清“四王”;师造化,父亲早期作品极具地方特色,表现了西北沟壑纵横的高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在父亲的山水册页中,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对父亲的艺术道路影响最大的便是他的恩师,张阶平教授。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携带全家去张爷爷家作客,与张爷爷探讨艺术,畅谈人生。父亲作为张爷爷的入室弟子,受到恩师耳濡目染的影响。不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态度以及为师的恪尽师道都对父亲的艺术人生奠定了方向。虽然张爷爷已经去世多年,父亲现在还是常常谈到他,话语中总是满怀着对恩师的尊敬和感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性豁达开朗,他对于艺术总是有种特别的敏感度,除了绘画,还热爱收藏。家里总是摆满了父亲的藏品,当他每每得到一件古董时,总是爱不释手,看了又看,总是要分享他的收藏心得。现在我每当去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时,首先参观的一定是博物馆,这也是受父亲影响而养成的习惯。父亲热爱生活,喜爱音乐,高兴的时候总会唱上两嗓子,父亲的幽默风趣也时常令全家捧腹大笑。他有着多年养鸟的喜好和经验,似乎在他的眼中,家里有花有鸟,就与大自然更加贴近了。清代恽寿平有言“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无情。作画贵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所谓作画贵在一个情字,父亲是性情中人,对绘画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使父亲的作品洒然自得。他的人生也因笔墨而生精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褪去画家、艺术家这些身份时,对我来说,他就是一个父亲。在我成长道路上,用自己的勤奋刻苦来以身作则的父亲。他的孜孜不倦以及对绘画的酷爱深深地感染着我。所谓“五十而知天命”,父亲经常把自己对艺术、对生活、对生命的体悟讲给我,告诉我处世之道和人生哲学,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曾说“才华横溢之士,虽身处荒原,亦不会感到寂寞”。艺术,原本只有在人们精神的发现中才存在。父亲的艺术道路还很长,不论是高莽的宇宙还是人狭小的宿命,我相信父亲会在艺术的灵台上有更多发现,带着一种沐发向阳的从容,还有一种沉着痛快的格调,走的更远。 2012年10月20日安芸于南京艺术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