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对于34年来一直在州直学校教书的我来说,突然到乡下支教,的确是一种新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城乡区别真大——天壤之别,早已习惯于走读,不坐班,单节授课,每天茶余饭后有规律地漫步江堤,劳逸结合,突然要住校,包班制,上晚自习,监督学生一日三扫,管学生的吃喝拉撒,终日围着学生转,多年养成的习惯被打破,刚开始还真的无法适应。</h3> <h3>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乡下教书怎一个苦字了得。一天24小时,除了午休时睡个囫囵觉,晚上,学生宿舍熄了灯,孩子们都已经睡下后,能够安安稳稳睡六小时就很奢侈了。其余大多时间几乎都和学生在一起。周课时在20节以上,还有六个小时的晚自习,要是搭档请假或抽去义务修水管、挖土什么的,就得连续作战,一连几天从早到晚,口干舌燥,烟熏火燎,精疲力竭,苦不堪言,要是遇上身体不适,心有余而力不足,就盼星星盼月亮般,渴望搭档早点儿回来…………于是,我一次次放弃带队外出观摩的机会,因为不忍心让搭档连续作战而受累,不忍心让学生从早到晚,连续几天上同一门课程。</h3> <h3> 学校开不齐课程,教学涛声依旧,从上到下,教学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两眼盯着语文和数学,以分数论英雄,教师被逼无奈,考什么,教什么,大搞题海。音体美专业教师英雄无用武之地,教学设备严重不足而且落后,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覆盖不足30%,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屡见不鲜。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少之又少,平时的常态课与公开课有明显的分水岭,教研组之间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墨守成规,思维定式,流于形式,而且活动过于频繁,费时低效。尤其是课前非写不可的新模板纸质教案与上课成“两张皮”,教师忙于当“搬运工”,抄特级教师设计的教案,课后埋头批阅桌上堆成小山的各种作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疲于奔命。</h3> <h3> 但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老师们立足课堂主阵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扎实有效,最接地气的教学研讨活动。不论是传统的、现代的课堂,大家都有过一些尝试和思考,也享受展示和展现自己智慧和创造的幸福过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贴着地面飞行,学生生命因教研活动而美丽,教师底蕴因教研活动而深厚,学校发展因教研活动而亮丽。</h3> <h3> 听了6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亮点和不足都显而易见,有真实的成功,也有真实的失败,我很有感触。他们心中有标,目中有人,功底扎实,高瞻远瞩,多才多艺,各有千秋。有的头顶音乐,脚踩舞蹈;有的身在课堂,心在课堂,神在课堂;有的读写结合,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个个能说会道,人人抑扬顿挫,让我和观课的同仁们尽享语言文字的精彩,声音世界的美妙动人。美中不足的是,缺乏把公开课上成常态课,把常态课上成公开课的意识。我对每节课都做过蜻蜓点水般的评价,也分别提出意见和建议。我很欣慰,老师们都能悦纳。</h3><h3><br></h3> <h3> 学校至今没有安装校讯通,也没有公用电话,学生住校,没有人带手机,一旦遇到学校突然放假,或学生夜里突然生病,就用值周老师或任课教师的手机拨通电话,第一时间与家长、班主任取得联系。因此,有学生说,天下有免费的午餐,我所打的电话都是免费的,全校教师的手机都是免费的电话。</h3> <h3> 我来学校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借我手机打电话,有的通知家长送点纸巾,有的告诉家长送点药来,有的问候生病的爷爷奶奶一声,有的联系家长来学校接学生回去。有两次下自习后,学生们都睡下了,劳累了一天,也刚要躺下,值周老师打电话来说,我班上一个女生过敏,全身骚痒,眼睛都红肿了。我立即赶到学生宿舍,同时拨通家长电话,亲自送学生出校门,交给家长,并建议他们到正规医院看看。学生离去,我一直担心着……一夜没睡好。</h3> <h3> 最头疼的是夜里调皮捣蛋的学生结伴翻围墙离开学校,值周教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校领导、班主任被叫醒,心急如焚,四处寻找,其余教师被弄得鸡犬不宁。等找到学生以后,已经是第二天清晨。领导们、老师们疲惫不堪,双眼红肿,脚步沉重,一个个家长被请到学校里,家校共同协商,也共同教育孩子。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家长,班主任就耐心细致地沟通交流,直到意见达成一致……</h3><div><br></div> <h3> 听说去年有一大伙男生逃学,全校停课,全体教师出动寻找,县教育局领导也驻扎在学校,找了几天几夜,杳无音信,最后,有一男孩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才只身一人返回家中,通过他,才找到另外那一大群男孩。今天提起此事,男教师们都心有余悸。</h3> <h3> 在乡下教书,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责任重大,安全重于泰山,得警钟长鸣,还得时时刻刻紧紧抓住知识点、考点不放是根本。在乡下教书,要比在城里教学付出更多辛勤的劳动与汗水,还有精力的投入,但这是个磨砺自己坚强意志的机会,于自己的成长是有益无害的。在乡下教书的时间长了,就越来越同情、理解乡下如保姆一般的老师,也越来越为孩子们能够有这样陪伴自己成长的老师而由衷的高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