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黏豆包

凌河独钓客

<h3>在我老家那儿,蒸豆包是春节前的一件大事,意味着“忙年”的开始。</h3><div>蒸一次粘豆包,一般要经历两天的时间。</div> <h3>  那个时候日子过的很困难,大户人家都能淘个二斗三斗(斗,量粮食的器具,园型,一斗应该是60斤吧,当时我家有个叫“半斗”的器具,能乘30斤)的。全村只有一个碾子,60几户的人家,差不多都是在腊月脖子,年根儿的那几天才淘米、蒸豆包,不象现在,进了冬月就开始了。</h3><div> 那些日子碾子成子抢手货,每天要有几户人家排着用,压完的米要用筛箩子反复的筛,直到全部压成很细的面才行,所以一户都得差不多半天的时间吧,家有驴、有马的还好,没有的也只有用人了,一圈圈的围着碾子转,晕</div> <h3> 活面也是技术活儿呢,太干了不行,包豆包时又累,豆包又显得不粘,吃起来发硬的感觉。</h3> <h3>太稀了也不行,豆包挺不起个儿来,容易破,标准不好掌握。而且和不好不容易发酵,听人说,脾气暴的人和面容发酵,脾气好的人和面不容易发酵,这只是听说,不知真假。</h3> <h3>我倒是从来没有干过这活,只是干些超简单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无关紧要的零活儿。</h3> <h3>包豆包可不是一家子人的活儿,要外请工的,人少了供不上,所以一到这个时候一般都得找个娘仨姐俩的来给帮忙。</h3> <h3>蒸豆包时的火候也是有讲究的,紧慢迟急要把握好,大火小火、时间等等吧,也是有一些技术含量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吹风机,都是靠风匣吹风。现在家里还有一个呢,当古董收藏了。</h3> <h3>等蒸好了,热气腾腾的豆包放到院里,一个一个的单摆,等冻透了,第二天早上装缸就算大事告吉。</h3> <h3>家里蒸豆包一般都是两种豆馅,有的喜欢吃红小豆的,有的喜欢吃黎小豆的,红小豆的当然有一种面乎乎的感觉了,黎小豆的吃着一个粒是一个粒的,个个楞楞的,当然了,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看他不是在比划着让捡那个红小豆的吃呢呢。</h3> <h3>现在是随便吃了,小的时候,有的人家,可不是随便哪天想吃哪天吃的,吃过几顿之后,基本都是来客人时,或有说道的日子,比如正月二十五“老添仓”、二月二“龙抬头”这两天是必吃的,而且还用油煎,那是老香了。平时想多吃一个,基本也得割完材禾回来才能让你啃一个冻的,还别说,那个时候啃冻还真挺好吃呢,带着冰茬,甜丝丝的感觉,现在可能是吃不下去了吧。</h3><div><br></div><h3> 老家的黏豆包,是否也有你的回忆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