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别忘了</h3><div>三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古海</div><div>三百年前这里还是波光粼粼</div><div>三十年前这里仍有鸭塘柳林</div><div>而三十年后的今天,你们却只落得</div><div>一片荒漠一道秃岭</div><div>一双呆痴的目光</div><div>两片干裂的嘴唇!</div><div>----------题记 (本段文字来自网络)</div> <h3> 20年前,我和许多民勤人一样,背负着“生态难民”的耻辱和外地人对“天下有民勤,民勤没天下”的误解,背井离乡,奔波在外。可是,有谁知道我家就在青土湖畔?</h3><div> </div><div><br></div> <h3>我见识过我国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青海湖,她水天一色,碧波万顷。羡慕之余,我更多的是伤感。因为,历史上我的家乡曾经真实存在过仅次于青海湖的淡水湖——青土湖。我也曾饱览过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奇景,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至于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我都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匆匆游览,她们更多的是文人墨客或者旅游公司赞颂的对象,我与她们的一面之缘,岂能和我与青土湖的感情依托相比?</h3> <h3>多少次沿着石羊河的流经路线回家乡?多少次梦想妙笔生花写家乡?奈何力有所不逮,摄影技术有所不及,只好屡次遗憾的打消念头。现在人过中年,乡愁不减,拼凑数段文字和照片,权作献给家乡的一份情义,遥寄故乡,聊以自慰。</h3> <h3>甘肃省民勤县东邻腾格里大沙漠,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连祁连山,是河西走廊东北部的一片美丽的绿洲。民勤冬寒夏热,多风沙、少降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民勤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每年进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1.0亿立方米。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所以,缺水、干旱、沙化,是民勤难以逃脱的宿命。</h3> <h3>但是,民勤的地理位置却又十分重要,她是楔入两大沙漠的尖刀,是武威、金昌西出新疆、北接内蒙的屏障。长期关注研究民勤生态环境问题的国家林业部专家李怒云曾说,从生态意义上讲,民勤不只是民勤人的民勤,也不只是武威人的民勤,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民勤,民勤对整个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民勤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是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民勤绿洲的存亡关系河西走廊的安危,如果民勤绿洲不保,必将危及河西走廊,河西不保,必将危及全国。一旦狭长的河西走廊被拦腰斩断,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亚欧大陆桥将名不副实,内地与新疆只能隔沙相望,古丝绸之路也将不复存在(来自网络,有改动)。</h3> <h3>在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逐步变为现实的关键时刻,河西走廊如果被沙漠阻断,“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欧亚大陆的难度将明显加大,西入欧洲经济圈可能会因为地理因素而变成奢望。</h3> <h3><b>从这个角度说,民勤不仅是中国的民勤,也是世界的民勤。沙海茫茫,水源奇缺,沙进人退,良田荒芜,人口外逃,十室九空……民勤啊,你承受了多少的无奈和苦难?</b></h3> <h3>我想从石羊河流入民勤地界开始,顺流而下,一路追随,领略民勤大美的同时关注民勤生态。如果这个主旨算作一条明线的话,暗线则是我对家乡的热爱和忧虑。我们开始行程吧。</h3><div><br></div> <h3>第一站 蔡旗乡</h3><div>蔡旗乡位置独特,它正好处于民勤、武威、永昌三县市交界的地方,素有“鸡鸣三县”的说法。沿着武威至民勤的省道211线即民武公路驱车行驶,我们可以目睹石羊河注入红崖山水库。</div> <h3>第二站 红崖山水库</h3> <h3> 红崖山水库位于石羊河下游,海拔1750米,相对高度350米,水库面积30平方公里,设计库容1.27亿立方米。2015年12月18日红崖山水库迎来了建库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容,目前仍在扩建之中。水库西面依红崖山而建。远望红崖山,山色赤红,因此得名。其它三面都是人工所筑,而且又修建在沙漠中,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属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七九年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中华之最",被人们誉为"瀚海明珠"。<br></h3> <h3>水满时节的红崖山水库,碧波万顷,库底游鱼浅翔,水面众鸟栖戏,大漠环绿水,青山映碧波。库区大漠、水鸟、红山、碧波、绿荫、蓝天、彩霞、丽日,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壮阔的大漠奇观图(来自网络,有改动)。</h3> <h3>也正是红崖山水库的修建,大大缩短了石羊河的流程,使下游的青土湖失去唯一的水源补给以致最后干涸。历史功过,后人评说。我痛心的是青土湖的消失,痛心的是几代人成为“生态难民”!</h3> <h3>1958年,红崖山水库建成。为修建这一亚洲之最的水库,当初抽调全县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大会战。我的舅舅就是其中之一,劳动环境的恶劣和劳动强度的巨大姑且不说,当他回到家时,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和姨妈,差一点就活活饿死在家中!舅舅现已已经步入古稀之年,每每提及,老泪纵横……正是那时,民勤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外流。</h3> <h3>在通往内蒙的漫漫黄沙中,留下多少累累白骨?我想,若干年之后,有良知的史学家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交代,而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中那条“三年自然灾害”这一客观原因。</h3> <h3>扩容施工</h3> <h3>我在红崖山水库拾到的砂砾石,留作纪念。</h3> <h3>依据路标,奔赴下一站</h3> <h3>第三站 苏武庙</h3> <h3> 苏武庙位于民勤县苏武乡苏山村,始建年代无考,据《镇番县志》记载,原苏武庙建于明成祖永乐七年,由镇抚司李名募资兴建,立“苏武山铭”。崇祯年间,又有县人杨大烈、刘道揆等募资整修,并在庙前立“中郎将苏武牧羝处”石碑一通(现保存于县博物馆院内)。以后屡经修葺,庙宇巍峨,成为民勤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段来自网络)。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牧羊19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br></h3> <h3>苏武坚忍不拔、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精神永放光芒!我觉得苏武精神还包含叶落归根、回归故里的意味在里面,这也是千千万万民勤人走出家门后仍思念牵挂故土的信仰的传承。</h3> <h3>苏武广场的雕塑</h3> <h3>第四站 瑞安堡</h3> <h3> 瑞安堡位于民勤县三雷乡三陶村,堡主王庆云,字瑞庭,建堡时为民勤县保安团长,取其名中的“瑞”与他春风得意的官职中的“安”为堡名,既有吉祥安康之意,也隐含着炫耀之情。<br></h3><div><br></div> <h3>瑞安堡作为私人庄园,整体布局取意于“一品当朝”四字,设计精美,规模宏大;作为军事防御建筑,结构严谨,进退自如。它既有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又有现代建筑的实用美观,是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处独特景观。1938年传说建设总计耗资10万大洋的瑞安堡竣工,民勤人称瑞安堡为“小皇城”。</h3> <h3>1951年3月,民勤县人民政府在三雷乡召开镇反公审大会,59岁的王庆云被定为恶霸地主,执行枪决(来自网络,有改动)。好在王庆云在世时还做过一些公益事业,如出资修建青云小学等。当然,并不是王庆云本人的觉悟高,而是他投靠的主子马步青仅有的历史贡献。马步青,字子云,曾仿照蒋委员长办学校培养亲信骨干的方法,在武威陆续投资(或也可称为“集资”吧)创设青云学校,即有青云中学一所,青云女校一所,在各县各镇设青云小学二十余所(摘自卷地黄风的博客)。功过是非如烟消散,漫步在瑞安堡,除了感叹我们民勤人民的勤劳智慧外,也不免心生世事无常之叹!但民勤老人常常念叨的多行好事、与人为善的传统,还是需要继承和发扬。</h3> <h3>沿着两旁柳树相依相偎形成的林荫大道,继续北上,进入民勤县城。</h3> <h3>第五站 圣容寺</h3><div><br></div> <h3> 圣容寺俗称大寺庙,位于民勤县城西南隅,据《镇番县志》载,圣容寺于明洪武九年(13 76年)初建于县城东北隅,成化五年(1469)移建于县城西南隅,圣容寺是民勤县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是民勤县现存最早、面积最广、殿舍最多、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1981年9月10日,圣容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来自网络,有改动)。</h3> <h3>第六站 生态文化广场</h3> <h3> 健身广场,几乎成了每个城市的标配。大妈们跳跳广场舞,大爷们唱唱小曲儿,年轻的婆姨踢毽子,大江南北,概莫能外。可是咱民勤的生态文化广场却不一样。</h3> <h3> 民勤城东生态文化园的规划设计旨在反映民勤生态与文化,起到生态警示与文化展示的作用,整个规划以生态和文化两条主线为切入点,来反映民勤生态进展和历史文化变迁。生态线围绕“平衡——打破平衡——重建平衡”这一主题,旨在通过自然景观的生态变迁,唤起全县人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文化线由“沙井遗址”、“苏武出使”、“丝路驿站”、“成化开垦”、和“苏山书院”五个主题广场组成,由一条木栈道如历史线一样把五个点串成一条让人们思考的旅游线(本段摘自人在边缘的日志 网易博客)。</h3> <h3>第七站 沙漠公园</h3> <h3>民勤沙漠公园位于县城东北隅,始建于80年代,占地面积290亩。公园划分为中心广场、安静休息区、游览活动区、儿童活动区、贵宾接待区和公园管理区等几个区域。</h3> <h3> 当我们参观游览完毕民勤县城附近的景点,沿着民湖公路疾驰,伴着跃进渠的水声,一路向北,将抵达石羊河注入的内陆湖泊-------青土湖。</h3> <h3>到达西渠镇,驱车向北,距青土湖越来越近。</h3><h3>本图来自共同努力网。共同努力网,天下民勤人自己的家乡网。中途休息,插播广告。呵呵!</h3> <h3>第八站 青土湖</h3><div><br></div> <h3>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记载的11 个大湖之中,有一个湖的的名字叫“潴野泽”。它的位置在祁连山以北,石羊河下游。上世纪末,中国与德国科学家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在甘肃民勤县北部的腾格里沙漠中,古代曾有一个面积至少在16000平方公里,水深25米,最大水深超过60米的巨大淡水湖泊,它的高水位形成于距今三万三千年至二万三千年前。西汉初年的青土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湖泊面积竟达4000平方公里,仅次于今天的青海湖。隋唐时期分东、西二海,水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正式命名为青土湖,最大水域面积还有400公里;到了20世纪初,湖区水域面积锐减到120平方公里,而在解放初期就仅剩下70平方公里,直至1959年彻底干涸(来自网络,有改动)。</h3> <h3>据我父亲讲,他小的时候,青土湖仍是一块水草丰美的风水宝地,碧水粼粼,水草丛生,湖光波影,水鸟争鸣。每年秋季打苇子,芦苇长到房子高,老式木轱辘大车驶入青土湖,人欢马叫之声相闻却彼此看不见对方。湖中的鱼长到鞋底那么长,芦苇深处的野鸭蛋轻松地可以捡拾一筐。那时,“棒打孢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青土湖附近的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无非如此!</h3> <h3>我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有幸发现马俊和先生的系列博文《一个民勤人的湖区见闻之四》。马俊和先生在文中提到了民勤县西渠镇志云小学的丁育江老师。丁育江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记得他曾在志云小学的黑板报上就刊出过有关青土湖的文章。只是当初年幼,识字不多,读得一知半解,如今毫无印象。马俊和先生搜集到丁老师的《记忆中的青土湖》一文:“记忆中的青土湖很美很美……风和日丽的日子,出了家门向北眺望,湖水白茫茫的一片,似轻纱抖动,似薄雾飘荡,有时还会有神奇的海市蜃楼出现。……湖中长满了芦苇,有房子那么高,到了秋天,偶尔吹来一阵风,铺天盖地的芦花似鹅毛飘飞,似雪花飞舞,煞是好看。芦花丛中栖息着很多水鸟,有仙鹤、大雁、白鹅,最多的要数黄鸭。湖中碧波荡漾,鹅鸭嬉戏,鲤鱼翻飞……”“几十年过去了,青土湖已是名存实亡,湖中风沙肆虐,‘黄龙’滥舞,然而那水、那草、那鸟却像一幅名画一样,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可以想象,父辈们记忆中的青土湖该有多美?如果有人游览过内蒙古额吉纳旗的居延海,我想,当初的青土湖完全可以与之媲美。 </h3><div><br></div><div> </div><div><br></div> <h3>在我小的时候,青土湖已经变成一大片盐碱地,海螺、贝壳散落在白茫茫的地上,诉说沧海桑田的久远历史。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那时候的民勤人又再一次开始了外流,从此,“生态难民”这一首创词语,成了民勤人的代名词……</h3> <h3>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愿意在外流浪?拯救民勤,保卫家园,是沙乡民勤30万人民的愿望。可是,仅凭民勤全县之力,显然不能对抗风沙的侵袭。 沙进人退,已是不争的事实。</h3> <h3> 2007年10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民勤,做出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的重要批示,从而拉开了石羊河生态治理的大幕。<br></h3> <h3>201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干涸沙化半个多世纪的甘肃省民勤县青土湖重现碧波,出现约3平方公里的水面,这标志着经过三年的生态治理,中国三大沙尘策源地之一的甘肃省民勤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h3><div>为了使青土湖重现生机,民勤县从今年9月开始,向青土湖注入生态用水1290万立方米,由于沿途蒸发和渗漏补给地下水消耗400多万立方米,最终入湖水量860万立方米。青土湖重现碧波蓝色的水面微波粼粼,稀疏的芦草顽强地在寒风中摇曳着,腾空而起的水鸟舞动着翅膀在水面上追逐嬉闹……</div> <h3><br></h3><div> 最后,允许我引用人民日报《大地》杂志(2007-10-15第20期)的三段话作为总结吧。</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 <h3>民勤是一个缩影,记载着中国防风治沙的历史进程。民勤的生态变迁承载了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苦难;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国家力量为主导,全社会动员,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实现恢复生态,改善环境,人民富裕的目标。当今中国有信心有能力破解防风治沙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为人类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h3> <h3>民勤是一个标志,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对西北及所有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h3> <h3>民勤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伟大不屈的中华民族几千年赓续绵延、生生不息,走出深重的苦难,走向富裕幸福的明天。 </h3> <h3>作者感谢您的浏览!</h3><h3>欢迎非商业用途的转发!</h3><h3>宣传家乡,我们一起!</h3> <h3>声明:本文采用的图片除备注说明的两张外,其它均由作者在民勤境内实景拍摄。如有需要,请联系QQ74739357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