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田氏宗祠

司马靖

<h3>  田家祠堂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率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初,湘西镇守使、国民党中将田应诏(田兴恕之子)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h3> <h3>  这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筑群。有大门、正殿、戏台和20多间屋宇,并有天井、天池、回廊,还设有“五福”、“六顺”两门。</h3> <h3> 祠堂大门前有有六级用红砂条石砌成的扇形台阶。阶前,有一块较宽的空坪。大门左中右三间,中间大门呈八字形,两边次间均为青砖砌就,有石象一对,石鼓一双,极具气派。祠堂正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硬山顶,高、深、面阔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为石鼓,猫拱背山墙,正殿门前砌青石台阶,气势恢宏、庄严雄伟。</h3> <h3> 田家祠堂的戏台为六角飞檐古建筑,歇山顶,饰如意斗拱,左右有次间,是戏班子演出间歇休息的场所。</h3><div>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祠堂是田氏家族后来在清代修建的,至今也有180年了。</div><div> 据田氏族谱记载以及相关碑文、史籍考证,早在明代初期,田氏先祖田儒铭受封为沱江宣慰司(即土司)时,就在凤凰古城西门外择地修建了田氏宗祠(实为田氏家庙),只不过那时候的祠堂“未增轩昂”,比较普通,只有正殿三间,头门三间,左右厢房六间。不料到了清代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湘黔边境地区发生了大战乱,田氏宗祠在战乱中被夷为平地。祠堂虽然消失了,但建祠堂的地方在后来却因此而得到一个地名:“祠堂坪街”,相沿至今,当地人就简称祠堂坪。</div> <h3> 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太子太傅、果勇候杨芳任镇筸镇(即今凤凰县)总兵,杨总兵精通风水,田氏族中的贡生田景星、千总田大榜等人,打算重新修建田氏宗祠,就请杨芳帮忙选择地方。杨芳在城里城外反复勘察,最后确定在喜鹊坡下、沱江北岸的这个地方,现今祠堂后面的这个山坡仍旧叫做“喜鹊坡”。恰好这块地皮的业主也姓田,听说修建田家祠堂,也十非乐意转让这块地皮。于是田氏族人捐资择期修建。建成后的祠堂有正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及门厅,比较简陋。</h3> <h3>  到了清咸丰十年( 公元1860年),凤凰田氏族人中出了个大人物田兴恕,他当时集贵州提督、巡抚、钦差大臣三要职于一身,“毅然有敬宗收族之心”,于是捐出自己的养廉银数千两,安排族人田宗贤管理,重修田氏宗祠。重修后的田氏宗祠,气派宏大,装修华丽,在凤凰几十座祠堂中,首屈一指。</h3> <h3> 大家可以看到高大宽敞的八字大门,门额匾横书颜体“田氏宗祠”四个金字,门外一对威武的石狮,自然而然就显示出一种气派和威严。头门是一栋三间,再往里走是一个小庭院,拾级而上就是二进,也是一栋三间,原本二门为冲天额匾直书“钦差大臣”四个大字,左右联为“巡抚部院”,“提督军门”,蓝色彩漆金粉,显赫辉煌。二门阶前有一对石象,此地安放石雕大象,寓意吉祥如意,平安,祥和,福气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里,“象”与“祥”字谐音,所以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有着祈福纳祥的丰富内涵。过了二门就到了正殿前的庭院,院子很宽阔,四周都是房子,整个建筑群形成一个大四合院。</h3> <h3>  田家祠堂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群包括正殿、左右厢房、仓屋、厨房、杂物间、司香灯者卧室、回廊、客厅、戏台、头进、二进等12栋房子共30间。正殿三间采用台梁与穿斗组合结构,通高8.76米,进深12.5米,面阔13.6米。硬山顶,山墙为锅耳式马头墙,当地也称为“猫拱式”,像猫把背拱起来的样子。</h3><h3> 除戏台以外,祠堂里其他房子的山墙都是锅耳式马头墙。正殿里置有供奉凤凰田氏始祖绘像的神龛,神龛前面的童柱上挂有楹联一副,上联是“汗马功垂麟阁古”,下联是“紫荆花发雁门奇”。正殿前面拾级而下是庭院,庭院两边建有回廊,既是遮阳避雨的小憇之所,也是看戏时的包厢。庭院再拾级而下就是戏台,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这个戏台上的方寸之地,也常常向观众演绎着古往今来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善恶轮回,广施教化之功德,这原本也是祠堂除了祭祖之外的主要功能。在规模大一点的祠堂里,戏台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最华丽的建筑物。</h3><h3> 田家祠堂的戏台同样如此,歇山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大家也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这里面最漂亮的建筑。可见戏台在祠庙建筑群中的重要位置,当然这并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教化功能的重要显示。</h3> <h3>  在咸丰十年新连祠堂正殿前的庭院中,当初立有石牌坊一座(毁于50年代),牌坊中门门额上嵌有《忠孝传家坊额记》石刻额匾,铭文如下:</h3><div> “田氏为大舜之后由来旧矣,自秦迁雁门,汉移京兆,其间孝子忠臣,光照史册,至我始祖宗显公于隋开皇初官黔中刺史,卜居思南,阅至十四世祖佑恭公,以伏波再世功烈彪炳,秩赠少师,蒙赐十字宗派。明初二十二世祖儒铭公,奉诏随征,生擒周文贵于鄱阳,以功进封大将军、敦武候,赐符授卷,世为沱江宣慰司,六祖承袭三百余年矣:逮至国朝改土归流,衣冠簪缨,代称世族矣。在昔先人,情殷为国,不遑创制,虽有宗祠,未增轩昂,今我族众,共议鼎新,以彰祖德而妥神歆,立石建坊将传题额为记,伏人未间境遇。”</div><div> 这篇铭文讲述了田氏家族的历史源流,先祖就是舜帝的后裔,可算是有皇亲国戚的血脉了。而正殿里面的那副对联,那就更有来头了。</div> <h3> 那是北宋徽宗皇帝御赐给田氏先祖的堂联之一。原来,田姓的远祖秦朝时迁居雁门郡(今山西大同、朔州附近),汉朝时又迁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市)蓝田县。到了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其先祖田宗显,随军由陕西南下入黔征讨西南蛮夷,因功授黔州刺史,把家安置在现今贵州省铜仁市(与凤凰交界)的思南县,他带领儿子田惟康经过一年多的征战,黔中大治。隋文帝封他为国公节度使,不久后,又加封他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宣慰职。田宗显及其子孙借助羁縻政策东征西讨,开疆拓地,日益壮大,成为湘黔渝鄂边境的大姓豪族。</h3><div> 唐灭隋后,田氏归顺唐朝,由思州(今贵州务川县)而东南,皆为其讨平。朝廷“褒授义军兵马使擢用,令掌一方事”。田宗显的儿子田惟康东征蛮夷直到潭州(今长沙)。唐高祖武德九年( 626)授潭州都督。</div><div> 唐高宗调露年间,“蛮夷未服,溪峒叛乱”,田惟康之孙田克昌领兵征讨,恩威并举“振服南边夷人”。永隆二年(681),朝廷敕令田克昌为五峒司(今凤凰县),诏曰:“尔抚之五峒斯土,抚化五峒之夷民。”田克昌便在天鹿坪(今凤凰县沱冮镇)修筑土城,建立了五峒司衙门,并以此为中心,开拓了湘黔川鄂桂边境大片地区。五峒司城就是现在凤凰古城的前身。</div> <h3> 北宋重和二年(公元1119年),田宗显第十四代孙田佑恭为知思州(今贵州务川县)军民事,先驻靖州,后驻五峒司,因平蛮有功,朝廷诏授田佑恭为武功大夫、团练观察使、少师、思国公、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从一品)。宋徽宗赐给他堂联二副:</h3><div> 汗马功垂麟阁古,紫荆花发雁门奇。</div><div> 宦海齐国勋臣邑,世守沱江宰相家。</div> <h3> 因为天鹿坪中有一河流蜿蜒而过,宋徽宗称其为“沱江”,从此沱江之名沿袭至今,田佑恭后裔便“世守斯土”。从唐永隆二年(681)设置五峒司,到元朝改称五寨司,最后到清康熙四十年( 1701)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以田氏先祖为地方官的土司政权,在凤凰延续了1000余年。</h3> <h3> 田氏家族在凤凰有如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无怪乎田家祠堂会修建得这样恢宏华丽。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祠堂就是一个家族兴旺与否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个地方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缩影。</h3><div> 2006年5月31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