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最近 看到博山区园林局按照区委区政府"一个目标,三个聚力"的总体要求,计划对博山公园,世纪广场,文姜公园,赵执信纪念馆等公园进行升级改造的通知后,深感欣慰,倍受鼓舞。为推进博山人民的物质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政府为继承和发展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此举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今"的重要举措,这次升级改造必将付出很大的努力,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表示极大的钦敬。为尊重赵执信故居及赵氏族人的历史文化资源,恢复历史地址原貌,现在应征对升级改造赵执信纪念馆提出如下建议。</h1> <h1> 我们知道,赵执信纪念馆的因园和怡园是姊妹园,是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叔祖父赵进美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同时在"后乐桥"南北破土动工,共同修建的。</h1><h1> 赵双美,字二宜,一作宜仲,是赵执信的曾祖赵振业的次子,是清代康熙二年的拨贡。赵振业的五子赵进美,字嶷叔,一字韫退,号清止,人称"圣童"。是明未清初的古文大家,诗人,于明崇祯十三年,也就是他二十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任给事中参政。入清后授太常寺博士,使江西,使楚,官至福建按察使,65岁辞官归乡,在官埸可算是一帆风顺。在文学创作上赵尽美也颇具声誉,著有文集巜清止阁集》(据考,清止阁是后来的北亭子小学办公楼)戏剧作品《瑶台梦》《立地成佛》与蒲松龄同时成为明清时期淄博地区有作品流传的戏剧家。</h1> <h1> 赵执信人称"神童"九岁就能写文章"以奇语惊其长老",所做《海裳赋》以遗词优雅,颇富意蕴,为同乡的内秘书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所赏识。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十八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主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编修,同时还任《明史》编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二十八岁时,(康熙二十八年)发生了《长生殿》剧祸案。 在这个暴露统治团体内部矛盾和南北党争的案件中,赵执信成为被排陷的对象。这年8月,赵被该剧作者,友人洪升约请观演《长生殿》,由于这次宴饮观剧是在康熙佟皇后病逝还没有除服的"国恤"期间举行,被给事中黄六鸿伺机弹劾,赵执信面临不恻之罪,不顾个人安危,到考功处声明说"赵某当座,她人无与"。结果,赵执信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革职除名,结束了10年的仕宦生涯。</h1><h1> "秋谷才华向绝俦,</h1><h1> 少年科第尽风流。</h1><h1> 可怜一曲巜长生殿》</h1><h1> 断送功名到白头。</h1><h1> </h1><h1> </h1> <h1> 少年得志而又失志的他没有再入仕, 削职为民以后,赵执信凭借着家族的雄厚財力以及丰富的人脉,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期间,除断续居家外,大部分时间浪迹江湖,纵情山水,笔耕不辍。山东以外,他先后到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特别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先后到过五次,最长一次在苏州住了四年。长期的漫游使他逐渐深入社会下层,贴近民众,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其中有反影虫灾的《纪蝗》反影水灾的《大堤叹》《碧波行》反影旱灾的《纪旱》《久旱》反影雹灾的《刈麦二十韵》反影农民暴动的《氓入城行》等作品。这是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时期。</h1><h1> 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六十三岁的赵执信才结束了漫游生活,返回故里,隐居终身。</h1> <h1> 赵执信在博山期间,他在马行街老宅子,石马芦家台别墅"红叶山楼"及其"因园"著书立说,将其一生的作品先后收撰成辑,著有巜饸山诗集》十九卷《饸山文集》十二卷《诗余》一卷《声调谱》一卷《礼俗权衡》两卷。雍正十一年(1733年)赵执信双目失明,而目盲后,文学作品及诗歌创作依然不断,他在乾隆九年(1744年)秋《题幼子庆賦稿》中说:"余盲目病废12载,于兹矣"。在这十二年间,他的文章,诗词全部口述其子,然后再由其子执笔记录,直到年底11月以83岁高龄卒于故乡博山,葬于神头卧龙坡。</h1> <h1> 现在赵执信纪念馆以颇具规模,连同故居一并挪至因园也未尚不可,主要是马行街赵氏故居拆的荡然无存,不得已而求其次。实际上赵执信只是博山赵氏的由盛极而衰的标杆式人物,在他之前的九世赵振业,十世赵进美才是提升家族政治地位,推动家族文化的奠基者。从赵振业,赵进美,赵执信三人的经历来看,都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少年得志,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而为官清廉,为子孝顺,文采斐然则是他们被人称道的原因。只不过赵执信因仗其才,有些狂傲之气。一代诗宗王渔洋心拆其才和他相互酬答,渔洋长执信二十八岁,是同乡还是姻亲双重关系,到后来因为政治观点,处世原则,学术见解不同,使得两人交恶甚至发生严重冲突。其它同代人也说"朝贵皆原纳交,而先生性傲岸,恥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着,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黄叔林:赵执信墓表)"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订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谢去,是以大得狂名于长安"(陈恭尹《观海集序》)。</h1><h1> 真正使博山赵氏承上启下者就是修建"怡园"的赵进美,他继承了父亲赵振业的敢为政声的优良品格,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人格的丰碑,他一生:为国忠,为亲孝,为子贤。深受各级官员的敬重,赵家子孙对其更是无比的崇敬。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赵进美卸官回藉,在"后乐桥"北修建"怡园"吟啸徐行,安度晚年。</h1> <h1> 从赵进美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建怡园起至今,这其中经历了,大清帝国,中华民国,至人民共和国长达近四百余年。怡园也几易其主,先是因赵氏衰微卖给了淄川迴村翟建镛,后来博山乡贤蒋今长,钱兆昌等人又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将该园购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博山知县盛津颐奉清廷"立停科考,以广学校"之命,以范泉书院及怡园东园为校址,建立了高等官立小学,称为"怡园小学",是博山的第一个小学堂,后改称为"北亭子小学",创科举之后的兴学之先河,历经八十余年,俨然成为博山人心目中求学深造,传博文化的圣地,为博山培养了大批的仁人志士。它还是我党的重要活动基地之一。1936年中华民国胶济铁路局,按张博铁路区段的线路,桥梁标准进行改建,废除博山经红门至山头的线路,改由博山站经山头至八陡,仍然避开了怡园。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驻军博山。国共两党三年内战,博山5次解放,被称为"拉锯",炮火连天,但是怡园竞能安然无恙,怡园没有毁于朝代更替,没有毁于外族侵略,没有毁于战火,而现在却毁在了我们的手里,实在是悲哀。</h1> <h1> 据赵进美《怡园记》载:该园占地十七亩,从范泉引来的泉水沿明暗两渠在园内婉曲流转。园中假山逶迤,亭谢隐约,棠云梨雨,竹影摇曳,景色十分幽雅。筑有岗漪亭,清音阁,凉洞亭,绿滋斋,适我堂,清止阁,醉石轩等。而清音阁尤为该园结构之佳者,清音阁高檐冀展,石柱楹堂,回栏曲榭,铺石导水,环阁而流,南临方池名曰"鸢飞鱼跃"。水自石龙口中泻于其下,莲盆承之,喷珠溅雪。站在清音阁上凭栏而望,飞瀑直下,溅起水花四射,游鱼追逐,锦鳞嬉戏。抬头远眺,范河水绿水潺潺,后乐桥横跨其上,秋谷山峦叠嶂,新泰山碧霞元君行宫,红墙绿瓦,碧水蓝天。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h1> <h1> "一门九进士,四世三名人",这样的资源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前几天听说博山要在石马修建明清一条街,这也可能是缘于芦家台赵执信别墅"红叶山楼"之故,对此我们难以作出评价,但是建丝毫不着边际的明清一条街,那比的修一修现在的"北亭子"来的实惠。清音阁前面的住它楼以是危房,现在巳经不能住人了,因为此楼就建在鱼池之上和部分河道,拆掉此楼,鱼池马上就能现身。博山区文化馆,博山区图书馆,两大文化单位应对"怡园"的过去和现在负些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地方也太小了,两个单位也应该考虑是否搬出去,若是怡园真能修复的话,图书馆再搬回来到也不错。</h1><h1> 1994年因园重新修建时,基本就是荒废一片,从建国初期,这个地方就被称做"小车公会"。除了交通局有几间宿舍外,全部是居民住宅,修建过程中除了一部分按照书籍的描述外,大部分都是按设计者的思路而杜撰。而"怡园"则不同,博山大部分城东人,特别是东关村人,北亭子小学毕业的,6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能较为完整的纪述下来,因为60年代怡园除了很少一部分折掉外,大部分还比较完整,我按照60年代中后期的模样,画了三张草图,随不能实地去丈量,比例稍有失调,但大体相当。</h1><h1> </h1><h1> </h1> <h1><i> 怡园"垂花门""清音阁""龙头龙嘴""莲花盒""鸢飞鱼跃"即鱼池,"八音石""适我堂"改建为"吕祖大殿""环园明暗水渠"</i></h1> <h1><i> 半圆门圩墙为园外"通谷桥"及其范河河道。园内建筑名称不详。此园落面积较大,有些景点以经拆掉了。</i></h1><h3><br /></h3> <h1><i> "怡园大门""清止阁"。垂花门右则房子及半圆校门为建国后修建,其它建筑名称不详。从大门至垂花门中间据记载有"灜州小蓬莱式牌坊"一座,拱桥一座。但苦无图样,不敢杜撰。</i></h1> <h1><i> 在那高楼四面环伺之下,"清音阁"孑孓孛立无助的站在那里,殊不知,那也是有识之士从决策者手里抢下来的,这才为怡园留下了点种子。</i></h1> <h1> 恢复怡园,势在必然,我们强烈呼吁博山的决策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外地的关注博山文化发展的仁人志士,都请大家关注一下,为修复330年的名园献计献策,使因园,范公祠,魏公祠,后乐桥,青州古道与怡园连成一片,成为名符其实的博山文化的发祥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