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圣地行---美丽、忧伤的圣城耶路撒冷(下)

无欲则刚

<h3>3.12</h3><h3><br /></h3><h3>圣殿山位于耶路撒冷旧城的东南角,这里曾是犹太圣殿的所在地,最终毁于外族之手。后来穆斯林在上面建立了自己的圣地----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犹太人被逐出家园。直到1948年,犹太人才在这块上帝应许的、流着奶和蜜之地得以复国,但是至今也只能面对着圣殿山下面的一堵西墙哭泣。极端激进的犹太势力曾多次试图破坏山上的伊斯兰圣地,但这并不是主流以色列人的意愿。一位知名的犹太拉比曾说,圣殿一定会再重建,但这是上帝的安排,我们不能干预。</h3> <h3>一大早去圣殿山,等待的队伍有几百米长,有些团队时间等不起,只能放弃了。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才上了山,非穆斯林的游客上圣殿山在时间和安检都有严格的限制,一共9个门,非穆斯林只能从摩尔门进入,非穆斯林的文字不允许带入,我的iPad也被收走了,下山后才能取回,在山上也不得进行宗教活动。以色列的穆斯林则可以比较自由地在山上活动,休闲地读经,而游客刚要坐下歇歇,警卫就会来赶人,说差不多该下山了,防止在山上静坐默祷。游客上圣殿山的着装要和去教堂一样,不能裸露身体部位。有个男士穿短裤,不得不在腿上系了条围巾。</h3> <h3>对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则有更严格的限制,只有穆斯林节日时才能上山,而且男性要35岁以上。而一旦局势紧张,45岁以下的男性穆斯林都不允许上圣殿山。正统犹太教也不许犹太人上圣殿山,怕他们无意间践踏辱没了圣殿曾经耸立的土地。这些规矩都是以色列政府制定的,以免矛盾冲突发生。根据1994年以色列约旦和平协议的安排,圣殿山综合区安全控制权归以色列,而行政管理权归约旦政府。</h3> <h3>进入圣殿山,相比旧城街道的拥挤狭窄,上面的视野豁然开阔,岩石圆顶清真寺气势恢弘,据说圆顶下面覆盖着一块大石板,伊斯兰传统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正是从这里登上天堂的,而犹太教的传统认为,祖先亚伯拉罕在这里准备祭祀他的儿子。圣殿山的氛围像一个尘世间的天堂,它将世间的宁静与来世的神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宗教、不同国家曾在这里上演过一幕幕惨烈的血雨腥风。</h3> <h3>阿克萨清真寺</h3> <h3>下来之后,再次走近西墙,人没有安息日多,近处拍照也可以。墙缝里塞满了犹太人许愿的纸条,这是他们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他们的心愿上帝会更容易感受到。纸条每年清理两次,收集起来后不能任意处理,而是作为神圣之物,拿到橄榄山上埋掉。</h3><h3><br /></h3><h3>从上圣殿山的通道上看西墙</h3> <h3>出圣殿山不远是大卫城,这里是一处古迦南人定居点,后来被大卫攻占,从19世纪50年代至今,依然在进行考古挖掘,我们只在上面走了一下,里面还有地下水道等等。在大卫城坐下来休息时,旁边来了两位持枪的以色列女兵,心血来潮求了次合影。后来问以色列人,他们的枪里是否有子弹?答案是:枪里应该没有,但背包里面有,有需要时随时上膛。</h3> <h3>然后上锡安山,这里有大卫王的墓和耶稣最后晚餐的地方,是犹太教和基督教重要的朝圣之地。这里的使徒教堂和修道院被认为是圣母玛利亚去世的地方。从毒气室解救了1200个犹太人的奥地利人辛德勒的墓,也在这里的基督教公墓里。</h3><h3><br /></h3><h3>耶稣最后晚餐的地方</h3> <h3>大卫王墓</h3> <h3>圣彼得鸡鸣堂 (Church of St. Peter in Gallicantu)位于耶路撒冷锡安山,是彼得于耶稣被捕后三次不认主的地方。</h3> <h3>辛德勒的墓</h3> <h3>晚上出来找地方拍夜景,最后停在一个能看到大卫塔的地方,刚刚支好脚架,忽然音乐大作,喷泉起舞,持续了30分钟。算是意外的惊喜,也是神的安排。</h3><h3><br /></h3><h3>要找地方吃晚饭,我们犹豫要不要去穆斯林区的一个当地餐馆,冥冥之中神指引我们就在旅馆附近找。还真找到一家在trip advisor上高分的当地餐馆。但吃完想付账时,发现两人竟然都没带钱!我赶紧跑回旅馆,3分钟一个来回,幸亏没有去昨天的那个地方……<br /></h3> <h3>3.13</h3><h3><br /></h3><h3>趁着早晨人少,重返圣墓教堂,补上次没去的地方。刚进去就遇到一位在耶路撒冷东正教会事奉的刘修女,大陆人,她问我们是不是华人,主动要求给我们当向导,传福音。她非常熟悉教堂,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很详细,这里是4世纪时耶稣受难、下葬和复活的遗址,似乎教堂的每一块石头都可以引经据典……感谢神,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耶稣的神迹。耶稣受难路的最后四站,从被钉十字架到入葬墓穴都在圣墓教堂里,里面有好几个小教堂,属于不同的教会,有不同的祭坛。</h3> <h3>苦路第十站:耶稣在这里被剥去外衣</h3><h3><br /></h3> <h3>这个拉丁主坛标记着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苦路第十一站),那是在他母亲的视线范围内。这个拉丁祭坛1588年于佛罗伦萨制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 术作品。几十年后,红衣主教美第奇将祭坛送给教堂。</h3><h3><br /></h3> <h3>这个希腊祭坛建立在加略山的岩石上, 位于昔日耶稣与两个强盗同钉十字架的地方。在基岩内下面,有一大裂缝,是昔日耶稣死时地震所留下来的。这个希腊祭坛的台下有一大银盘。你可以把手伸入银盘中央的洞中,触摸立十字架的岩石 。(苦路第十二站)</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在加略山希腊祭坛和拉丁主坛之间的小副坛,纪念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当耶稣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来后,她把儿子抱在怀里。</h3><h3><br /></h3> <h3>耶稣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来,被放在膏抹石上面作安葬前的处理。(苦路第十三站)</h3><h3><br /></h3> <h3>耶稣在圣墓被埋葬及复活,成为基督信仰最神圣的地方。</h3><h3><br /></h3> <h3>圣墓有自己的礼拜堂,位于圣墓大殿内,是整个教堂的焦点</h3> <h3>耶稣被安放在坟墓里(苦路第十四站)</h3> <h3>中间的圆形祭坛被称为"宇宙的中心"</h3> <h3>早餐后去新城,今天是犹太人的普林节(Purim),人们都盛妆打扮,出门欢庆。我们到了正统犹太教人聚居的Mea She'arim街区,这里的人通常很不喜欢游客在这里拍他们,但因为是节日,他们也宽容了很多,有人还对镜头报以微笑。</h3><h3><br /></h3><h3><br /></h3> <h3>正统的犹太教徒每天的时间主要用于祈祷读经沉思,而不是经营买卖,宗教研究的经费要靠政府和国外极端正统团体的支持。与别的地区的现代整洁相比,这里的街道低矮厚重,男的一身黑色西装戴帽子长胡须,女的是拖地长裙戴头巾,带着一群着正装的孩子们,感觉是置身19世纪的东欧犹太区。这是一个宗教街区,不仅居民正统保守,连男女游客当众亲吻,都会被口头抗议,甚至被扔石头。</h3> <h3>​市政府广场上也有世俗的庆祝活动,父母们带着孩子们在这里享受欢乐的时光。</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下午,在市场里找到了上房顶的路,得以站上老城的房顶看市容。远处是圆顶清真寺,在夕阳中闪耀着金光,近处是孩子们在房顶上玩耍,少年们对着我的镜头挥手。<br /></h3><h3><br /></h3> <h3>在耶路撒冷的最后一晚,在大卫塔里看了一场灯光音乐秀,再现了耶路撒冷的历史。大卫塔曾经是大希律王、罗马人和十字军的宫殿和行宫。</h3><h3><br /></h3> <h3>旅馆正对大卫塔,在屋顶花园拍摄大卫城堡相当理想,算是意外收获。</h3><h3><br /></h3><h3>圣城的宗教和历史错综复杂,4天时间能了解的不过九牛一毛。英国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在他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中说:<br /></h3><h3><br /></h3><h3>&quot;耶路撒冷的历史必须是对神圣本质的探究。&quot;圣城&quot;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对它的圣迹的敬畏,但它真正的意思是耶路撒冷已成为尘世间人与上帝交流的必要场所。</h3><h3>......</h3><h3><br /></h3><h3>这种神圣性为许多无神论游客所厌恶,在他们看来,耶路撒冷弥漫着自以为是的盲从,迷信像流行病一样折磨着整个城市。然而,否认神圣就是否认人类对宗教的深切需求,没有这种需求就不可能理解耶路撒冷。宗教必须解释快乐为何转瞬即逝、忧愁为何亘古恒久这个让人类既困惑又恐慌的谜题:我们需要感受一种比我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h3><h3>.....</h3><h3><br /></h3><h3>一直都有两个耶路撒冷,天国的和尘世的,两个耶路撒冷都更多地受制于信仰和情感,而非理智和事实。但无论如何,耶路撒冷依然是世界的中心。&quot;</h3> <h3>下一站是以色列北部地区。</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