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京剧

Da Ping®

<h3>我喜欢京剧,我这样说也许会引来大家暗自嬉笑,在大家的意识里听戏都是老年人的事,等我讲完了,你们就或多或少地理解了。要说年龄我并不算大,我出生在文革开始的那一年,七十年代初期度过了我的童年生活。那时,因为历史的原因,根本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有的就是那八个样板戏,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h3> <p>那时我们国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普通家庭不要说电视机,就连一台电子管收音机都算是奢侈品,当时我家住在一个我们叫平房院的地方,院子不大,邻里邻居相处的也比较和善,往往是谁家有收音机,就往谁家跑,那时年纪小,不懂事,又不敢进入人家的房间,只要能趴在门边听上一段《智取威虎山》,就是极大的享受了。</p> <h3>当时,我们获得这些文化信息的渠道,除了听广播,还有就是看电影,虽然当时电影票也就一角钱左右,我们还是买不起,我们最喜欢的是露天电影,因为露天电影基本是免费的。在我们住的那个辖区里,经常放露天电影的也就两个单位,一个当时叫针织站,就是现在的省纺织品公司,还有一个就是铁运校,现在叫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偶尔交通学校也放露天电影,但是频次比不上前两个单位,加之路也比较远,我们也就时不常的去一次而已。</h3> <h3>在当时,不管是露天电影还是收音机里,大多放的是样板戏,偶尔也放一部战斗故事片,但样板戏还是占了很大的份额,可能跟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有关吧。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我们小伙伴每个人都能来上一嗓子,经常能听到“提篮小卖拾煤渣”,“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砌刀磨剪子来,锵菜刀”</h3> <h3>这是《红灯记》里的一段,由于叛徒王连举的告密,李玉和一家奔赴刑场的画面,就在这时响起了《国际歌》,极大地歌颂了共产党员英勇就义,视死如归的革命共产主义精神。每每看到这里,我都是眼泪哗哗地……</h3><h3></h3> <h3>这一段是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为了教育铁梅快速成长,给她讲革命家史。堪称老旦唱段里的佳作</h3> <h3>这里是一段著名唱段,铁梅眼看着爹爹和奶奶被枪杀,回到家后的一段唱【仇恨入心要发芽】,也是经典唱段。</h3><h3></h3> <h3>这是《沙家浜》里的剧照,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敌人百般搜捕,在郭建光和阿庆嫂带领下,军民团结一致和敌人做巧妙的斗争。</h3><h3></h3> <h3>《龙江颂》,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到县里开会回来,向社员们传达了县委的指示,介绍了旱区的灾情。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抗旱。</h3><h3></h3> <h3>《红色娘子军》有不同的版本,有电影,样板戏,和芭蕾舞剧等等,我要说的是芭蕾舞剧,当年有多少年轻少女,为了能扮演吴琼花,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青春,以至于生命,现在看来是非常可悲的……</h3> <h3>《杜鹃山》讲述的是党从井冈山派柯湘到湘赣边界的杜鹃山领导一支农民自卫军。与敌人展开革命斗争的故事。</h3> <h3>《杜鹃山》里有许多经典唱段,我唯一能记住的就是柯湘唱的家住安源,自己也非常喜欢,就拿这段唱作为整篇文章的标题音乐。</h3> <h3>由于喜欢样板戏的缘故,慢慢开始对传统京剧也发生了兴趣,真正懂得了京剧作为国粹,在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了解了京剧行当里的生、旦、净、末、丑五大类,也知晓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过去许多我不知道的京剧知识。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尽言,愿我们的国粹走遍中国,走向世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