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曾国藩,人生可能是另一片天地

拙生

<h5><b>文:拙生</b></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left;"><br>&nbsp;&nbsp;&nbsp;&nbsp;&nbsp; 曾国藩,现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他为政十年里升迁七次,年仅 37 岁便成为二品大员——礼部侍郎,是整个清朝三百年间湖南最年轻的部级干部。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有人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可见其个人的作用和影响。毛泽东在二十多岁时,便对曾国藩崇拜至极,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br>&nbsp;&nbsp;&nbsp;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这句话是后人对曾国藩人生最完美的概括和总结。</h3> <h5></h5><h3 style="text-align: left;"> <b> </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2px; text-align: center;"> 终身让人道,从不失寸步。——曾国藩</b></h3> <br> 我这一生总是在给别人让路,却从来没有失去半步距离。一个“让”字,注入了不少的学问。看似让,其实是避其锋芒,越过了障碍;还可能带来外力的援助,何乐而不为呢!最终胜出的结果自在情理之中了。<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5><b> </b></h5><h5><b> 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b><b>仁言</b><b>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 曾国藩</b></h5><h5>&nbsp;&nbsp;&nbsp;&nbsp;&nbsp; <br></h5><h3> 表达道德规范当然比不上有一颗与之之心,眼前的利益自然没有长远利益受用。予你当面的教育可能是对你的应酬。予你眼前的利益可能会姑息你的过错。教育和收益都应从长计议。</h3> <h5><b> </b></h5><h5><b>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b><b>有错。</b><b>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b><b>为处事</b><b>第一法。 —— 曾国藩</b></h5><h5> </h5><h3> 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首先要神态平静,从容稳重。天下有过错的事情都是因慌乱而发生的。曾国藩年轻时有过心烦气躁之举。他的老师送给他一个“静”字。从那时起,他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反省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更是几番静思、反复权衡,甚至点上一支香,营造安宁氛围,方拿出主意来。可见,成大事者,“静”和“安详”是必备的智慧。</h3> <h5><b> </b></h5><h5></h5><h5><b> 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 —— 曾国藩</b></h5><h3> </h3><h3> 莫生气,坏了心情划不来。我心平静,因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h3> <h5><br></h5><h5><b>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间;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b></h5><h5><b> ——曾国藩</b></h5><h5><b> </b></h5><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静坐下来的时候,才知道平时心浮气躁;不出声响的时候,才知道平时言多语躁;事情少的时候才觉得平时里操了好多闲心;闭门谢客之后才知道平日里交结太滥;清心寡欲才知道平时生病的原由;搞懂了人情世故之后才知平时有些刻板。</p><p class="ql-block"> 是非得失,贵于反思。 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h5> </h5><h5><b>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b><b> 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b><b>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 曾国藩</b></h5><h5><br></h5><h3>&nbsp;&nbsp;&nbsp; 人是需要智慧的,但不是藏奸耍滑。自古以来,下场不好的人,大多是那些耍手腕子的,你见过厚道之人吗。现在,有些人还认为自己不够尖滑,真是傻呀!<br> 这句话应证了一个老理,“精明反被精明误”。在人际关系中,若有“大智若愚”的表现,自是上等作为。</h3><h5><br></h5> <h5>&nbsp;&nbsp; </h5><h5></h5><h5><b>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 曾国藩</b></h5>&nbsp;&nbsp;&nbsp;&nbsp; <h3> 财富总有用完的时候,尽忠效力之人收获的岂是财富可以比拟的。有大志向者应当将敬业爱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h3> <h5><b> </b></h5><h5><b> 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b><b>清则易刻,</b><b> 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 曾国藩</b></h5><h5><b><br></b></h5><h3>&nbsp;&nbsp;&nbsp;&nbsp; 曾国藩对孩子的气质格外在意。由此感言:个性太单纯,容易柔弱,不求上进。惟有确立高贵的志向,方可把柔弱的个性转变为刚毅;个性太单纯,还容易刻板较劲,惟有洒脱、心胸广阔,方可变寡情为宽厚。<br> 曾国藩年幼受祖父“做人懦弱无刚为大耻”的训导,将“倔强”二字贯穿功业其中。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时,因与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受到舆论讽喻,遭遇诸多磨难。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他以亲身体会总结出: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之目的,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br> 曾国藩的这段名言和故事,对于年轻的创业者尤为重要。</h3><h5><br></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h5><h5><b>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b><b> 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b></h5><h5><b> —— 曾国藩 </b></h5><h3>&nbsp;&nbsp;&nbsp; </h3><h3></h3><h3> 把罪责推给别人,贪天功为己有,这是名符其实的小人。掩盖过错,夸大功劳,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能够将所有的赞美都给予有功之丞,这才是君子。能够与人分担忧愁,还承担过错,更是难能可贵。</h3>&nbsp;&nbsp;&nbsp;&nbsp; 对功过的认定,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和肚量。能满足周边人的私欲,你便是君子。能满足天下人的私欲,你便是天下之公。<br> <h5>&nbsp; </h5><h5></h5><h3> 曾国藩一生为世人留下的篇幅不少,仅家信就有300多封。均洒落于政务、道德、修身、教子等诸方面。其核心思想:为政要耐烦,要勤俭廉劳,为官不自傲,要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等。<b>曾国藩告诫世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b>尤为强调“恒”的重要性。<br>  <b>“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b>咀嚼曾国藩的这幅自题联,分折其为人处事,大致就能理解为官之策和成功之道了。今言:我有春风化雨的气质和本钱,又有坚毅不屈的敬业精神。我尽心竭力了,朝廷何以负我呢!</h3><h5><br></h5><h5> (本人对曾文的拙见,若有偏误,敬请指教)</h5> <h5>&nbsp;&nbsp;&nbsp;&nbsp;&nbsp; <b>又记</b>&nbsp; :当然,曾国藩并非完人。用现代政治观点看潘公至少有一损;用现代医学看藩公至少有一憾。<br> 一损为湘军。毛泽东1926年在《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一文中说: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曾国藩是团练出身,团练即是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武力,他们见洪秀全领导一班农民革命,于他们不利,遂出死力来打倒他。<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憾为命短。曾国藩死于1872年3月12日,时年62岁。死前1个月,曾在日记中记载了3次身体反常现象。会客时“右脚麻木不仁。”;城外迎客时,“在途中已觉痰迷心中”,与人交谈时“久说不出”。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长子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现代医学以中风骤亡论。现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墓。 </h5><h5> (2017年4月21日补)</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