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友人相邀,去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观看由上海芭蕾舞团演出的英国豪华版芭蕾舞剧《天鹅湖》。芭蕾艺术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发展流行,十九世纪末在俄罗斯进入繁荣时代。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直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的芭蕾艺术在民族化道路上得到了飞速发展。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一个重要特征: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h3> <h3>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位于虹桥路1650号,2012年9月动工,201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是上海“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文化设施,也是上海文化艺术的新地标。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汇聚了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四家舞蹈艺术院团和学校。凸显了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积淀,上海配得上这种拥有。</h3> <h3>舞蹈中心大剧场穹顶。那线条、板块、颜色、灯光,虽不富丽堂皇,却不失典雅,虽悠静淡雅,却避免了光怪陆离的躁动。看似不规律的凹凸装饰面板,科学地遵循声波反射和传播的物理原理,能将音符从乐池正确无误地传送到剧场的每个位置。<br><br>虽能叫得出几部芭蕾舞剧的名称,但对芭蕾艺术还是知之甚少,所以这次去观看《天鹅湖》觉得有点附庸风雅。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将西方的芭蕾艺术结合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创作出现了两部“洋为中用”的经典芭蕾舞剧,一部是以革命战争为题材、以妇女解放运动为主题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另一部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而创作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国的老百姓正是通过这两部芭蕾舞剧,感受到了芭蕾艺术的魅力。难忘那:倒踢紫金冠、劈叉大跳——;难忘那:用脚尖旋转不停的独舞、缠绵的双人舞、时而整齐划一时而又变化队型的群舞——;更难忘的是那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铿锵有力的女声合唱《红色娘子军连连歌》,就连男人们都会和着旋律唱着“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还有那风情万种的“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北风吹》、《扎红头绳》等插曲,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声情并茂的演唱到了极致,听者无不为之动容。</h3> <h3>王子齐格弗里德</h3> <h3>白天鹅奥杰塔</h3> <h3>(为了文明观剧,自觉遵守演出不能摄影的规定,所以,以上照片是在谢幕时拍的。其余照片用手机拍摄的剧场宣传照片)<br>舞者有专业的,还有一众业余爱好者,不是人人都喜欢跳舞或者会跳舞。文革中,极具疯狂时代革命性的“忠字舞”、“造反舞”,粗鲁得不堪入目,故嗤之;在“蓬嚓嚓”声中,男女搂搂抱抱,稍有旁骛,恐越雷池,故避之;风靡全国城乡的广场舞,是大妈们的天下,因屡见为抢场地而争吵、分贝超标扰民而被投诉,更因被跳得”似舞、非舞”,美感全无,故不屑一顾之,搜索已过去的近七十年的人生,“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的儿童集体舞,恐怕是唯一的舞蹈实践。</h3> <h3>王子齐格弗里德和黑天鹅奥吉莉娅</h3> <h3>现场观看是享受,看的是舞的曼妙,听的是乐的美妙。现场观看是致敬,前台的、幕后的、有名有姓的、默默无闻的、一切为之工作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