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挖贝人

孙君

<h3>黄海挖贝人</h3><div>&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 孙君</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 早春三月,当冰凌刚从丹东港的海岸线融化,沉寂一冬的贝池就被彩贝人的喧闹惊醒,几十人、上百人的雇工从各地涌来,开始挖贝了。</div><div>从丹东出发,一直到庄河地界结束,辽东山区的数条河流入海,或急或缓,成千上亿年的冲刷,在海岸线冲积成一片偌大的滩涂地带,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div><div>&nbsp;过去,这些滩涂地带曾是大面积的苇塘,直接带动了丹东造纸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一些急于经济利益的人们开始向滩涂进军,这里成为了大片的稻田和养海蜇及养贝人的领地。</div><div>&nbsp;在丹东区域,养贝人的贝池全部在东港地界,大的一个池子有80多亩地,小的也有40多亩地。据了解,每年的三月份,养贝人把池子用推土机推出来,每个4米多深,种下一种叫做小叶鲜的贝苗,经过漫长的一年辛苦饲养,第二年相同的季节开始采收——挖贝。</div><div>&nbsp;</div><div>&nbsp; 通常,养贝人负责把贝养大,到了收获季节,就有包贝人拿着钞票来包贝池了。他们每年按预计的贝量十几万的把贝池包下来,便每市斤一块钱的价格雇人来挖贝,一般每人一天能挖150多斤,收入200来元钱。这样,就在东港地区形成了一支上千人的挖贝人,他们在家里没有活时,以此为生计,有男有女,用一把把力气,一滴滴汗水,换回两张印有伟人头像的钞票。</div><div>&nbsp;在挖贝现场,你会经常看到一个人来回地走在池塘周围焦虑地观察着挖贝现场的情况,那就是包池人,。在不明真相的人眼中,他是最轻闲的人,但其实他是最上火的一个人。因为他把大把的钞票撒出去,如果挖出的小叶鲜个小买不上价,他可就要赔大钱了。小叶鲜是大城市海鲜餐桌上非常上硬的一道菜,在哈尔滨一般的酒店,一盘也得30多块钱。而在东港贝池里的小叶鲜,一斤也就10块多钱。这位包池人告诉我,他的一个池出40个头的贝才能挣个两万元钱。要不都出50多个头甚至更多个头的贝就不挣钱或者赔钱了。所谓40个头,就是40个贝为一斤,50个头的贝就是50个贝为一斤。</div><div>&nbsp;挖贝是一项非常耗体力的活,一位妇女刚刚挖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开始有点吃力了。这时,她才挖了5、6斤的小叶鲜,离200元钱的目标还远远的。挖贝最累的是腰和胳臂,还有那穿叉裤站在冰凉海水里的双腿,一般他们都要在这样的海水里站个4、5个小时,大部分人都得上了腰腿风湿等折磨人的病症。但是他们还每天在黄海边等着包池的人来包池,因为那是他们的生计和希望。</div><div>&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