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走过那段路……散文萃英

庶人

<h3>  我们曾经走过那段路(散文) 馬国亮</h3><h3>题记: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h3><h3><br /></h3><h3> 人生有好多的路段,那路段在我的梦境中出现无数次,可见它的牵心扯肺。</h3><h3> 不经意间,半个世纪一晃就过去了。我这条老牛反刍着时光的碎片,在那个路段让心灵再次放牧,舒适愜意。原是苦兮兮的东西,居然咀嚼出幸福的甜味来。</h3><h3> 一九六三年九月,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揣怀一份难得的入学录取通知书,(那年头,招考的入学率为 百分之九,记得我所在的小学考上中学的仅三人。两个四十多人的小学班呀,是多么严酷的一个数字!)到离家十公里的居正中学注册就读。从里居到学校,每周一往返,冷暖莫论,风雷不改,雨涝无间。星期六上午课毕,一群群学生就象放笼小鸟,从不同的路向飞行。初过独立生活的孩子那想家的念头比物质匮乏年头饿出来的食欲更强烈。可以这么说,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在穷得发慌,饿得难言的状况中度过的。这年龄段,都在发育期,食欲特强,食堂四两米饭,大可吃上三四份。那些研究养生学者们有饿出健康的立论,老中医告诫"人畄三分寒三分饥",我们留了六份饥呢,加倍努力,大抵这就叫劳心苦志,空乏其体的磨炼罢。我这个年近七旬的人 ,至今尚未有"三高",尚未步履蹒跚,大抵得益于此。我们坚持每周廿公里的健步走,不同级别的路伴有许多,全校三百多号人,舍得从荷包腾出三角钱去搭车的人,屈指可数。我们乘"11路车"在成长路上丈量着,丈量着进取的目标,丈量着未来的人生。</h3><h3> 每周一来回,最主要的共同要做的习题是"填空"。从家里搜刮一些可填肚子的零食,诸如番薯干、发糕干、花生等等,或捎带上一些餸菜杂食,最起码星期一听不到肚子咕咕的抗议声。如果意外地从家长处要到几角零用钱,比喜儿过年得到二尺红头绳还开心幸福呢!零用钱仍用于买食居多。其实哪个家长谁不想亲恩浩荡、让孩子温饱?家庭的难念经他们最清楚。那次,那个鼻子红得流油的语文老师,刚抑扬顿挫分析完《孔乙己》结尾的妙处,他还欠下咸亨酒店十九个钱就人间蒸发了。下课,那班长兼团支书的笑面黄叫我缴交团费(每月三分钱),我袋无分文,求其先为代支,她红着脸说了句:难兄难妹,伤风对感冒。我参透了囊中羞涩的涵义,掂出几分钱的份量。</h3><h3> 从家到学校的那段路,除头尾两段是公路,还有一段田埂式的羊肠小路,要穿过好几个田垌、村落和山朗石灰厂。返家时路伴多,说说笑笑的,一下子就到了。回校因各人出发时间不一,有时候是独步全程,倒也不觉寂寥乏味,脚在走,心在理想的天际翱翔。我们这拨路伴,可以这么说,学习是认真刻苦的,求知欲进取心是极强的。路聊的话题居多环绕着功课,或抒发一个命题作文的看法,或探讨一道应用题的方程式组列......谁都想在芸芸的学子中肥硕起来,不让考试的筛子筛出去,都想尽洪荒之力砸开改写命运之门。说幸运,大多数长在红旗下,在红领巾的飘抚中,在人民公社三餐干饭不用钱的大锅饭里幸福过。说多舛,只在糖缸里蘸泡了一阵子,读小学几年级就经历了三年饥馑,虽说没有莫大作笔下饿到吃煤的惨况,但也吃过不少令后生辈听来咋舌的东西,诸如糠麸、竹芋梗、禾草包、(用泡软的禾管草和着蕉树头锤烂做成的包子)蔗渣粉餠、土茯苓等等。饿完小学饿中学,饿完中学遇"闻歌"。也许那时的学习动力是饿出来的吧,狗瘦毛长,人穷力出,这乡俗话说得也真精妙。</h3><h3> 棠政公路,乡里无人不晓。(是旅暹罗富商棠政在他的乡居山朗修筑的公路,直通白沙墟,这路段架两桥,分别以他两个老婆的名字命名:琼仙、丽珍。)每当星期天傍晚,是学生们要回校的时候,一群群学生如返巢之鳥,似过江之鰂穿梭于那路段。东行向潮境墟,(居正中学所在地)西行白沙墟。(萃英中学所在地)蔚为那个年头那个星期日傍晚的一道亮眼的景观。这只是乡间一个极普通的路段,它伴着日落月出,伴着云生风起,伴着寒来暑往,学生们从不同的居处向这里汇合,把这里描成一条青春的河,定期涌动着知识、理想的潮汛。吱吱喳喳的笑语、不时飘出几段激情盪漾的欢歌……乐了田垌,醉红了晚霞。村中一个憨厚的农民(生产队管水员)阿昌叔多次对我说,我最喜欢看这班学生返学,我这般年纪时没书读,真羡慕,你们真幸福! 我儿子不争气,没考入中学,年纪这么小,做藤不行,做笏也不能……他是个好容易动情的人,说着眼中闪着涙光。</h3><h3> 行至棠政公路尽处,我们便要抄入那段羊肠小道,去接驳另一条公路。六六年夏天的一个星期日,我和两个同学就在这个路段,遭遇一场罕有的特大雷暴。六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倾刻间,风起云涌,天暗地昏,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架势。我们仨择路而逃,寻找避雨之所,及时躲进石灰厂的一个瓦棚。荷荷的瓢泼大雨下起来了,夾着闪电雷鸣,一通道闪电象一条条火龙往下钻,那种密集、响声真教人战怵。我们都是在田野上饱经日晒雨淋的农村孩子,真还没见过如此大的雷雨,那瓦棚是个贮煤的地方,极简陋,四根红砖砌的柱子,支上三个松树铆接的仝字架,连上一些不规格的杂木条子再铺上瓦。我们正在谈论质疑它的稳固性,考虑是否冒雨强行。"轰"的一声巨响,一道炫目的强光划过瓦檐,不知道那个瞬间我由站姿变成坐态,惊魂稍定,望望檐边的缺口,看看洒落地下瓦片,我们拔腿就跑……反正还有三公里就回到学校,就当一次創纪录的淋浴罢。 经历一次雷暴的洗礼,是夜,失眠了,想了许多许多。我真正体验了何谓 迅雷不及掩耳,闪电雷声同在一刹那,脸上触感一股暖流的冲逼,与死神擦肩而过后的庆幸与对命运的思考在心里反复翻滾着……小时候,村中一个叫黄媚姆的(至今仍不知她全名)每每下雨有雷响,不管在田里做着什么农活,放下便慌忙往家里赶,那狼狈样子,觉得好奇怪。听村人背后传,她信卜卦算命先生的话:那年命犯太岁,忌雷。命运是什么?冥冥中果真有主宰?我是不是今年也流年不利,太岁在我的头上动土了?瞎想什么呢,一通狗屁话,不该将人折腾若此!……我迷迷糊糊的刚进入睡眠……"哦嘿一一哦嘿"几个惊邻动里的喷嚏声、男宿舍集合的笑声把我吵醒了,它告诉我:该是起床上课时候了。那老伯人们管叫他耶蘇炳,解放前是名教徒,学校男生宿舍与其居处一墙之隔。他的喷嚏是我们的定时醒钟,呵呵,阿门!</h3><h3> 正当我们厉兵秣马,准备参加升学考试的时候文化革命的惊雷炸响了,(是个晴天霹雳,震撼力与那次雷同。这雷轰散多少人的求学梦?)五一六通知拉开翻天地覆的序幕。那段路出现另一番史无前例的景观。那里翻腾着红彤彤的潮流:红旗,红宝书、红袖章、红绸带、红腰鼓、红歌、红戏……誓师会、批斗会、讲用会、学习班……恭迎最高最新指的游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造势游行……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时代洪流,一任沉浮、各自沧桑。折戟沉沙飞舟渡,峰迴路转風云过。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与我等辈一起走过那段路的人,尚健存者,不管你在天之涯、海之角,赖现代通讯科技的发达,先后联络上了,微信上的聊群可热闹了,彼此间的现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了解。经历各人有异,日子过得还不错,都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幸福着改革开放的丰盛。每当回顾曾一起走过的那段路,心态、语调一片平和,未察牢骚意,但闻炫耀情。离开校园后,前行的路曲折、坎坷谁都有过,但扛得起,挺得过。忆起当年写大字报常引用的一些经典诗句,我那几个死党还顺背如流,一致公认,"一舟风雨寻常事,曾自枪林闯阵来。"这句最管用,予人以自信,因为我们曾经走过那段路……感恩上蒼给予雷电的锤炼、暴风雨的洗礼,幸福着天高气爽的晚秋。</h3><h3> (二零一七年四月十日于加拿大卡加利)本文刊于《作家新干线》2017.6.23</h3><h3> 联系方式:(电邮)</h3><h3><br /></h3><h3> </h3><h3> </h3> <h3>2017年,作家新干线平台举办了四次面向全国作者的有奖文学大赛,其中两次小说大赛,一次散文大赛,一次诗歌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收到参赛作品一千多篇(首),参赛作者达到数百人次,年龄分布上到70多岁的老作者,下到20多岁的90后青年作者,参与者非常广泛。最终评选出70多篇(首)获奖作品,获奖作者来自多个省市区,其中还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华侨作者。众多获奖作者的作品,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获得很高的留言量和阅读量。河南作家吴瑕清纯的爱情小说,河南作家王松林有关大环保题材的小说,山西作家王鼎具有思想深度的抗战小说,山西作家李喜春一组农村人物素描式的散文,垣曲本土作家姬永胜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景物散文,平台编辑张辉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都得到了读者普遍好评,赢得很高的人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四川的农民诗人徐富民,他的诗歌主要反映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每一首诗歌都直击读者内心。在这次诗歌大赛中,他的诗歌得到读者和评委的一直好评,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平台通过多次有奖文学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作家们广泛参与,提高了平台的知名度,提升了凝聚力和影响力,团结了更为广泛的作家群体。</h3><h3><br /></h3><h3> (以上为谭文峰在《作家新干线》的总结发言节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