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法源寺位于京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结构严谨,采用明清流行的中轴对称格局,主要建筑多为明建清修,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是七进殿,分布在230米长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即悯忠阁、悯忠台)、毗卢殿(原名净业堂)、大悲坛、藏经楼等建筑,东西两侧有廊庑、庭院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中规中矩,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原本是因为海棠而闻名,后院中的两株西府海棠是乾隆亲手栽下的,如今开花时依然繁花似锦。到同治、光绪之后,又在前庭后院之中遍植丁香,再现了“禅房花木深”的景象。在丁香盛开的季节,清雅的香氛一缕缕缠绕在枝头,飘散在空中,耳边传来的是寺中僧人缓缓的讲经声,不急不恼,字字珠玑。花香与法音一同回荡在寺中,让人久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也被称为“繁花之寺”,老北京曾有“悯忠寺(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之说,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尤以大雄宝殿与悯忠台之间所种丁香为最,品种罕见,除了紫丁香和白丁香,还有南洋马鲁古所生的丁香,其花为四瓣,盛开时花的边缘颜色更深,有欲滴之势。</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以丁香称雄京城,前庭后院所植丁香,被称为“香雪海”。 丁香盛开时节,紫丁香满树绯紫,犹如彩霞,白丁香枝头似雪,皎洁玉透,把寺院点缀得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种植丁香,是因为丁香花浓香,叶片为心脏形,有“心诚则灵”之寓意。故丁香在佛门有代替菩提树之意。</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的来过法源寺的名人有龚自珍、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张作霖、徐志摩、印度诗人泰戈尔……这些名字,有官有民、有文有武、有好有坏、还有中有外。其实这只是来法源寺观赏过丁香花的几位名人。清朝末期,维新变法的诸多名人活跃在宣南,肯定还有很多人来过法源寺。 </p> <p class="ql-block"> 1920年1月,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在北京病逝。当时正在北京的毛泽东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共同料理后事。杨昌济的灵柩在法源寺停放,毛泽东在寺内为其守灵多日。据说,当年还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曾精心制作过一本北京花木名胜的“集花册”,送给了未婚妻杨开慧,册子里面就有“丁香花—法源寺”等记录。</p> <p class="ql-block"> 每年4月间花盛时,那庭院中宁静而馥郁的气氛,那淡紫、淡碧的香雾,活现了“禅房花木深”的名句。在寺院中看花,别有一种肃穆的情趣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丁香花花团锦簇,姿容娟柔,外朴而内秀,不独花色明丽,又兼香气郁馥。丁香在诗中常被称为“百结之花”,诗人们常用丁香结来暗喻自己的心结,丁香也因此成为万千花草中的上等愁品。</p> <p class="ql-block"> 这次到法源寺,并不是为了烧香拜佛,却是为了寺中有着“香雪海”美称的丁香花。春末夏初,丁香花已经开满了枝头,紫色的、白色的,一团团、一簇簇,幽香萦绕在寺院之中,不禁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 寺中游客不多,更多的是前来礼佛和听讲经的人们,只偶有几个如我一般来赏丁香的,却也不敢在这清幽的寺院中造次,于是,这里保持了寺院原本的肃穆。或紫或白如香雾一般的丁香,映衬在红墙、禅房之下,自有一番别样的意境在其中,与在公园中赏花决然不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