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唯童年纯真不可辜负。重读《窗边的小豆豆》(原创)

浅墨染雪

<h3>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出版了多部作品,其中《窗边的小豆豆》是其代表作。</h3><div><br></div> <h3>01 《窗边的小豆豆》的文学地位</h3><h3>《窗边的小豆豆》既没有编造,也没有虚构,而是原滋原味的再现了作者的童年往事。书中讲述了作者本人也就是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读小学的一段真实的故事。<br></h3><div><br></div><div> “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但有“地上长出来的校门”,而且还有用废旧的电车改成的电车教室......最奇怪的是还可以根据当天的兴致,每天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座位,这让爱动的小豆豆在欢喜与惊奇中注意力变得越来越集中。</div><div><br></div><div> 巴学园里的老师也和别处的老师不一样,每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以及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这一与众不同的上课方法,使老师能够清楚地掌握每个孩子的兴趣、特点、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的个性。也使学生们从自己喜爱的学科做起,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变成自主的学习。</div><div><br></div><div>黑柳彻子通过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的细致描绘,生动而多方位地再现了顽劣的小豆豆和具有新教育理念的小林校长,人物鲜活得如同坐在我们的对面一样。</div><div><br></div><div>小豆豆每天都特别期待去巴学园,学习变成了她的童年乐趣。别人眼中怪怪的小豆豆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引导、启发下,渐渐的变成了一个被大家接受的好孩子,而由此积淀的友爱、乐观、自信、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奠定了作者一生的品格基础。</div><div><br></div><div>《窗外的小豆豆》1981年一经出版,不但在日本一鸣惊人,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迅速拥有了无数的读者,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窗外的小豆豆》的销量至今无人超越,关键在于每个读者都能在快乐中感悟到一份童真、童趣,以及不带任何世俗的纯净。</div><div><br></div><div>《窗边的小豆豆》被译成33种文字,介绍到了世界各地。尤其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时,《纽约时报》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这一“殊荣”,不仅在黑柳彻子之前没有人获得过,在此之后日本也无第二人。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评价说:此书令人惊讶地证明了童年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是有独特价值的。实际上,黑柳彻子对童年的发现与证明,不亚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div><div><br></div><div>无疑,《窗边的小豆豆》在20世纪的影响是最大的,它不仅是适合小孩子们阅读的优美的儿童小说和成长故事,同时也是写给全天下的父母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的“教育诗”,是所有有过童年的人都必须去读的一本好书。</div><div><br></div><div>羊城晚报这样评论:《窗边的小豆豆》其价值因教育思想丰富而独树一帜,其纪实魅力让任何虚构文字无法追及,《窗边的小豆豆》值得每一位教师及父母收藏及精读。</div><div><br></div> <h3>02 《窗边的小豆豆》带给我们的思考</h3><h3>被原来小学的老师认为无可救药、被迫转学到巴学园的小豆豆,第一天就和小林校长喋喋不休的讲了4个小时,小林校长没有打瞌睡,没有一丝的不耐,一直聚精会神的听着,这份细心的倾听充分赢得了小豆豆的好感与信任。她感觉自己“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这份尊敬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的种子。<br></h3><div><br></div><div>当小林校长看见小豆豆为了找钱包而弄得像小山一样的粪堆时,他没有指责,更没有批评,而是把脸靠近小豆豆的面颊,以朋友般的口气说:“干完了要把它们都送回原处去哟!”这份宽容和信任让我感动不已。</div><div><br></div><div>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在如今的教育中成为稀有物,大有越来越稀缺之势。而巴学园却立足于纯天然教育,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快乐学习的学习氛围。</div><div><br></div><div>很多年后,巴学园走出去的很多孩子都获得了成功,其原因就在于老师们用爱点燃了希望的核心力量,而这正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是教育的根本。</div><div><br></div><div>纵观现在的教育,一直以来,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似乎从来没人去关注孩子们的心声,更没有谁肯花上4个小时的耐心与孩子交流内心,我们在一个固定的模框里教育出自认为的好孩子。假如每位教师都能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那么不愿意上学的学生是不是就会越来越少那?</div><div><br></div><div> 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的确,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人。我一直觉得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挖掘孩子所蕴藏的最大潜能,而不是把理想、爱挂在嘴上、写在本上。</div><div><br></div><div>在巴学园,小林校长带着孩子们一边吃午饭一边讲故事,轮到一个小男孩时,小男孩一再说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可小林校长没有放弃,一遍遍的启发和肯定,那个小男孩在一次比一次更大声的“啊”里,在一次比一次更热烈的掌声里找到了自信。还有专门面对高桥同学腿短的缺陷而设计的运动会项目,使他将缺陷转换为优势,赢得了各个项目的冠军,这让他有机会凭着自己的本事取得成功,并“感受到冠军的快乐”,赢得了自尊......正是这样设身处地的诱导,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自身的弱点,从而抬起头来走路,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着成功带来的喜悦!</div><div><br></div><div>巴学园真的是个独具魅力的学校。如果把《窗前的小豆豆》作为一面镜子,就会发现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所遇到的困惑和痛苦的根源,也会发现我们成人自身的问题。</div><div><br></div><div>其实,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我们的爱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是孩子们需要的吗?</div><div>《窗边的小豆豆》引起无数人共鸣,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给成年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div><div><br></div> <h3>03 结语</h3><h3>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仅记住了一个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校名叫“巴学园”,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是创造力的形成和社会适应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h3><div><br></div><div>一直觉得看一部作品是否优秀,不是它获得了什么大奖,销量多少,而在于它所蕴涵的内涵,同一部作品从不停角度解读能得到不同的见解,领悟不同的寓意。</div><div><br></div><div>《窗边的小豆豆》不仅为孩子带来了欢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欢乐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学会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孩子。而对于成人读者、教育者,以及评论者来说,《窗边的小豆豆》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世界没有天生的问题孩子,而在于教育者如何因材施教,家长如何引导。仔细阅读并研究《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将有助于我们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更好的理解童年,教育好孩子。</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