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敬爱的父亲~病理生理学家、第四军医大学温光楠教授

d Artagnan DM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温宗琪 ——<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随着清明的煦阳与春雨,我从小崇敬的父亲走了。96岁的高龄,他走的很自然又很突然。近两年来,尽管知道这一天终究会来到,但我还是无法相信,这个四月五日,父亲</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真正地已离我们而去了。。。</span></div></h5><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望着窗外新吐的柳芽和绵绵的细雨,父亲的形象在脑海中愈来愈清晰。那身着白色西服的翩翩少年,头戴博士帽的英姿学子,戎装一身的学科带头人,淳淳教诲年轻一代的导师和严格要求子女的父亲。对科学的挚爱和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父亲依他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奋斗了一生。</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岁的父亲</h5><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父亲</h5><h3><br></h3><h3> </h3><h3> 父亲温光楠1921年10月12日出生于上海,安徽合肥人。中学毕业后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七年制)。</h3><div><br></div><div> 齐鲁大学医学院是和协和、华西、湘雅齐名的医学学府。它的前身是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由美国、加拿大等国教会协办。毕业生颁发医学学士学位,同时授予美国和加拿大认可的医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师生及主要教学设备迀往四川成都,与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及燕京大学等在华西坝办学,史称“华西坝五大学”。五大学虽然都拥有自己的师资和课程,但共用教学实验室及设备,各校间学分互认,共享师资和课程。1945年10月,齐鲁在济南复校。</div><div><br></div><div> 在战乱的年代,父亲和他那一代的莘莘学子一样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艰辛的条件下,刻苦学习,在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div><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多年后,多伦多大学代表来中国看望父亲</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军医大学教授的父亲</h5><h3> </h3><h3><br></h3><h3> 为了进一步深造,继续攀登医学科学的高峯,同年父亲又考上中央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原中央大学教授、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蔡翘,获生理学博士学位。蔡翘教授是父亲的恩师,也是父亲一生最崇敬的人。</h3><div><br></div><div> 具有医学博士和生理学博士学位的父亲,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钟爱的医学科学和教育事业。在中央大学任生理学助教、讲师,南京第五军医大学生理学讲师、副教授。第五军医大学迁至西安并校后,1954年父亲创建了第四军医大学的病理生理学科,后又建成了全国首批病理生理硕士点。历任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及校专家组成员。</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房中的父亲</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和学生们在实验室</h5></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的父亲</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翘教授和父亲合编的《生理学》</h5></h5><h3><br></h3><h3><br></h3><div> 195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父亲和蔡翘教授合编的《生理学》,这是一本国内生理学的经典教材。父亲还参编了《病理学》、《临床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进展》等专著,为《中国军事医学史》病理生理史主编。历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缺氧与呼吸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委以及国际病理生理学会会员。</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前排中)和同事们在一起<br></h5><h3><br></h3><div> 父亲一生以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医学科学研究的执着,即是在最困难的环境里也坚持开展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工作。他对科学研究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为军事医学科学、生理科学和病理生理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严以律己、宽厚待人、以身作责、精心指导,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医学接班人,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前排左三)参加学术会议的留影<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和他的研究生们<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有关热稀释曲线的论文<br></h5><h3><br></h3><div> 父亲在烧伤及双光气中毒肺水肿等研究中,发现载有热稀释曲线的血流当其流过肺泡毛细血管时使肺泡气温也发生稀释曲线,并在犬兔呼吸道的呼吸气流中用高灵敏度的热电堆证实了这一生理现象。此项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科研获奖证书<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轻时的父亲与母亲<br></h5><h3><br></h3><div> 作为父亲,他貌似严肃的面容下却有着一颗宽厚善良的心。正是对社会和家庭的强烈责任感,正是在任何情况的不离不弃,才有了我们这个家,也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80年代的父亲和母亲<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和我<br></h5><h3><br></h3><h3> 夜幕降临了。。。</h3><h3><br></h3><h3> 逝者如斯。敬爱的父亲,您走了,永远地离开我们了。我们崇敬您,爱戴您。衷心地感谢您,感谢您给我们生命,感谢您教育我们成长,感谢您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会永远、永远怀念您!</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