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北京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深深地吸引着我,闲暇时间,走在胡同里,渐渐地喜欢上了北京胡同里的老物件儿,如,门楼儿、门槛儿、门环儿、门墩儿、门镜、门神、影壁、上马石等等,这些老物件既有美丽的传说,也有些许的迷信色彩,已成为北京人的一种文化传承或祈求平安幸福的象征。</h3> <h3> 门槛儿就是门框下端的横木条。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来说,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主人都要到门槛外迎接和送走,以表示尊重。还有一种说法是,门槛是当家人的脖子,因此忌踩门槛。我小的时候在农村生活,就没少因为脚踩在门槛上,受到大人的训斥。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一户姓庄的人家,一个老头领着四个儿子靠给地主扛活过日子。有一年大旱,庄老爹连病带饿,没多久就去世了。庄老大就和那家地主借了高利贷,把老爹发送了。 欠下高利贷后,庄老大就怕地主来逼债。有一天,全家人好不容易在一起吃顿饱饭,地主就来讨债了,双脚踩在门槛上阴阳怪气地说,日子过得这么好,欠我的钱能还上了吧?家人赶紧把地主让到屋里。地主进屋后,见屋地上有一个扣着的量米用的斗,就一屁股坐在斗上了。庄老大想到地主上门来讨债,心里紧张,一口饭噎在嗓子眼,眼前一黑就栽倒了,再没起来。他临死的时候,把哥几个叫到床前说:“要债的人双脚踩到门槛子上,我就觉得饭咽不下、气喘不上来了,等他屁股坐在斗上,我脑袋就发胀抬不起来了,我想来想去,就觉得那门槛子是我的脖子,斗是我的头啊!以后,不管谁当家千万记住,门槛子不能叫人踩,斗不能叫人坐……”</h3> <h3> 门簪从原始意义上来说,是固定门的一种销子,因为这个木栓头所处位置正好在大门的头顶上,与妇女头发上的发簪相似,所以称为门簪。我们平时经常说的 “门当户对”,其中“户对”指的就是“门簪”。门簪的多少,是判断户主身份和地位的依据,百姓之家为两颗,大宅户才能是四颗,皇家、王府的门簪可达12颗。从前,精明的媒婆在给人提亲时,甚至专门看这家门框上有几个门簪,如果男女双方家庭门簪数目一样多,门枕石大小相仿,那就是“门当户对”。如果门簪数量不一样多,门枕石大小不同,那就是门不当、户不对。</h3> <h3> 北京城里的宅院中,稍有点脸面人家的院门上,几乎都有一对金属饰物,官名称“门钹”,老百姓叫“门环”。由铁或铜所制,装饰在大门的左右各一个,成对称位置,因为形似打击乐中的“钹”,也就是通常说的“镲”,所以称为“门钹”。一般为圆形、六边形、八角形,中部隆起如球面。门钹是用来扣门或出门时关门的。 院内人出门时双手拉住中部的铁环带上门;外来人则扣响门环,以唤院内人开门。本院住户或熟人来,扣的响数和轻重都有一定规律,除有急事需重扣门环外,一般都轻扣门环,以示礼貌。偶尔,小孩淘气扣人家门环取乐的事也是有的,扣完就跑,主人出来却找不着人。门钹按宅第之分,造型、尺寸大小均有所区别。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h3> <h3> 门神就是雕刻或贴在门上的人物像。因为北京是三代古都,集政治、商业、文化为一体,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都纷纷来到北京,与此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之而到,以神佑他们平安。所以,在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贴门神,是因为有一种老的说法:门神是家门的守护神,任何的鬼怪到门前都会被门神吓走或打走,从而保佑住宅人的安全。</h3> <h3> 老北京四合院大门上的“门联”,也就是刻在大门上的“对联”。如今,北京胡同里现存的门联虽已不多,但仍然内容丰富,含义深远,而且是文言联和白话联并存,长句联和短句联并存。按照内容可分为治家类、传承类、吉祥类、福寿类、报国类、学业类等,按字体分,欧、柳、颜、王、赵皆有,可谓集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体。把期盼、人生、国家等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刻写在自己的大门上,既符合家庭身份,又能表达主人的愿望。北京胡同里的旧门联大多是近百年物,有的甚至超过百年,虽然经过日月风霜的侵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有的已斑斑驳驳,但仍不失其“本色”,他们是胡同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实物。这是雨儿胡同的一个门联,“德义渊闳 履禄绥厚”,谁能告诉我哪一句是上联,哪一句是下联,表达内容含义是什么。</h3> <h3> 门墩儿又称门座,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小时候我们最熟悉的歌谣就是“小小子儿,坐门礅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北京门礅的雕刻艺术用“巧夺天工”一词来形容是再确切不过了,那雄浑纯朴的造型,丰富多彩的图案,常常使人流连驻足!说到门礅的起源,当初只起支撑固定院门的作用,为的是让门栓基础稳固,防止大门前后晃动。后来,门礅的功能多样化了,除了建筑功能还增加了门礅的观赏性。由于文革中的「破四旧」以及没有及时得到良好的保护,北京四合院的门墩随着老城改造和拆迁,越来越少。</h3><h3><br></h3><div><br></div> <h3> 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老北京人叫习惯了就成了影壁(bèi)。院中临近门口的地方设立影壁主要有两个功能:驱鬼、美观。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第二个功能就是美观,它可以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同时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影壁上面一般雕刻的都是动物和植物,既寓意着祥和幸福,同时还可以让进门的客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美的景象。<br></h3> <h3> 门镜就是挂在四合院门前的镜子,俗称“照妖镜”。很多的老北京四合院都在门前悬挂。那是因为,一直有一种说法:门对窗、门对门、门对山不吉利,在自家门前挂上面小镜子,就可以将那些不吉利的事情抵挡出去。所以有“镇宅神以埋石,厌山神而照镜”这样的说法。现在因为很多人认为门前挂镜子,感觉阴森,所以门镜在很多四合院中已经没有了。</h3> <h3> 老北京的大户人家,在宅门前常设置两块巨石,从侧面看是┗形,是一个具备有两步台阶的石头。第一步台阶高约30厘米,第二步台阶高约60厘米。在马是代步的主要工具之一的年代,当主人外出时,如果宅门前没有上马石,可见该户人家出行基本靠走。因此,上马石更多的是被赋予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上马石的另一功能,当然是为了方便上马,具有实用功能。每当主人欲外出时,仆人便牵马备鞍至上马石前,主人就可轻易地脚登马蹬、跨上马背,这对年老或个矮的主人来说简直是帮了大忙。门前的两块上马石,一块是供主人出行时登高上马用的,另一块是供主人归来时下马用的,但不叫下马石,因为下马不好听。</h3> <h3>注:本文部分文字摘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