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太平镇

博藝斋

甘肃省镇原县太平镇,陇东“书画之乡”,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文化名人张维教授的故里。位于庆阳市西部,镇原县东部。镇原县太平镇名字的由来,据《镇原县志》记载:《魏书》说,初在高平,置高平郡,后改为太平郡。今泾河邑东太平镇犹存其名。太平镇位于镇原县东部,庆阳市区西部,土地面积201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人口34000余人。太平镇交通比较便利,西峰镇原公路经过其境,镇原县太平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文史遗址较多,有万佛洞遗址,古脊椎动物化石(俗称龙骨)。<div></div><div>  镇原县太平镇人文氛围浓厚、英才辈出。历代书画人才辈出,崇文重教风气甚为浓厚,镇原书法名扬天下,农民书画家比比皆是,镇原人爱好书画已经成为风气。“文革”中,陈词古画被列为“四旧”,搜抄火焚,不少珍品失踪灭迹,而有不少人冒着政治风险和生命危险,才使一些名人的佳作幸免于难,留存至今。至今发现有唐寅、文征明、黄慎、郑板桥、何绍基、匡冀之、新罗山人、于右任等历代书画大师的笔墨真迹保存不少。现当代启功、沙孟海、张维、吴三大、张旭、邓博五等书画家的作品遍布乡间。耕读传家的地域文化,培养了一批学人,1953年,太平镇慕坪西庄村张德源考入兰州大学,他描绘的陇东地理曲线直接进入国家原始地理库,成为陇东地区地理研究的第一人。他的后人张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现在清华大学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助理。镇原县太平中学是太平文化教育的中心学校,建校30余年来,培养毕业生4000余人。清朝末年,太平有一张姓的人家,遇上荒年六口人饿死了三口,但也未舍得出售字画。有一年闹兵乱,一户李姓人家出逃,放着银子罐不带,却带上一卷字画藏于山洞。“文革”期间,太平好多农民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大批书画名人的作品,传为佳话。现在太平镇有一些农民家庭不比积攒余粮,也不比存款多少,而看谁家收藏的名人字画多。在老庄、兰庙、慕坪行政村,不少群众还都有专门存放字画的柜子和木箱。枣林一位农民,听说太平镇来了外地书法家,步行10余里,花40元钱买了3幅字画,高兴而归。柴庄行政村的一位农民上兰州,下西安,一月时间登门索求名人字画40多幅。有的人连给闺女找婆家也要把男方有无名书好画作为条件之一。许多人家在你欣赏过他们的书画之后,还会有声有色地给你介绍这些书画的来历,并且评介一番,那朴实中肯的言辞,有理有据的分析,简直使你不敢相信,他们竟是一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截止2009年,太平镇有10余人在全国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太平镇民间社火、刺绣、剪纸艺术都较为流行。</div><div></div><div>  解放初,镇原县设太平区,1956年4月撤区改为基本乡,1958年3月被庆阳地区行政公署改为太平乡,上报甘肃省备案为甘肃省行政区划,同年9月撤销乡,成立镇原县太平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复称镇原县太平乡,2002年7月改为镇原县太平镇。2004年撤乡并镇时,原镇原县彭阳乡何湾行政村、上城行政村、柳咀行政村、彭阳行政村并入太平镇。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农村形成了杏果、黄花、烤烟、畜禽系列开发的格局。全镇杏干年产量24吨,杏仁20吨。杏仁远销东南亚、日本、香港、澳门及全国20几个省区。太平镇产黄花菜是甘肃省的地方特产之一,品质优良,栽植面积12万亩,常年享用,具有防庵作用。烤烟烟叶色黄味浓,著名的“芙蓉王”“红塔山”都曾用太平镇出产的烟叶,烤烟是庆阳市、镇原县主要的烟叶生产基础地之一。养殖、加工业等已初具规模。</div> <h3><font color="#010101">甘肃省镇原县太平镇,东临蒲水与庆阳市西峰区后宫寨毗邻,南邻上肖,西靠临泾,北与孟坝接壤。总面积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距西峰、县城均29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交口河、蒲河横穿镇域东西两边,形成北至孟坝、南至北魏万佛寺的一个斜长塬面,山、川、塬兼有,以黄土、沙土为主,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地形,平均海拔1210米。属半湿润性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年日照率55%,平均气温7.6—9.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400—500毫米,无霜期152天。</font></h3> 镇原县太平镇现辖柴庄村、大塬村、丁岘村、何湾村、俭边村、兰庙村、老庄村、南庄村、上城村、柳咀村、席兰村、枣林村、慕坪村等13个行政村,172个自然村,7704农户,总人口34000万,农业人口32000万人,劳动力19000万人。镇直单位12各,干部职工346人,有党员980人。镇政府驻地老庄行政村。<div></div><div><br></div>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div></div><div>  1980年前太平镇可机耕的土地面积只有31000亩,太平镇境内公路全是土路基,无砂石路、柏油路,不能通车,太平境内只有2眼土井,没有水泥窖,更无自来水;太平镇是全县通电最早的乡镇,还有6个山区村80%的农户未通电;太平公社机关仅有2部有线电话,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书信和口信;太平街区占地不足100亩,单位、门店80%建筑为土木平房,农民生活生产局限于“小农”生产生活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一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div> 梯田建设<div></div><div>  从1980年开始,太平镇就开始人力大搞农田建设。1990年后,大量运用机械,梯田建设面积增加、质量提升,水平梯田面积达到59000亩,条田面积达到32000亩,占总耕地的 60 %可农业机械化耕作。同时,还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推广了测土配方、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大幅度提升了梯田的生产能力,梯田建设实现了整乡达标。2003年被庆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县梯田化建设达标首个乡镇。</div><div></div><div>  道路建设:改革30年的发展,太平镇境内如今有省道318线22公里柏油路,红色旅游线三级油路5.7公里,四级通乡油路12公里,其它通村砂石路51条135公里,全面实现了网络化。2000年以来,太平镇在新修的镇村道路两旁栽植金丝柳、国槐等树种10万多株,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树立了样板,由此掀起了2005年至2006年全市道路“绿色家园”建设为主题的绿化新高潮。交通面貌彻底改变,乡村道路建设多次荣获镇原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div> 水利建设<div></div><div>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太平镇人民通过项目投资、政府贴补、自筹等方式陆续打机井、修水厂、新建水泥窑、埋设输水管道,逐渐改变了人畜安全饮水难、工农业生产用水难等问题。太平镇境内现有大型水厂3座,机井26眼,小高抽17处,水泥窖3860眼,地下压埋输水管道24公里,一般的农户通了自来水。2005年起又修建了从俭边蒲塬沟到大塬江河沟坝系工程26座,年拦蓄径流110.8万立方米,拦蓄泥沙31784立方米;2006年争取省国资委帮扶水泥1000吨,新修水泥窖1000眼。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整体改善。</div> 农电建设<div></div><div>  1970年,太平镇人民全额投资投劳架通了巴家咀电厂到太平10公里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7个大队有12个全部通了电,成为镇原县最早通电的乡镇。因历史原因,该线路由太平农电管委会管理,长期未纳入城乡电网改造,线路老化、电损大、电费高。2004年6月,太平镇农电线路正式移交镇原县电力局,从此纳入城乡电网全面实施改造。原未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了电,农电入户率达到100%。2007年投资450万元的镇原县至太平镇35千伏送变电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其它改造工程正在进行。至此,太平镇境内有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84.1公里,400伏输电线路73.4公里,220伏输电线路295.7公里,太平镇成为平凉、镇原、西峰电力网络的途经重镇。</div> 电讯建设<div></div><div>  太平镇电讯事业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要以有线固定电话为主,多分布在镇机关单位和太平中学、太平小学,全镇不足20部;第二阶段是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前3年,主要是移动电话,手机从无到有,发展到普及千家万户;第三阶段是近5年,主要是无线固定移动电话进入偏远山区。全镇现有有线电话、无线移动电话、手机共12200多部,户均1.6部。同时,建起移动、联通等无线电话发射塔12座,电讯网络覆盖面达到100%,信息传递快速、便捷。</div> 城镇建设<div></div><div>  太平城小城镇建设近10年来动作较大,累计投资近亿元,先后完成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局部开发,整体达标。太平城镇总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2层以上楼房42幢1420间,安装高杆路灯26盏,公共设施配套,水、电网相通,开辟商业新街、文化剧场、建起了农贸市场、活畜交易市场、农民体育活动中心,改建新建镇直机关单位,率先建起镇原县第一座城镇雕塑--“新起点”(太平小学门前)。绿化、亮化、美化街区。现有城镇居民人口2000多人,个体工商户250多户。俭边、兰庙、丁岘、上城等行政村镇集贸市场建设也步伐加快,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太平镇是全县初验的第一个市级文明卫生乡镇、环境优美乡镇。</div> 产业发展<div></div><div>  1978前,太平镇农村是以种粮为主的小农经济。家庭联产责任制后,粮食种植面积占到80%以上,黄花、杏子、花椒、苹果、草畜等基本自给自足,没有转化成能带来收入的效益化产业,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发展几乎空白。近年来,太平产业开发大规模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强镇成为太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由2:8调整到5.5:4.5,新老产业交替互补,竞相发展。</div><div></div><div>  1、黄花菜</div><div></div><div>   黄花作为镇原的一个特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累计留存面积1.5万亩,人均0.4亩,正常年份,黄花年产量1500吨左右,实现产值21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黄花产业中获得的占到15%左右。黄花成为太平镇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太平镇也成为镇原县6个黄花产业开发重点乡镇之一。</div><div></div><div>  2、林果</div><div></div><div>   1949年以来,太平镇人民一直坚持植树造林。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拉开序幕。太平镇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连续8年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20700多亩,荒山造林13400多亩,栽植各类树种2000多万株,是镇原县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乡镇。近10年,太平镇人民累计享受退耕还林粮食补助1210万元,惠及农户2310户,户均受益达5238元。 1970年前太平镇果园面积只有415亩,其中苹果面积不到100亩。近年来,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以苹果、杏子等为主栽品种,连年强力推进,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目前,全镇苹果留存面积近万亩,其中成园2000亩,苹果成了富民增收的新兴产业。近年太平还发展起了茂源果业公司、优质杏园,酸枣接大枣、优质曹杏嫁接基地20处,产业集约化经营迅速发展。</div><div></div><div>  3、草畜</div><div></div><div>  改革开放后,养殖业逐渐凸现出了富民增收的优越性。目前全镇种草达到30000多亩,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30户,年大家畜存栏13000多头,猪存栏2300多头,羊存栏11000多只,出栏率均在60%以上,商品交换程度较高。同时,逐年新建标准化暖棚科学养殖,现有暖棚350多座,办起了永兴牧业公司、绿田牧业公司、新鑫养猪场、规模养羊厂等“公司+农户”模式的龙头企业。建立良种冻配点,使牧业增加值逐年净增3-5个百分点。</div><div></div><div>  4、劳务输出</div><div></div><div>  世纪之初,改革的春风如日中天,中青年人都竞相走出去、换脑子、挣票子,政府也配合建立了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输出基地,大规模进行劳务输前培训、输中组织、输后服务,劳务输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急剧上升,劳务输出就这样成为太平镇强镇富民的主柱产业。太平镇年平均输转劳务10000人次,在北京、上海、深圳、银川、新疆等地均建立了劳务基地,在安哥拉、非洲等国家涉外务工人员近百人,人数逐年增加。年劳务收入4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劳务产业中所得由90年代初的5%增加到现在的40%以上。有好多镇原太平的劳务人员在业绩突出,在个人收人和社会中发挥了的巨大的作用,有些个人资产做到几百万、上千万。劳务产业不仅使农民富了,更重要的是带回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模式,增强了乡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能力。太平镇劳务工作考核,多年名列全县第一。</div> 科教事业<div></div><div>  解放前。太平只有一所小学:太平小学,教育、科技、文化在政治夹缝中苟延残喘,1978年后,教育教学秩序混乱,科目单一,思想被禁锢的人们在科技方面无法创新,文化氛围不活跃。改革开放后,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事业日益突飞猛进。</div><div></div><div>  1、教育教学有突破 太平现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22所,年平均在校学生5610多名,教职工310人,幼儿园8所,适龄儿童、青少年入学率98%。共有教学楼5栋475间,住宿楼4栋216间。2001年以来,全面改善教学设施,累计改造危房275间,更新课桌凳2400余套,整校修建改造14所,配置现代远程教育设施25台件,教学读书2.3万册。青少年入学率、巩固率、提高率分别达到了98%、100%、92%,均居全县前列。</div><div></div><div>  2、医疗卫生有发展</div><div></div><div>  太平现有乡镇卫生院1所,门诊、住院楼2栋72间,卫生技术人员19人,病床30张,主要医疗器械有透视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8台件。村卫生所13个,乡村医生68人。新型合作医疗定点机构4个,专职工作人员12名。医疗条件改善,专业技术人才雄厚,具有治愈心脏、血管病等疑难病症的水平和能力,年病人治愈率达99%。</div><div></div><div>  3、文化艺术有进步</div><div></div><div>  60年的发展,太平已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现有镇文化站、广播站各1所,专职工作人员4名。剪纸艺术人才30多人,其中国家级剪纸艺术大师2名;刺绣人才360多人,个体规模刺绣公司3个;书画人才110多人,参加过国家、省、市级书画展览的太平籍人士30多人。香包、刺绣、剪纸、书画、装潢文化个体户60多户。四届中国庆阳民俗香包文化节参展作品4万件。获奖作品50多件,太平由此成为全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十强乡镇”之一。学校、村图书室16个,藏书2.1万册。编辑出版《太平乡土情》两部,共50万字,真实记载了太平淳朴的乡土风情和人文气息,这是太平30年来文化艺术发展的缩影,太平文明的标本。</div> 4、科学技术<div></div><div>   科学技术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发展很快。现全镇有农业科技机构7个,农民专业科技服务组织1个,农业科技人员115人,主要技术有良种推广、动物冻配改良、杏果嫁接、工程安装设计、全垄覆膜玉米、间套带种、麦后栽荏、果实套袋、暖棚养殖、种菜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太平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开发的进程。</div> 生活状况<div></div><div>  太平镇解放前和解放后,太平镇农民穿衣以麻袋、羊皮、自织布、卡机、市布、洋布为主,穿戴简单;吃饭靠“公分”分配口粮;居住95%以上是窑洞;农民出行主要靠步行、毛驴、牛车、架子车、土车、自行车,运输是畜驳人拉。农民生活水平处于半温饱的贫困状态。80年代,农民分到了土地,也解决了温饱问题。可 “三农”问题逐渐暴露出前所未有的矛盾。90年代后期,国家大力加强农村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迈进。</div><div></div><div>  1、农民实现零负担</div><div></div><div>  税改前,太平镇就已取消了防雹、防疫、农田建设用材,护林员工资等7项收费, 2004年免征农业特产税,取消“三提五统”,2005年取消农业税,累计减轻农民负担约300万元,年户均减负450元左右,人均减负约100元,从此实现了历史上农民零负担目标。</div><div></div><div>  2、农民收入增加</div><div></div><div>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最为重要的是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国家相继实施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农村医疗补助,大病救助,农村医保、“两免一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惠民政策,加大“三农”投资,人民每年从这些政策中得到的实惠是660多万元,人均153元。同时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压粮扩秋、广栽苹果、黄花、规模养殖、外出务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至2007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0元。万元户、10万元户逐年增多。</div><div></div><div>  3、消费水平提高</div><div></div><div>  太平镇人民多身穿丝、绸、棉,时装随处可见;脚蹬不同档次不同种类的皮鞋、休闲鞋;头戴体现文明、品味的礼帽和“少爷帽”。男女老少普遍戴金银手饰、项链、玉坠。化妆用品琳琅满目。广大群众全部喝井水,80%的人口饮用自来水,中高档茶叶、绿茶、奶茶、油茶、奶粉等已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用品。吃饭和城里人差不多。煤气、电磁炉等家用高档消费品普及应用,饮食质量显著提高。住房农户4300多户,占到总农户的60%,民用房总面积143.6万平方米,人均42.2平方米,个别农户还建起了家用小洋楼。农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已遍及千家万户。每天从太平境内经过的客车多达40班次,每20分钟就有一辆客车。不完全统计,全镇有出租车、家用小汽车、农用三轮车、客货两用车300多辆,摩托车3000多辆,交通运输快捷安全,城乡差距明显缩小。</div><div></div><div><br></div> 新农村建设 编辑<div>  近年来,太平镇是镇原县实施项目最早、最多的乡镇。从2002年开始,相继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中低产业改造项目、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党建综合示范村项目、沼气能源国债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000多万元,内容涉及基础、生态、富民、草畜、能源、信息、安居、文教、党建、文明等十大工程,40多个小项。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改变了太平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率先在镇原县实现了“田成方、村成网、路相通、水相连”的新农村建设格局。产业培育有主要有黄花、林果、草畜四大支柱产业。黄花产业稳步发展,留存面积1.2万亩,年实现产值2100多万元,太平是全县6个黄花产业开发重点镇之一。</div><div></div><div>  先进文化发展有新气象,享有“文化之乡”美誉,全镇有剪纸刺绣专业艺术人才400多人,个体刺诱公司5个,有书画人才200多人,国家、省、市级艺术大师30多人,太平镇是全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十强乡镇之一”,由柴庄行政村康山的李永明编撰出版的《太平乡土情》49万字,真实记载了太平淳朴的乡土风情和人文气息。太平镇率先在镇原县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寿事不办,神事禁办”的乡风民俗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先进文化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风尚。</div> <h3>美术编辑:何金龙</h3> <h3>何金龙 博艺斋主人,曾用名:何霄,男,汉族,一九八零年六月出生于甘肃西峰,二零零五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庆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镇原县美术家协会理事,东方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擅长花鸟,人物,山水等。</h3><div>入展获奖:</div><div>二00四年在庆阳市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书画展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div><div>二00五年二月绘画作品《三月里》在《陇东报》文艺副刊上刊登。</div><div>二00五年四月被中国教育科学管理学会高校招生推广学会聘为顾问。</div><div>二00五年六月被东方艺术研究院聘为研究员。</div><div>二00五年六月加入中国书画家协会。</div><div>二00五年七月书法作品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长征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获银奖。</div><div>二00五年六月书法作品在第二届全国“欧阳询奖”书法大赛中获银奖。</div><div>二00五年七月书法作品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海内外书画作品大赛”中获银奖。</div><div>二00五年六月书法作品在第二届全国“欧阳询奖”书法大赛中获银奖入编《中国当代知名书法家墨迹选》。</div><div>二00九年加入甘肃省美术家家协会.</div><div> 二0一0年在庆阳市第三届经典诵读作品展中获二等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