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串榆钱情

静候花开

<h1><b>榆钱,圆圆的,扁扁的,中间略鼓,又叫榆荚、榆圈儿。因为是榆树的果实或种子,又名榆子,榆实。在我们乡下,常用来做菜。<br></b><b>每到春三月,温润的东风一吹,老榆树暗褐色的枝条便悄悄的生出高粱米粒大的芽苞,密密麻麻,细细的,像一串串沾满芝麻的糖果棒。用不了十天半月,枝头的米粒好像炸开了花,一簇簇,一团团,你挨着我,我挤着你。薄薄的圆圆的、嫩嫩的青青的榆钱一嘟噜一嘟噜的垂着,微风一吹,像一挂挂淡黄碧润的玉坠儿,招惹着来来往往的村人。<br></b><b>还是农谚说的好:“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了榆。”意思是说,如果清明感到了农历三月,说明时节晚,到了清明节榆钱还不老,还可以吃;如果清明感到了农历二月,说明时节早,到了清明节榆钱已经老了,不能再吃了。这句话说明榆钱的食用期很短,至多也就十来天,想吃榆钱得抓紧;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长期以来吃榆钱在农民心中的位置,直接与重要的节日联系起来了。<br></b><b>榆钱不但成熟期短,而且正赶上青黄不接的时候,温暖的天气 ,刚好又适合吃青。于是,一时间榆钱成了紧俏货。不过,也无需过分紧张。那时的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生长着榆树,而且老榆非常实诚,大串大串的榆钱缀满了整个树冠,给人一种慷慨大方的神情,不怕不够吃,就怕吃不了。只是老榆树好像有意考验人的一样,棵棵都长得高高大大。榆钱虽然好吃,但毕竟每年也吃不上几顿,随着天气愈来愈暖,老榆枝头的新绿很快就会变作浅白,变作浅黄,一阵阵暖风吹过,一片片泛黄的榆钱四处飘落,好似老榆要娶媳妇,在大把大把的撒钱。记得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有首《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是有情趣的,描写暮春的景象很生动,但我不同意诗人对“榆荚”也就是榆钱的评价,榆钱不但有才思,而且很有智慧。它让人们吃足了,才把种子播撒在泥土里;它绝不像雪一样只顾自己的纯洁,而散发出冰冷的寒意。</b><b><br></b><b>自从走进城里,已经好些年没有吃过榆钱了。那种生吃榆钱的得意神情,几回回梦中重温,手抓青青的榆钱的感觉就是幸福满足的。</b></h1> <h1><b>今年,榆钱结的越发的好,摘一些下来,制作榆钱饭和榆钱窝窝头。那可是大自然的馈赠,童年的味道,家的感觉!</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1、新鲜榆钱儿摘去杆,清水多漂洗几次,稍微控控水分。</b></h1> <h1><b>2、把沥去水份的榆钱放入盆中,加适量面粉,使每片榆钱上都要沾上面粉即可,面粉不要太多,影响口感。</b></h1> <h1><b>3、小半勺盐。不要太咸,保留榆钱的清香味。<br></b><b>4、拌匀。</b></h1> <h1><b>4、锅内放水烧开,把沾满面粉的榆钱倒在草篦子(笼布也可)上。<br></b><b>5、盖上锅盖。</b></h1><div><br></div> <h1><b>6、大火蒸8分钟就可以了。如果蒸的比较多,,或者面粉裹的多,可以中间用筷子拌一下,使其均匀受热,不容易夹生。</b></h1> <h1><b>7.蒜末、盐、醋、酱油、盐、味精、油泼辣椒、香油,稍加些凉开水,调匀,吃的时候浇在榆钱饭上即可。</b></h1> <h1><b>香喷喷的榆钱饭就可以和大家享用啦</b></h1> <h1><b>接下来就要和菜大家说说榆钱窝窝头了,起初和榆钱饭做法一样,洗净,稍沥水分。撒入面粉和玉米面,搅拌,和成面团备用。</b></h1> <h1><b>取一块面团,做成中间带眼的窝头</b></h1> <h1><b>将逐个的一一做好,放在蒸锅的笼格内</b></h1> <h1><b>盖上锅盖,大火一气蒸熟(大约15分钟)不要忙着打开锅盖,稍带2-3分钟即可。</b></h1> <h1><b>把蒸好的窝窝头放入盘里即可食用。</b></h1> <h1><b>民以食为天,满满的童年的回忆,这是家的味道!</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