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花生米与五香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道,千万不要让刽子手知道,免得他们大发其横财。"</b> </h3><h3> 金圣叹把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对清朝统治者的轻蔑与反抗。</h3><h3><br /></h3><h3>历史上那些风骨之士,连遗言说起来都那么潇洒。柏拉图说过"<b>天鹅歌唱了一生,当感到死之将至,它们会更加热情的歌唱。</b>"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还有哪些人把生死置之度外呢,留下千古名句呢?</h3> <h3>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被枪毙,这个自称酷爱文学的人写了生命中最后一篇著作《多余的话》,是瞿氏对自己一生作的总结。文中透露自己不爱政治,是莫名其妙地成了"学生领袖",为了谋生活费跑去俄国当通讯员,然后误打误撞傻乎乎地入了党,1927年又不情不愿地做了党的领导,然而他认为自己从政是"历史的误会",是"滑稽剧"。</h3><h3><br /></h3><h3>30年代后瞿氏受党内极左势力打击,他在《多余的话》里表达了消极式的抱怨,自称自己已"退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锋的队伍",不再是同志了,"不愿冒充烈士而死"。</h3><h3><br /></h3><h3><b>这段最精彩的遗言如下:</b></h3><h3><b><br /></b></h3><h3><b>"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屠格涅夫的《鲁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b></h3><h3><b><br /></b></h3><h3><b>"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b></h3><h3><br /></h3><h3>看似古怪的话语,其实是瞿秋白的内心倾诉,灵魂独白。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他性情真实,不违背本心。正如他代序所写,<b>"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b></h3><h3><br /></h3><h3>不做虚伪欺世的名利客,和和气气的度过一生,才是人生中最难得的。言为心声,一篇《多余的话》,尽在其中。</h3><h3><br /></h3><h3><br /></h3><h3><b>"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之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b></h3><h3><br /></h3><h3>100多年前,一位26岁的年轻人——冯如,揭开了中国航空史第一页。那是1909年9月21日,也就是莱特兄弟发明人类第一架飞机的6年后,冯如成功研制并试飞了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后来,冯如在一次飞行表演中飞机因失速坠地,在他被送医的弥留之际,这位开创了中国航空事业先河的伟人对助手说了上面这句遗言。</h3><h3><br /></h3><h3>至今,这句话仍然激励着无数航空人奋勇前进,怀抱"航空救国"壮志,为民族生存和人类正义浴血奋战。</h3><h3><br /></h3> <h3>傅雷遗书,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和艺术家的尊严。傅雷夫妇在赴死后,警察发现了一封由工笔小楷誊写而成的遗书,这里简单摘选一些:</h3><h3><br /></h3><h3><b>委托数事如下:</b></h3><h3><b>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b></h3><h3><b><br /></b></h3><h3><b>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b></h3><h3><b><br /></b></h3><h3><b>三、故老母余剩遗款,由人秀处理。</b></h3><h3><b><br /></b></h3><h3><b>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b></h3><h3><b><br /></b></h3><h3><b>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b></h3><h3><b><br /></b></h3><h3>等等十三条。</h3><h3><b><br /></b></h3><h3><b>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b></h3><h3><b><br /></b></h3><h3><b>傅雷梅馥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b></h3><h3><br /></h3><h3>这对夫妇临终前的最后几天里,丝毫没有影响到傅雷有条不紊地书写他的死亡文告,字字朴实无华,句句引人泪下。</h3><h3><br /></h3><h3>夫妻二人含冤身死前,无一句抱怨之词,处处想着的还是别人。甚至连火葬费,保姆可能需要的生活补助,姑母首饰的赔偿额都一丝不苟地抄出。这位翻译大师面对死亡表现出惊人的冷静,精神高贵莫过于此。</h3> <h3><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h3><h3><br /></h3><h3>《虞美人》不能算是遗言,但也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之词,堪称绝命词。李煜知晓生命即将迎来终结,而作出一曲生命的哀歌,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h3><h3><br /></h3><h3>全词语言明净、优美、流走自如但却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真名士自风流。</h3><h3><br /></h3><h3><b><br /></b></h3><h3><b>"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br /></h3><h3><b><br /></b></h3><h3>虽然是一首诗句,但《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表达的是陆游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满腔的悲慨,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br /></h3><h3><br /></h3><h3>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八十六岁的陆游也没有看到恢复中原之日,在那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年代,除了他,还有谁会想起那已经丧失了数十年的中原失地呢?</h3><h3><br /></h3><h3>陆游的一生注定是痛苦的,国家的不幸,自身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让他常心怀郁结。但即使是到了风烛残年,他也不改其志,仍然为收复旧山河而奔走呼告。</h3><h3><br /></h3><h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尘世扰扰,守住本心,不为利动,不为名苦。</h3><h3><br /></h3> <h3>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青龙港舟中。知行合一推进明朝思想改革,他的一生,平定宁王之乱 ,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 ,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交代,他只说了八个字:<b>"此心光明,亦复何言!"</b></h3><h3><br /></h3><h3>《传习录》记载,王阳明在世时曾对弟子说<b>"人胸中各有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b>可见守仁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此生坦荡荡。阳明先生不亏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真丈夫,真潇洒也!</h3><h3><br /></h3><h3>但凡遇世间不公,困顿无路,总念想起阳明先生这句话。</h3><h3><br /></h3><h3><br /></h3><h3><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b></h3><h3><br /></h3><h3>戎马倥偬一生的刘备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这如杜鹃泣血般的遗言正是一位老父亲即将离别之时,谆谆教导着自己尚年轻的儿子。就像白居易所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h3><h3><br /></h3><h3>德行的建立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行的崩坏也是从细枝末节开始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h3><h3><br /></h3><h3>先学做事,不如先学做人,践行一生之承诺,就要担起四个字:<b>如其所言</b>。</h3><h3><br /></h3> <h3><b>"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战快哉!"</b></h3><h3><br /></h3><h3>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临刑前,谭嗣同没有一点畏惧,他在入狱时也有诗一首:<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b><br /></h3><h3><br /></h3><h3>他的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经过明清两代高压的政治统治,这种任侠精神在谭先生的身上再次闪耀起来:不成功便成仁,若不能生活在理想的社会,宁愿以鲜血去洗涤黑暗的现实。谭嗣同的不妥协,不苟且,视死如归的精神为当时麻木的中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h3> <h3>最后讲一个侯宝林先生去世前的故事:</h3><h3><br /></h3><h3>侯宝林先生患的是胃癌,做了胃全切,手术后病又复发,造成进食困难,整整五个月的时间,全靠颈外大静脉插管输入营养药物来维持生命。即使在病危时,他还孜孜不倦地工作、学习,研究相声艺术。在病床上,侯宝林完成了《毛主席听我说过的相声》这部相声集的编纂工作;为中国名人丛书撰写了6000余字的《我的少儿时代》;</h3><h3><br /></h3><h3>临终前两天,侯宝林还看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这时,他已神志不清。但是,相声的基因又使他"抖"出最后一个"包袱":"许仙的故事,是爱情故事,也是社会故事。你看见那个老道没有?太坏了……"</h3><h3><br /></h3><h3>旁边一位大夫插问:"您看那个老道叫什么来着?"侯宝林一转脸,一瞪眼,就像在舞台上说相声那副神气:"叫王八旦(蛋)!"</h3><h3><br /></h3><h3>"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我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看来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这是侯宝林临终的遗言。</h3><h3><br /></h3><h3><b>"上什么舞台呀,顶多再当一次布景,让你们在八宝山我的照片前边儿照相。"</b></h3><h3><br /></h3><h3>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不忘记抖个包袱让家人安心, 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宗师,死前牵挂的是他的观众,是他无限钟爱并为之奋斗终生的相声艺术,给了他乐观豁达的精神和顽强跳动的心脏。</h3><h3><br /></h3><h3><br /></h3><h3>人这一生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倾其所有,如此洒脱,这就是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h3><h3><br /></h3><h3>相反,人这一生从告别了童年开始就学会了一次又一次地用谎话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直到有一天大限将到,那曾经处心积虑所获得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时,人们才往往会看破人世,才会不加掩饰地说出心中的真实。</h3><h3><br /></h3><h3><b>你要相信,这世上还真的有那么一些人,对国家、对自由有着无比虔诚的信仰。</b></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