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历史</u></b></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象棋起源的争论:</div><div> 象棋历史久远,趣味浓厚。千百年来,所以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爱好,是因为它包含有体育、艺术和科学的因素。凡是象棋爱好者都知道,引人入胜的对局,构思精巧的排局,它的魔力决不亚于一曲动听的音乐、一幅绝妙的图画或其他艺术。另外,它在临局交争时的战斗性和竞争性,更是其他艺术所不能比拟的。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热烈爱好。由于象棋在世界各国流传很广,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问题,说法也较多。</div><div> 近百年来,关于象棋的起源,大致有中国、印度、埃及、希腊、波斯和阿拉伯等清说,其中以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四说最盛。据日人涩江保《泰西事物起源》说:“象棋系希腊七贤中名希腊者所造。”</div><div> 1930年从埃及开罗发出一条惊动世界棋坛的消息,它说:有七千年历史的古代象棋盘,在一个名叫乔沙欧克的大祭师的坟墓内发现;另外,还发现大祭师同他的夫人的像。由此可见,象棋游戏,至少在耶稣降生前五千年左右即为埃及发明,并不是由波斯人或中国人发明。这条消息一时惊动了全世界棋坛。如果它是真实的话,那么,关于象棋起源问题的喋喋不休的争认,就此可以了结。然而,不久就被人们发现,开罗通讯社的这条消息是不真实的——象棋为埃及人所发明被否定了,起源于波斯和希腊的说法也缺乏根据,因此,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到起源于印度或中国的问题上来了。</div><div>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苏联象棋史学界认为象棋起源于印度,中国象棋是从印度传入的。这个观点为欧洲某些象棋史学家所否定,他们对此论点提出质疑,而且认为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div><div> 我国古文献中象棋起源的几种有趣传说:</div><div>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代和尚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借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div><div>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晁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div><div> (三)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说:“雍门周谓益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div><div> (四)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说:“周武帝作象棋。”</div><div> 上述几种关于象棋起源的传说,有的也有一定的根据,值得进一步追溯。但就从这些传说中已可看出我国古代象棋的萌芽。</div><div> 比较正统的观点:</div><div>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div><div>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div><h3>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h3><div>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 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div><h3>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h3> <h1><b><i>战马嘶鸣</i></b></h1> <h1><b><i>楚河汉界</i></b></h1> <h1><b><i>鸿沟暮云</i></b></h1>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中国象棋的来历</u></b></h1><div><br></div><div> 象棋的形成与秦朝末年的“楚汉相争”有着密切的关系。象棋棋子分红、黑两种颜色,帅方 红色,将方为黑色,俗称“红帅黑将”。这也有其出处。 </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 在象棋最早形成的时候,人们一般把红帅代表刘邦,黑将代表项羽,即红方代表刘邦的军队, 黑色代表项的军队。传闻,刘邦率领义军在芒砀山起义,并亲自在山上斩死一条大白索,这就是 民间流传很久的“高祖斩蛇”的故事。传说,刘邦将大白蛇斩死后,一位老妇人哭着找上山来,说他的儿子就是白帝的儿子,化作白蛇上山游玩,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她伤心极了。说完,老妇女倏地不见,这个故事意味着当时的秦朝就要被新的王朝所替代。 自从斩杀白蛇后,刘邦便自称是赤帝的儿子,也就特别喜欢红色,连军中的大旗都改为红色。</div><div> </div><div> 而项羽则喜欢黑色,他穿的衣服,披挂皆为黑色,就连骑的乌骓战马也都是黑色的。 “红帅黑将”大概由此而来。 将帅不能照面的依据 凡是会下象棋的都懂得,双方将帅不能直接见面,规则这样规定是有依据的。 据有关史书记载,在楚汉大战中,汉王刘邦曾在广武山上对着西楚霸王项羽破口大骂,结果被 楚兵用箭射中,差点丢了性命。从象棋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是古代战争在棋盘上的再现。而棋盘上 的“楚河汉界”,是根据楚汉相争而命名的。对弈中,将帅如果同在一条直线上,中间又不隔着任 何棋子情况下,规则规定走子的一方获胜,这就好比先动手的一方把对方的将(帅)射中了。这就 是将帅不能照面的依据。</div> <h1><b><i>棋逢对手</i></b></h1> <h1><b><i>项羽问天</i></b></h1> <h1><b><i>汉祖刘邦</i></b></h1> <h1><b><i>霸王别姬</i></b></h1> <h1><b><i>双車驰骋</i></b></h1> <h1><b><i>车行天下</i></b></h1> <h1><b><i>匹马当先</i></b></h1> <h1><b><i>伯乐相马</i></b></h1> <h1><b><i>象之稳重</i></b></h1> <h1><b><i>出将入相</i></b></h1> <h1><b><i>仕之忠诚</i></b></h1> <h1><b><i>炮之威武</i></b></h1> <h1><b><i>扯旗放炮</i></b></h1> <h1><b><i>将帅争雄</i></b></h1> <h1><b><i>文阵雄帅</i></b></h1> <h1><b><i>登台拜将</i></b></h1> <h1><b><i>强兵富国</i></b></h1> <h1><b><i>轻卒锐兵</i></b></h1> <h1><b><i>一往无前</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象棋之都-荥阳市</u></b></h1><div><br></div><div> 为配合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开幕(2005年11月11日),荥阳市专门修建了一个标志性象棋公园,整体上是一副象棋的残局,面积80米乘88米,每个棋子直径6米,高50厘米,重20多吨。</div><div><br></div><div> 荥阳是中国象棋的策源地。2200多年前,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以荥阳为主战场,展开了长达4年的攻伐激战,并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div><h3> <b> 象棋之都-荥阳市</b></h3><div> 据《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作为“楚河汉界”的鸿沟,不仅留在了荥阳这座“东方名郡”,留在了中华历史的灿烂进程中,而且也留在了中国象棋的棋盘上,成就了荥阳中国象棋之都的美誉。</div> <h1><b><i>追梦无悔</i></b></h1> <h1><b><i> 任建鲲</i></b> 1978.5. 自幼爱好绘画加入荥阳市第六小学团队后,他全力以赴进行剪纸艺术创作和创新,在原创剪纸艺术上实现了快速个性发展, 勤于钻研剪纸教学,所开创的剪纸教学已经成为荥阳特色教育新品牌。他博采众长,吸取传统剪纸艺术技法,结合现代文化艺术生活趋势,大胆创新,在立意、题材、形式、内容、技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创立了人物剪纸生动风趣、用象棋文化剪纸悟人生哲理,任建鲲的剪纸作品《楚河汉界》系列,用剪纸的艺术形式,讲述象棋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面貌;剪纸作品《做自信的中国人》作品重点表现了“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鸿沟暮云》运用剪纸技艺,剪出家乡美景。他在学校努力营造剪纸艺术氛围,积极培育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利用教育博客与班班通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了网络交流、展示作品的平台。开创的特色剪纸教学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h1> <h5> 部分文字资料采自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