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b></h3><h3><b> 这是一首极具挑逗性的名句,对于一个相思病缠,年少轻狂的张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欣喜若狂的暗示。 </b></h3><h3><b> 再之,又有“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赋诗寄意。寂寞难遣的深闺女子的哀叹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张生并非呆头鹅,于是暮春之夜,踌躇满志地攀一枝杏花逾墙一跃,这一跃,既解了相思,也疗了寂寞。故事理应该是这么皆大欢喜的美满结局。 </b></h3><h3><b> 但这种爱情的描写尚欠纯至,未免有男盗女娼之嫌,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莺莺,这个贵族女子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她有贵族的骄矜个性,有严谨的封建礼教,多情而不奔放,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深沉隐忍的。 </b></h3><h3><b> 于是,崔小姐,生气了。 后果很严重。</b></h3> <h3><b> 女孩子生气是可以理解的,使使小性儿是维护自己端庄形象,我堂堂相国之女怎会与你张书生草草苟且呢,如是,岂不玷污了我清白之身?无可否认,她是爱着的,但她的爱既无杜丽娘的浪漫痴狂,也没有林黛玉的单寒孤苦。这种矛盾的心理挣扎正是女人心,海底针的迷茫。 </b></h3><h3><b> 爱情故事的出彩之处总是一波三折,大凡爱情故事中遭遇失恋、抛弃、绝望的后常以恹恹愁身作为悲情渲染。像梁祝里楼台会之后,山伯一病不起,呕血而终。张生也不例外,他茶饭不思,相思成疾。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肠断人。可见,相思,真是个无药可医的绝症,再强壮体健的男儿之躯也敌它不过。 </b></h3><h3><b> 病中的张生在西厢仰天长吟“待不寻思,怎奈心肠软,告天,天不应,奈何天。”人在无助之时总会叩问苍天,怎奈普救寺深院如海,这声自言自语太私密了,苍天也无计可施。 </b></h3> <h3><b> 或许张生在病榻上通读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如醍醐灌顶――琴,是爱情的载体也是催化剂。于是,隔着高墙,调弦诉苦:可怜我对小姐一片痴情,小姐竟肯弃我不顾么? </b></h3><h3><b> 崔莺莺当然不会!</b></h3><h3><b> 她从张生的琴声里听到了无限缠绵缱绻,除了频繁传书,后来索性抱着枕头直接去了西厢。 </b></h3><h3><b> 后花园,是古代爱情必不可少的场景,也是爱情的中转站,就像现代的公园。一则园中绿树成林,花草芬芳,隔着花影可秋波暗送。谈情说爱是很美好的事,应着良辰美景之说;二来,经过了矜持,猜疑,考验等曲折的剧情之后,男女主人公都摆明了恋爱态度,得需要一个特定的场所坦诚相见,实在找不出比后花园更合适的场地了。至于“坦诚”把握的尺度因情而异,关键要合拍,不然,公园里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多清脆的耳光声呢! </b></h3><h3><br></h3> <h3><b> 玉宇无尘,花荫满庭,月移花影,玉人真的来了。角门儿“吱呀”一声,这是莺莺第二次华丽的登场。为了这次亮相,崔小姐做足了准备,整整齐齐,袅袅婷婷,风过处,衣香细生,比花荫初会的惊鸿一瞥更让人心旌神摇。守在墙角的张生早病体痊愈,心如撞鹿,只等素手轻牵,温香软玉抱满怀,从此相思事,一笔勾。 </b></h3><h3><b> 爱情力量果然是伟大的,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难观世音。 </b></h3><h3><b> 已是暮春,后花园里的姹紫嫣红开遍,并没有付之断墙残垣。花前月下,人约黄昏,依然有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在续演……</b></h3><h3><b><br></b></h3><h3><b><br></b></h3><h3><b>文:墨小沫</b></h3><h3><b>人物系列(一)</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