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上篇]烽火硝烟之战争岁月

学军

前 言 <h1><b>  在2022年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五个子女,根据父亲生前的回忆和他亲自拍摄与珍藏的部分历史照片,编辑整理了上、下两集《美篇》,图文并茂地讲述父亲的革命经历和生活故事,深情地缅怀与悼念他老人家……!</b></h1><p class="ql-block"><br></p> <h1>  △父亲王维汉,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此后,他全程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全程参与了改革开放以前军队的后勤建设和祖国的和平建设。曾任原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h1><p><br></p> <h1>  △父亲的一生是千千万万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的一部真实缩影,是人民军队后勤战线光辉历史的一段真实写照……!</h1><p><br></p> <h1>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却蕴含着伟大。是普通的,但却闪烁着光芒 !他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走的那么坚定,那么从容,始终为着革命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在长达47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在自己工作过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父亲不愧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和坚强的革命战士。父亲的历史,父亲的故事,我们将世世代代永远铭记……!</h1> <h1>  △图为父亲戎马一生所获部分勋章和奖章。<br></h1> <h1>  △1917年11月7日,父亲出生在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下叔村一个中农家庭,父亲刚刚懂事那年,祖父为了全家的生计,外出到县城的一家布店里去当帮工。在县城,祖父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识字,画画。几年下来,增长了本事,开扩了眼界,尤其是懂得了要摆脱贫困一定要有文化的道理。</h1><h1> 上图为我们的祖父。</h1> <h1>  △祖父聪颖好学,心灵手巧,这是他打工之余自学绘画,所作的《四季花鸟图》。</h1> <h1>  △父亲九岁那年, 祖父母节衣缩食,筹集学费,送父亲到一家私塾学堂里半工半读。希望他“将来成为有文化的人,给家里争口气”。父亲很刻苦用功,读完七年小学又考入了保定中学。可惜只读到初中二年,因再也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br>  因为有了初中文化,父亲不甘心就在家里种地受穷,想出去闯闯。1935年秋天,经人介绍来到内蒙古平地泉(集宁)一家洋布店里当学徒。 在那里他利用打工之余读书练字,并开始关心时政。看这张老照片,那时的父亲是不是己经很像一个文化青年?</h1> <h1>  △父亲天资聪明,上学时,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尤其酷爱书法,一生笔耕不辍。他在集宁打工时买不起纸,深秋时节,就捡上好几麻袋杨树叶,晾干后,在上面练字。<br>  这是他在晚年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书写的大字横幅。</h1> <h1>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9月份,日寇即占领了保定城,家乡危在旦夕。父亲与同乡共四个青年秘密商议去参军抗日救国。10月的一天,他们悄悄离家,直奔西山方向去寻找八路军。几经周折,终于在曲阳县灵山镇一带找到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筹建动员会所在地。 接待的同志了解到父亲有初中文化,特别表示器重!反复说:“我们队伍中最缺少的就是像你这样的‘文化人’。”从此,“土八路中的文化人”就成了父亲的特有“标签儿”。</h1> <h1>  △就因为有些文化,父亲未能实现去战斗部队作战杀敌的愿望,而是被直接分配到分区卫生部学当医生。领导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时说:“部队大多数是文盲,能做技术工作的人才太少,医生的岗位可比到前方冲锋打仗重要的多”……!</h1> <h1>  △1937年12月底,第三军分区正式成立,下辖10、11、12共三个大队,父亲因有文化,且悟性高,经初步学习培训之后即被任命到12大队当了卫生队长,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父亲参军才不到三个月。在三分区正式成立大会上,父亲见到了第一任司令员陈漫远(右),政治委员王平(左),政治部主任朱良才(中),第一次见面,三位首长都对父亲这位新来的“文化人儿”很感兴趣,留下了印象。</h1> <h1>  △父亲很快适应了领导岗位,在后来多次战役、战斗中,机智灵活,指挥有方,带领卫生队克服设施简陋,缺医少药的困难,出色完成了各次战场医疗救护任务。<br>  后因工作需要,父亲又调到二团、骑兵团担任过卫生队长。不论到哪里,父亲带领的卫生队都很受部队官兵的欢迎。</h1> <h1>  △父亲知书达礼,为人正直,性情爽快,且又多才多艺。上上下下许多领导和同志们都愿意与他交朋友。战友中,只要从战争年代活过来的,几乎都成了父亲一生的至交。父亲生前多次对我们说过:“那时同志们的阶级感情很深,互相间比亲兄弟还要亲”。父亲从抗战时期就一直有交往的战友主要有……时任三分区卫生部长兼政委,后为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的开国少将尹明亮。</h1><h1> 这是尹部长与父亲最早的合影。</h1> <h1>  △照片后面有父亲的题字。</h1> <h1>  △尹明亮部长在学习期间的照片也赠给了父亲。 </h1> <h1>  △历史总会有各种巧合。多年之后,尹部长的儿子尹卓(海军少将)成为央视著名军事评论员,与我们的小弟弟唐剑(军事栏目主持人)又长期密切合作……。</h1> <h1>  △这是曾任二团团长、三分区参谋长,后为新疆军区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政治委员的开国少将肖思明。</h1><p class="ql-block"><br></p> <h1>  △肖思明参谋长在赠送父亲照片后面的题字。</h1> <h1>  △1943年5月,父亲所在骑兵团遭到日寇突然袭击,被迫分散突围,父亲被敌炮弹炸伤左肋处,带着伤被鬼子追赶了十几里路,跑的吐了血。到了塔山坡村,被一位大娘出手相救,藏在白薯窖中,才躲过一劫。此役,部队伤亡了四百余人,团政委老红军曾海庭牺牲,卫生队也伤亡11人。</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是曾任二团团长、骑兵团长,后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开国少将唐子安。</h1><p class="ql-block"><br></p> <h1>  △唐子安团长在赠与父亲照片背面的亲笔题字。</h1> <h1>  △这是曾任二团政治委员,后为通信兵政治委员的开国少将黄文明(后排左二)。</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是时任一分区卫生部部长的老红军张杰(中)</h1> <h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父亲与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在担任12大队和2团卫生队长期间,有机会多次陪同被军区派来抢救伤员的白求恩大夫。白求恩看父亲有文化,懂技术,又勤奋好学,很愿意与他交往。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就常讲,当时条件异常艰苦,聂司令员特别指示要想方设法保障白求恩每天吃上两个土豆,父亲多次亲眼所见,因为没有油,白求恩总是将土豆用白水煮熟后用手捏碎,再蘸上点盐吃。父亲们当然不懂,那就是西餐中的“沙拉”。</h1> <h1>  △白求恩不仅与父亲谈论过对部队卫生医疗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还利用各种机会言传身教,向父亲传授医疗技术和工作经验。</h1> <h1>  △白求恩还曾把他珍藏多年,划满标注的一套外科手术图谱和部分医疗器械,连同一个手提箱一并赠送给了父亲。</h1> <h1>  △父亲非常珍爱这套专业资料,不管战争多么残酷,条件多么艰苦,始终带在身边。直到1946年内战爆发,傅作义偷袭张家口,父亲为组织正患急性阑尾炎的晋察冀军政干校副校长兼副政委朱良才将军(聂荣臻任校长兼政委)的紧急转移和救护,结果将自己的全部家当包括这一套珍贵资料全部丢失了,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h1> <h1>  △抗战时期的朱良才将军,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开国上将。</h1> <h1>  △好在白求恩赠送的部分医疗手术器械因委托专人保管而得以完好保存下来。1972年,北京军区石家庄白求恩学校派人来家里征集文物,父亲将这套医疗器械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学校的白求恩纪念馆。</h1><h1> </h1> <h1>  △图为石家庄白求恩纪念馆外景。</h1> <h1>  △1939年,父亲先后参加了雁宿崖、黄土岭两次著名战斗。黄土岭战斗击毙了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布规秀中将。卫生队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父亲还亲自给负伤的分区首长包扎过伤口。</h1><h1> 战斗结束后,清点战利品,还是因为看父亲有文化,肯钻研,分区首长将缴获日军大佐的一架德国产蔡司照相机奖励给了父亲,鼓励父亲学习摄影。</h1><p class="ql-block"><br></p> <h1>  △从这以后,这架相机陪伴了父亲一生,拍摄了不少珍贵照片。这次为纪念父亲编辑《美篇》所用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父亲亲自拍摄的,其中不少已成珍贵的历史资料,而此前从未公开发表过。这部相机也一直被我们非常完好的保存着。</h1> <h1>  △父亲在抗日战争中日寇疯狂扫荡的最艰苦时期,带领医疗保障分队巧妙与敌周旋,多次化险为夷,创造性地完成了本职任务,手下官兵很少伤亡。父亲因此而受到分区隆重的表彰和奖励。</h1> <h1>  △整个抗日战争防御和相持阶段,父亲始终坚守在部队医务部门第一线,期间,曾短期调任过分区卫生处医务主任。1943年7月,父亲被分区推荐到白求恩学校去学习深造……。</h1> <h1>  △这是晋察冀画报社记者拍摄的——白求恩学校(军十期)全体16名学员的毕业合影。前排左二为父亲,蹲者右一为宋鏖,他也是父亲一生最亲密的战友之一。</h1> <h1>  △父亲在白校学习期间,经历了日寇秋季大扫荡。学校让学生们化整为零,分散上山打游击。父亲负责的小组共十余人,隐蔽在阜平县大台的神仙山上,利用复杂地形,与敌巧妙周旋近三个月。最危险的一次,鬼子近的连皮靴声响都听的很清楚,好在隐蔽充分,全组无一伤亡,学校为此给父亲记功一次。</h1> <h1>  △这是时任白求恩学校校长的殷希彭(左一)和柯棣华等外国友人在一起。殷希彭建国后曾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55年授少将军衔。</h1> <h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同日,张家口市也解放了,晋察冀军区机关迅速转移至张市,并组建了军区野战医院,任命父亲为院长。</h1> <h1>  △1946年,经马歇尔建议,在张家口市组建了中美合办的由聂荣臻任校长的军政干校。父亲被任命为干校卫生处长。</h1> <h1>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参与创建了华北军政干校以及后来的华北大学,参加了平津战役和进军大西北。</h1> <h1>  △1947年7月,晋冀鲁豫军政干校与晋察冀军政干校合并为华北大学,父亲任校卫生部副部长。</h1><h1> 转眼之间,父亲离家参加革命整整十年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听说祖父母在几年前因一场霍乱而相继去世了。</h1> <h1>  △1948年初,父亲调华北军区第8纵队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时任8纵司令员的是著名战将邱蔚。“狼牙山五壮士”就出自他担任团长的晋察冀一分区“老一团”。</h1> <h1>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父亲作战勇敢,完成任务出色,曾两次立功,并先后被评为“模范党员”,“模范干部”和“学习模范”。</h1> <h1>  △工作之余,父亲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摄影爱好,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其中最经典的有…… 朱德总司令出席在石家庄举行的华北大学开学典礼大会。</h1> <h1>  △华北大学第一任校长兼政委叶剑英在典礼大会上讲话。</h1> <h1>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在典礼大会上讲话。</h1> <h1>  △还抓拍了时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将军在平津战役攻克新保安战斗打响之前给部队做动员讲话等等……。</h1> <h1>  △1949年,父亲随8纵(后改编为65军)参加了解放太原,进军西安,攻克兰州等战役战斗,而后进驻到宁夏。65军又与三边分区合并为宁夏军区,属19兵团建制,父亲仍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h1> <h1>  △这是后勤部的警卫班。</h1> <h1>  △1949年10月1日,父亲和战友们在宁夏一起收听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三年解放战争胜利结束了。</h1> <h1>  △全国解放,迎来了和平,父亲有条件考虑个人的婚姻大事了。经时任军政治部主任陈宜贵和夫人刘淑芳阿姨介绍,父亲与母亲相识了。第一次见面,按照当时最简单而又最时尚的方式,父亲送给了母亲这张照片。</h1> <h1>  △不同以往的是,父亲没有用他惯用的行草,而是用最工整漂亮的楷书,在照片背后题了字。也许,还是应该归功于父亲扎实的文化功底,才最终打动了母亲的心,开始了相互之间的交往。但后来一年多时间里,因为双方驻地相隔很远,也只能靠鸿雁传书,偶尔才能见上一面。</h1> <h1>  △转眼到了1950年12月,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准备入朝作战,先要转移到山东滕县休整待命。在陕西咸阳火车站附近一个叫魏家泉的小村子驻扎等待列车的几天里,组织上安排父母在车站旁一个小镇饭馆摆了两桌酒席,就算举行婚礼了。主婚人还是时任65军政治部主任,后任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的开国少将陈宜贵。</h1><h1> 这是结婚当日父母的“结婚纪念照”,父亲在下面标注了“那一天”三个字。</h1> <h1>  △照片背面,父亲还注明了详细的时间和地点,可见父亲对这个日子有多么珍惜,多么重视!</h1><h1> 母亲刘翠兰14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后转妇救会担任妇女委员。1947年6月,她才17岁,毅然冒着暴雨,一天一夜走了40多里路,找到了晋察冀13分区部队,正式参了军。</h1> <h1>  △从全国解放到准备赴朝参战这两年多里,父亲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他利用部队移防和开会出差等机会,走了不少地方,拍下了不少风景和纪实照片,摄影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并学会了暗房冲印技术。</h1> <h1>  △这些风景照片,现在来看,仍有历史价值。我们长大后,经常找到父亲当年拍摄的位置,新拍一张,与老照片相互对照,感叹这岁月的变迁……。这是颐和园山顶的千佛殿和后山的小佛塔。</h1> <h1>  △银川市中心的钟鼓楼。上面刷写的标语口号留下了时代的印迹。</h1> <h1>  △在宁夏吴忠堡父亲第一次拍到骆驼。</h1> <h1> △西安钟鼓楼,上面挂着孙中山画像,下面标语为“朱总司令万岁”。</h1> <h1>  △天坛祈年殿。</h1> <h1> △沈阳北陵木桥。这幅照片虽非名胜,但可看出,父亲的摄影技术日臻完善,构图己经相当考究了。</h1> <h1>  △1950年7月,父亲代表19兵团参加了在北京燕京大学召开的全军首届卫生工作会议。聂荣臻元帅(中)亲自与会并与会议代表合影。会后又组织与会人员到东北等地参观。父亲10月份才返回宁夏。</h1> <h1>  △父亲在随65军暨宁夏军区在西北并转山东工作的这近两年时间,是他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期间,他不仅出色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使命,而且还收获了爱情,组建了家庭。工作和生活中又结交了许多新的战友。</h1> <h1>  △这是与母亲在照相馆拍的第一张合影。</h1> <h1>  △这是用自己的相机和自拍器拍摄的合影。</h1> <h1>  △父亲佩戴过的胸章保存至今。</h1> <h1>  △在宁夏期间与父亲朝夕相处的战友们。</h1> <h1>  △父母共同的亲密战友——王栋和刘枫夫妇。王栋叔叔建国后被周总理钦点调到外交口工作,曾任中国驻瑞典特命全权大使。</h1> <h1> △1951年1月4日,父亲随部跨过鸭绿江大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h1> <h1>  △入朝之后,65军进驻西海岸著名城市开城休整待命。父亲登上这个可以俯瞰全城的制高点,拍摄了战争时期的开城全景。</h1> <h1> △6月下旬,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父亲随部越过三八线直逼汉城。一夜之间前进约40公里,进驻到汉城北十多公里处的议政府村。</h1> <h1>  △第五次战役,先是我军攻势强劲,占明显优势,但因部队战线太长,补给不足,后被美军反突击而全线后退,遭受重大损失,大量人员伤亡、失踪、被俘。父亲亲历了这次险情,他临危不惧, 沉着应对,成功组织野战医院和伤病员400余人安全后撤,无一伤亡,因而再被记功一次。</h1> <h1>  △此后,敌我双方战斗处于胶着状态。后勤部门除全力保障前方作战之外,还要开展反空袭、反细菌战等艰苦斗争。</h1> <h1>  △因战斗惨烈,伤亡巨大,战场抢救任务更是空前繁重。</h1> <h1>  △这是医护人员正紧急抢救一名危重伤员,父亲现场抓拍后不久,这名战士就因头颅重伤而牺牲了。</h1> <h1>  △母亲时任65军195师医院三所护士班长,这是她和战友们整装待发,到前线执行反细菌战救护任务。父亲为她们送行并拍下这张珍贵照片。(左二为母亲)</h1> <h1>  △父亲也多次亲往细菌弹袭击现场指挥洗消灭菌。</h1><h1> 一次,父亲乘坐马车赶往前线,突遭敌机轰炸扫射。马夫当场牺牲,父亲受了轻伤。</h1> <h1>  △都说,抗美援朝战争“胜也在后勤,败也在后勤“,可见后勤工作之重要!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后勤岗位上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克服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h1> <h1>  △这是在防空洞里成功召开“志愿军全军第三届卫生工作会议”后的全体合影。</h1> <h1>  △父亲在此次会议上荣获了朝鲜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国旗勋章。</h1> <h1>  △父亲在朝鲜期间,尽管非常繁忙,但也没有冷落他心爱的相机,除了拍摄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工作照片之外,还拍了不少反映部队日常生活和当地风土民情的照片。因为篇幅有限,在此只能少量展示……。<br>  这是在朝鲜召开的全军卫生部长会议,会场就在身后的坑道里,前排中间为苏联派来的高级顾问。</h1> <h1> △这是中美双方在交换伤病俘。</h1> <h1>  △这是接收伤病俘的帐篷营地。</h1> <h1>  △这是开城的朝鲜老乡们组织的“五一节”舞会,慰问志愿军。</h1> <h1>  △朝鲜妇女们表演民族舞。</h1> <h1>  △友邻的朝鲜人民军和驻地政府官员来慰问部队。</h1> <h1>  △母亲最好的战友之一,耿素墨阿姨跟朝鲜的房东学习顶水,父亲抓拍了这张照片。耿阿姨的老伴李旭阁时任65军司令部军训科长,80年代任第二炮兵司令员,1988年授中将军衔。</h1> <h1>  △后方大山中隐蔽的“伤员之家”。</h1> <h1>  △母亲和朝鲜老乡们亲如姐妹……。后边的伤病员们看父亲为她们拍照很是开心。</h1> <h1>  △这是在下棋吗?你一定想象不到,这是65军在朝鲜召开的最后一次后勤工作会议的一个场景,棋子成了布署运输车辆编队的道具。父亲在附近一个小山坡上拍下了这张照片。</h1> <h1>  △1952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65军全体女同志到军部开会,政治部主任陈宜贵同志作报告。会后全体合影留念,母亲在左侧中间位置。</h1> <h1>  △父母在防空洞口外。</h1> <h1>  △父亲运用暗房技术,把自己给母亲拍的两张照片试着拼接在了一起(也就是现在的PS),这在当时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他的战友们觉得不可思议,啧啧称奇。</h1> <h1>  △1952年11月,母亲在阴暗湿冷的防空洞中生下了我们的大姐。因在朝鲜出生而当天又下着大雪,故起名为王朝雪。这段时间,敌机几乎三天两头来轰炸,幼小的姐姐受到了惊吓,只要一听爆炸声就会拉稀。</h1> <h1>  △朝鲜的房东们非常勤劳朴实。自己都有孩子,还经常想方设法帮助母亲照顾初生的女儿,甚至用她们的奶水喂过姐姐。那种友谊真可以称的上是血浓于水啊!</h1> <h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亲虽算“有文化”,但也难免闹出笑话。一次,临近春节,总部通知军里派车去“领取5000只变蛋(松花蛋)”,但是被接电的参谋抄写成“领取5000只扁担”。父亲是当日值班首长,估算需派五辆卡车。结果,往返百多公里,只装回不满一卡车的变蛋。事后,父亲为此差错主动向党委作了深刻检查。</h1> <h1>  △还有一次,父亲去部队检查弹药库安全,刚刚上路,敌机就飞临到军部弹药库上空,非常精准地轰炸扫射,弹药库被全部引爆,损失巨大。父亲和在岗的几位后勤领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后查清,是朝鲜奸细给美军飞机发信号,引导的这次轰炸。</h1> <h1>  △朝鲜战争进行到第三年,美国实在无力再战,不得不在板门店坐下来谈判,父亲有机会前往距开城不远的板门店会址,拍摄了这张照片。</h1> <h1>  △1953年7月27日中朝双方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签订了朝鲜停战协议,战争终于结束了!<br>  1953年11月中旬,父母所在部队全部撤回到国内。<br> </h1> <h1><b>  请看下篇:《激情燃烧之和平年代》。</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