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宋铎振(我的父亲)</h3><h3>拍照:宋丽娟</h3><h3> 张莉</h3><h3>图片:王慧花</h3><h3><br></h3><h3>音乐:钢琴曲《遇到你的美》</h3> <h3><br></h3><h3>躺在柔软的床上,我脑子里突然想起老家的土炕来……</h3><div><br></div><div>胶东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土炕。过去不用水泥和砖全是用土盘成,故名曰:“土炕”。它是人们休息、吃饭、睡觉的地方。人一生有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土炕上度过的。青年时晚上睡在炕上做着五光十色憧憬着绚丽的美梦,老年人躺在炕上又回忆起青年时做过的得意或者后悔的事情。</div><div><br></div><div>农村的房子一般都是三间或四间,中间一间是厨房,东西是两铺土炕,当然四间房就有三铺炕。土炕都安排在朝阳的地方,形状是正方形,房间的北边是放大衣橱和箱的地方。</div><div><br></div><div>盘炕之前要先脱400——500个土坯,没有石板的还要再脱16个泥炕板。等干透了就可以盘炕。</div><div><br></div><div>要把炕盘得又好烧四周又热那可是个技术活。先用土坯把炕四边垛好,高度要比锅灶高出一层或两层土坯。“七行锅子八行炕,家家户户都一样。”因为只有这样烟走起来才顺畅。炕中间再垛一道墙像“曰”字,再南北各放四块石板。这是用8块石板盘的炕,如果是用16块泥炕板那就要垛两道墙。按上石板再用草泥把炕抹平,在锅灶里架上木头开始烧炕,一般是上午拆、盘,晚上就可以睡人啦。</div><div><br></div><div>在化肥奇缺的年代里,生产队规定一年要打两次炕,春天打炕用于春作物的肥料,秋天打炕用于种小麦的肥料,这种肥料很长庄稼,生产队再给一铺炕60分的报酬。</div><div><br></div><div>“买卖人怕要账,庄稼人怕打炕。”打炕这个活人人打怵。这活又累又脏,掀开石板,炕洞里满是草灰,拆起来满屋子尘土飞扬,鼻孔里呛满了黑灰尘土,满脸的黑灰和汗水调在一起,扮演李逵或包公就不用化妆了。手掌上的纹路全是黑色,好几天都洗不干净。</div><div><br></div><div>如果石板方方正正还好盘,如果石板多又杂那就麻烦了。传说有一人在家打炕,按石板时,拿A按不上,拿B也按不上,他性子一急,骂了一句跳起腿来扬长而去(有人桑木说愁痴了)。女当家一看忙去把大哥请来,大哥一看数了数石板有20块,它们大小不一,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说了一句,就是鲁班来也要愁出病来。大哥好不容易才把炕盘好。</div><div><br></div><div>我会盘炕是跟爷爷学会的,三、四年的言传身教,哪里该高哪里该低,哪里不能挡住烟道,我都一一记在心上。我还用粉笔在石板上标上顺序号,往上按石板时就不用愁出神经病来。</div><div><br></div><div>有一年初中二年级进行统考,县教研室出的作文题就是《土炕》,担心学生不会写这篇说明文,就写了60多字的提示。结果把从没盘过炕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愁得双眉紧锁,只好把提示的60多字抄上交卷,这个题目不用说学生,就是鲁迅和郭沫若来也只有望题兴叹的份。批卷时语文老师把出题这个老师骂了一个狗血喷头。</div><div><br></div><div>“南方的床,北方的炕。”晚上做好了饭,炕也烧得暖暖的。男人们干一天活累得筋骨酸软,光着身子经热炕一烘,身上的血液就欢快地循环起来,又解乏又舒服。如果患上感冒,躺在热炕上,再盖上一床被子发一场透汗,第二天准好。</div><div><br></div><div>我的三个孩子都是在西炕上顺利来到人间。稍大一些,三个孩子在炕上蹦呀跳呀笑啊闹啊,有时也躲在大人身后捉迷藏笑声不断。这就是所谓的儿女绕膝、天伦之乐吧。再稍大一些等他们都上了学,晚饭后三个孩子围在炕上的饭桌上写作业,有时也共同讨论或请教问题,体现出读书人家的学习情致。</div><div><br></div><div>那时,农村还没拉上电,没有电就没有电视看。睡觉前,我就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或者讲张司令那种了一辈子地从没出过远门的年迈的父亲,误把牙膏和肥皂当点心吃的笑话,孩子们那幸福的笑声立刻充满了整个屋子。</div><div><br></div><div>2007年,儿子和女儿回家探亲。晚上两个孩子坚持要和我俩在一铺炕上睡找一找童年的感觉。女儿讲一讲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儿子就讲一讲工作中的事情。我和妻子其乐融融,幸福的脸上充满了笑容。</div><div><br></div><div>“炕上没有席,如人脸上没有皮”。六十年代,炕上铺的席是芦苇或者高粱秸编的,那席粗糙丑陋,到了七十年代那图案新颖,花样鲜亮的地板革就走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每天早晨,家庭妇女用抹布一擦,地板革又焕然一新显得又干净又美观。</div><div><br></div><div>现在种地都用化肥,所以就免去了用土炕做肥料的这项功能。聪明的人们就用水泥做一个整体的水泥板当炕石板,下面留一个洞,每年用勺子掏掏灰就行。永远都不用遭打炕那个罪。</div><div><br></div><div>家乡的炕是一铺温暖的炕,是幸福的炕,是恩爱团结的炕,也是体现和谐亲情的炕。歌曲“我想有个家,一个不大的地方”实际说起来这个家必须有一铺炕(或者床)。因为只有有了炕,才会有一个休息睡觉的地方,才是一个幸福的家。</div><div><br></div><div><br></div><div>2</div> <h3>在这暖气停放,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早春,想念家乡的火炕,想念火炕温暖家的感觉,父亲的《土炕》,把我们带回遥远的孩童时代,就如同围坐在亲人身旁,听着远古的故事,不再寒冷不再孤独。</h3><h3><br></h3><h3>家乡的房舍,家乡的火炕,以及飘出来的炊烟,都逐渐远离我们,只有在记忆深处寻找……</h3><h3><br></h3><h3>火炕,是一个记忆,是记忆深处永不磨灭的温情,更是大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藏!</h3><h3><br></h3><h3><br></h3> <h3>感谢:</h3><h3>当听说我要土炕的图片时,在龙口工作的我的发小王慧花,在她的摄影群里寻得第一张图片;乳山夏村的发小宋丽娟,亲自拍摄自家火炕无数张,让我挑选;未曾谋面的张莉女士,也热情的发来刚从乳山崖子拍来的图片。</h3><h3><br></h3><h3>如同大家围坐在炕头上,分享其中的快乐!我把这种精神誉为:火炕精神!</h3> <h3>感谢朋友们欣赏、转发、收藏、点赞和评论!对《土炕》,我们怀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深厚感情,你我心里沉淀的是久违的深入骨髓的怀念,怀念那个岁月以及岁月里互相碰撞的人和事!</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