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九龙岗下一座城——卧牛城。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h3> <h3>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末年, 称九原城, 后称秀容城, 隋开皇十八年称忻州城,按州城的规格而建, 要比平遥县城规模大的多。</h3><h3> 听父辈说,在他们小时候,忻州城内泰山庙、财神庙、关帝庙、城隍庙、火神庙、书院等古代城市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尤以文庙规模最为雄伟壮观。古城四座城门各守一方,东门城楼、西门城楼毁于解放前,南门城楼毁于七十年代,只有北城门楼保存完好。下面这张照片就是西城门遗址,保留了瓮城样貌。忻州古城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在忻州,西城俗称西门坡。(依稀记得,光明西街是在填了北城外护城河基础上修建的)</h3> <h3>父亲说,他记得小时候城墙上基石、城砖都比较完整,由于当时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淡薄,建筑材料又稀缺,谁家需要石材了就去找一块,谁家需要大砖了就搬一块,谁家要盖房子了,就城墙底下挖土去……</h3> <h3>西门附近失去外衣的城墙,成了目前忻州古城比较长的一段古城墙,绵延在这里</h3> <h3>小时候,附近居民都管这个砖结构的东西叫“水塔”,我也不知道由来,反正学龄前就跟着大哥哥大姐姐来这里玩耍,觉得又神秘又惊险刺激;后来这里成了和同龄玩伴疯玩的乐园;再后来,每年回到忻州,总要带着孩子来看看,找找童年野趣。</h3> <h3>外人看来,也没有什么可观性,但是,我就是想游走于旧街小巷,看着某个没有改造翻修过的门楼或者土墙,突然找到了旧时的感觉,然后向天:我真的只想穿越三十年!</h3> <h3>(特别标注)下图是我家斜对面院子,里面住着一睁眼就找着玩儿、一直玩儿到晚上该回家睡觉了的小伙伴,我父母和祖辈老人们叫这个院“仪门院”。小伙伴的爷爷奶奶干净利索、和蔼可亲,至今音容笑貌记忆犹新。</h3> <h3>仿佛,古城的一草一木、一窗一格、一砖一瓦,都能带你回到旧时光</h3> <h3>从打磨巷往西走,走到卢家巷口,有一棵大槐树,树身大概需三人合抱,附近的人都叫这院“大槐树院”。现在,那座古典大槐树院早就翻新重盖。但是还好,大槐树保留下来了,这大概跟当地居民一直以来认为槐树通灵性有关吧。</h3> <h3>再往西行,顺着青砖坡路上行,就来到一座大院,这是一座很大的院,大到当年可以作为地区行政公署办公所在地。</h3> <h3>大院整体以清末民初砖结构建筑为主。这个大院在我疯玩儿的童年时代,正是忻州地区商业学校校区。院中弯弯回回,高低错落,古树参天,真是藏猫猫、探险的好去处。因为大门地势突兀的高起,附近居民叫这里是“疙蛋上”。小伙伴一说要去“疙蛋上”,那可是玩儿一下午也不够的。男孩子最喜欢滑土坡,女孩子钟情采野花(当然,我也比较喜欢滑土坡,嘻嘻)。因为地势高挑,当看到坡下炊烟袅袅时,也就该回家吃饭了。</h3> <h3>老树昏鸦</h3> <h3>出于安全考虑,妈妈往往不允许我上“疙蛋上”玩耍,但是也知道那里对于小孩子诱惑太大,根本管不住。所以妈妈每每下班回来,看我不在,等我回到家,就虎着脸诓我:我可是站在院里看见你在“疙蛋上”耍了哈!我赶紧把一把野花从身后丢掉,去洗手吃饭。下次再上“疙蛋上”时,先从坡上往下望望我家院子,看看能不能看到我妈,那会儿奇怪我妈那么远,咋就能看见我呢。</h3> <h3>从“疙蛋上”向南望去,可以看到秀容书院的六角亭。</h3> <h3>从关帝庙巷走,向西走到文昌寺巷,就来到秀容书院</h3> <h3>进入大门,拾级而上</h3> <h3>这里从最初的秀容书院,到新兴学堂,再到忻州市三中,忻州市第一职业高中等。一排排古建校舍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忻州学子。</h3> <h3>余晖下的古牌坊</h3> <h3>书院的中心建筑</h3> <h3>古柏参天</h3> <h3>古戏台</h3> <h3>古戏台石刻装饰纹样,古朴厚重</h3> <h3>古文昌寺</h3> <h3>我觉得秀容之雄壮,当属北城门楼,而秀容之秀美,非六角亭莫属。</h3> <h3>芳草萋萋</h3> <h3>六角亭八角亭遥遥相望</h3> <h3>忻州儿女,更在心里守望着秀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