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回忆(三)东华门幼儿园的美好回忆 2017-02-15 松山屋 阅读 162

松山屋(章程)

<h1>东华门幼儿园的美好回忆<br>2017-02-15 松山屋 阅读 162 高山流水<br><br>这就是有名的北河沿大街,从北河沿大街往南经过南河沿大街就是中国第一街东西长安街。东华门幼儿园就坐落在北河沿大街马路西边。<br>1953年9月1日我有幸进入了东华门幼儿园学习,上了整整一年的幼儿园。<br>1953年的北河沿大街还是一条臭水沟。直到1955年以后才填平变成柏油路。<br><br>北河沿大街</h1> <h1>北河沿大街现在每天是车水马龙。变化最大的是马路东边到东黄城根被修成皇城根遗址公园往北一直到沙滩。从智德东巷往南变化也比较大。<br><br>北河沿大街</h1> <h1>1953年9月1日,我进入了东华门幼儿园学习。那时候东华门幼儿园还不是很大。只有四个班吧。整日大班,半日大甲班,半日大乙班和小班。<br>我是在半日大乙班,班主任是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一一张老师。个子不高,留着短发,白白净净的脸上有几个雀子。她上身穿的是女式列宁服。而半日大甲班的班主任是王老师,她穿的是普通女士制服。整日大班的班主任是王老师,她戴着一幅没有边框的眼睛,门牙有些外漏,圆圆的脸上微微现出酒窝。傅老师,戴着一幅没有边框的眼镜。上身穿的是中式大襟服,在布钮扣子上紮着一条手绢。对幼儿园的景园长我不太熟悉,她也戴一付眼镜。入园时我是在半日大乙班,后来该班改成了整日大乙班,中午还要在幼儿园吃一顿饭。<br>那时的东华门幼儿园和东华门小学走一个大门。大门左边是东华门小学,右边是东华门幼儿园。<br>东华门幼儿园有两个院子,大院子。北房中间是大教室,里面有一架风琴。大教室地基比较高,两侧的厢房略矮一点。半日大甲班在大教室的东面,半日大乙班在大教室的西面。大教室内东西两侧都有一个小门可以直接通到这两个班的教室。大教室前脸是个不大的封闭的廊子,正面无门,从左右两侧进入后,穿过廊子<br>进入大教室。<br>小院子里有一个滑梯。北屋是办公室。但是办公室的房子就不用上台阶了。东厢房是仓库和厨房。<br>小朋友的厕所在幼儿园的东北角。是一间长筒式的房子。厕所里没有现代厕所这些设备。水泥地。进门右侧是一通到底的不高台阶。上面排一溜陶磁罐。一进门是有两三个稍大的褐色陶磁罐的是男生用的。绿色的陶磁罐多一些,略微小一点,是女生用的。 在厕所大门口还有一个老太太在冬天的时候管帮助女生紮上裤子。因为那时大都是揹带裤。小班的同学又小。<br>在小院有一个小犄角旯旮,还有一间狗窝,里。面养了一只雪白的大獅子狗,狗脑袋上还系有红头绳。景园长和傅老师她们都是单身,所以她们养了这只大白狗。后来听同学说这只大白狗被送到了动物园。景园长和傅老师还利用休息日去动物园看望它。<br>整日大乙班的教室不大。小课桌就是一个小方桌也没有抽屉,围成一圈,周围排着一排小椅子。每个小方桌旁边只能坐两个小朋友。教室内都不能跑动。教室内也没有什么太多布置。好像是在墙上有一排挂衣服的钩子。那时候冬天同学们冬天都穿一种叫皮猴的,带有帽子<br>的棉大衣,进教室就挂在衣钩上。<br>我刚进幼儿园时被安排坐在一个叫金英的女同学旁边。金英个子细高,脸上永远是一种平静的表情。她的妈妈是27中的语文老师。刚入园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全仰仗金英同学的帮助,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br>没过两天,早晨上学时旁边金英的坐位上坐着一个不认识的女生。这个女生胖胖的梳着两条粗粗的长辫子。后来知道她叫单瑩。我告诉她这有人坐。她回答说我过去一直坐在这。那天金英来的稍微晚一点,她们俩都说这座位是自己的。张老师过来调解。就问我谁坐在我旁边。我指着金英说是她。金英和单瑩各自向老师辩解说自己的理由。真不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出判断的。居然我的证明无效,让单瑩坐在我旁边,让金英另外换了个位置。其实我还是希望金英坐在我旁边,毕竟认识几天了。但是后来单瑩却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单瑩从来不笑。而金英因为生日小,又多上了一年幼儿园。<br>后来我才知道金英的爷爷是旧东北军的一个高级军官。他后来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由于他的揭发使我认识的一位林老先生和何老先生都成了右派。他们仨个人都是东北军的老人。<br>当时和我在同一班的,后来在小学又同一班的同学有李世晖,齐爱玲,于小敏,宋申叔,袁文智,单瑩。<br>半日大班的教室在大教室的东北角。那个班后来在小学跟我同班的有孙丕评,姜秉钧,周红。<br>整日大甲班和我成为小学同学有焦凱美,钱祖同,陈玉全,吳小蓓,王才。<br>还有彭代美,张世哲,孙海红,白洪,邰立萍,李广英,沈令平,苏海琦,汪哲,孟谦,徐亮,兰俊芳等人。<br>上小学的同班同学55人,其中大约50个人是从东华门幼儿园升上来的。小学六年期间转走一些同学,到毕业时,我们班大概还有一半人是东华门幼儿园的。由于长时间的同学关系,使我们至今还是在一个群里的好朋友。我们的群主就是东华门幼儿园整曰大甲班的钱祖同。<br>这张照片儿是1954年春遊时,去北京动物园照的。这是一张比较全的照片,其中所有教职员工和能去的同学都在这上面了。这里还有后来在东华门小学比我低一年级的同学。<br><br>今日之东华门幼儿园大门</h1> <h1>东安门大街除了中国儿童剧院之外,完全变了样。<br><br></h1><h1>东安门大衔</h1> <h1>在南河沿北口翠明庄的外墙上雕刻的"东华门″标誌。</h1> <h1>这是北河沿大街南口拐角处的一个小庙。传说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灵柩也在这里停放过。只是那个小庙门还是那么大。<br><br>小庙的庙门。</h1> <h1>这是智德前巷,向墙上还嵌有一个牌匾介绍智德前巷,智德东,西巷。前巷的尽头就是27中。原来的孔德学校。从27中大宁进去就可以直接到东华门幼儿园。</h1> <h1>这是现在的27中学,原来的孔德学校。我1953年9月1日上东华幼儿园的时候就是从这个大门进去。经过东华门小学的操场。再去东华门幼儿园。1953年的九月初。在东华门小学操场和27中校园结合处,立起了一道木质的栏杆不能通行了。后来用砖砌成了一堵墙,把27中和门东华门小学分开了。再去东华门幼儿园就得从27中东面的小巷一一智德东巷绕过去了。<br></h1> <h1>这就是智德东巷东口。紧挨着东华门小学。我每天上东华门幼儿园时都经过这条窄窄的巷子。<br>我记得我和白洪,金英,孟谦,彭代美几个小朋友每天都要走这个小胡同回家。因为金英和孟谦的妈妈都是27中的语文老师。总碰几个小孩儿挡住,我们不让通过。有时还得打俩下跑过去。</h1> <h1>这里原来是东华门小学校所在地。后来变成东城区教育局的一个单位。现在变成了"三十四号供应处″。我估计是从长发得旁边的特殊供应处迁过来的。那是高干的特别供应处。粮食紧张时,新鲜的蔬菜,肉类和各种高档的食品。都来自这个供应处。</h1> <h1>这是没有被拆迁的地方之一。由私搭乱建,胡同很窄了。我的一个幼儿园,小学同学邰立萍的姥姥就住在这个院子里。</h1> <h1>这是从东华门幼儿园往北,路边的还没拆掉的大杂院。我小学同学李宝林就住在一进门右首第一家。</h1> <h1>这张照片是1954年春天在北京动物园四烈士纪念碑前的合影。文革后,我很少去动物园。2015年9月我和幼儿园,小学的同学一起去西直门聚会。饭后我和我们的群主钱祖同一起遊览了动物园。这时我才知道。烈士纪念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已经被红卫兵小将破四旧给推倒了。现在只剩下几块石头,有个牌子说明这是当年烈士纪念碑的遗址了。<br>再回忆一点东华门幼儿园的事。<br>我讲一下整日大乙班上音乐课的事。我们班上音乐课的时候,同学们都 在小教室里头自觉排好队。双手将小椅子拿起来。小椅子靠把冲外,然后张老师在大教室用钢琴弹起曲子,由一个同学带领着大家依次排队进入大教室,坐成一个半圆形。不知道什么时候张老师让我做为排头兵,有我带着同学们进入大教室。<br>我对音乐课上唱的歌曲,印象不是很深。只记得有一首"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因为有一次开家长会,请一个小朋友在会上表演节目。就有这首,"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独唱。我记得当时是我们班一个女生于小芬唱的。整日大甲班的焦凱美和另一个小朋友李小毛表演儿童舞蹈。<br>张老师边弹边唱的"小白船″也是深受小朋友欢迎的歌。<br>整日班的小朋友中午吃完午饭后,还有一个午休的时间。午休时由于我们班教室小,没有几个儿童床。都到大教室的地板上铺上席子。再将自己的被褥铺在上面。我们班几个个子比较矮的同学睡在教室内的儿童床上。在只有三四天毕业的时候,有几个小朋友中午不好好睡觉。其中就有我们班的李世晖。老师就让他和我对调。把他调到大教室睡地铺。把我调进小教室睡儿童床。<br>学校吃中午饭,我们班是在小教室吃。洗过手后安安静静地坐在小课桌前。每个小朋友上学都穿着围咀。每个人的围咀上方用别针别着一块手绢,那时没有校服。<br>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人一小搪瓷碗饭,和一个盛有两样菜的小白瓷盘。里头放着两样菜。我最喜欢吃的是红烧肉,那一天另一半一定是鸡蛋炒木耳。头一次吃红烧肉没有经验。先把瘦的全吃了,把肥的全剩下了。后来实在吃不下了。每次吃饭时,总有一个别的班的老师帮着盛饭。正好那天碰上的是小班马老师值班。乐l举手说老师实在吃不了了。马老师说这怎么办?只能拿去喂鸡啦。以后吃饭,吃红烧肉时先把肥的和瘦的搭配吃,最后剩两三块瘦的,很愜意的慢慢吃。东华门幼儿园的红烧肉做的通红通红的,很好看。做饭的是两个四五十岁左右的妇女,一高一矮。在照片上能看到她们。好像全幼儿园只有这么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工友。<br>我在我们班和徐光两个人最好。家住的也近。所以能玩在一起。当然也一起淘气。一犯错误,老师抓到一个,不用问另一个沒跑。所以同班同学里,我对他的印象最深。从东华门幼儿园毕业后,他因为生日小,又上了一年幼儿园后,也上了东华门小学。<br>东华门幼儿园有一次买了一架幻灯机。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看幻灯片。但是也就看过两三次,就从幼儿园毕业了。<br>幼儿园有时也上图画课,我记着那时候我学会画小孩跳绳。画上一个小房子,画点花草,再画一个小孩跳绳。当然不会忘记在纸的上方画上一个红太阳。<br>一年的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使我们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启蒙。无忧无虑的生活,一群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又加上入同一所小学一一东华门小学。使我们的友谊延续至今。在有网络的年代,我们群的名字叫"东华门六一儿童"。多么有创意又名副其实的名字呀。<br>东华门幼儿园最有资历的教师是景园长,傅老师和马老师。从东华门幼儿园有毕业后。见得最多了是马老师。她是大书法家沈尹默的儿媳妇。当年创办了孔德学校。<br>有一次在医院看牙时碰到了傅老师。那时她已经退休了。我连忙上前去帮她挂号交费,全程陪她看完病。虽然她没有教过我。但她教过我妹妹,所以她也认识我这个当年的小淘气。<br>我的不少同学的子女后来也进入了东华门幼儿园学习。<br>东华门幼儿园真是让人难忘的地方。</h1><div><br></div> <h1>动物园四烈士碑遗址,文革时破四旧被砸毁了。</h1> <h1>动物园四烈士碑遗址,文革时破四旧被砸毁了。</h1> <h1>东华门大街</h1> <h1>明皇城东安门遗址</h1> <h1>对面就是东华门幼儿园</h1> <h3><br></h3><h1>54届整日大甲班的杰出代表。六一儿童群的群主。</h1> <h1>钱祖同珍藏的巜北京私立孔德幼兒园1951年度第一学期成绩报告书》。</h1> <h1>钱祖同珍藏的东华门小学一年级(1955年)暑假期间,班主任臧静贞给她的回信。</h1> <h1>吳小蓓珍藏的《东华门幼儿园1953年度第二学期的成绩报告表》</h1><h1><font color="#ed2308">(此时幼儿园已有私立转为公办幼儿园)</font></h1> <h1>东华门幼儿图整日大甲班的优秀代表之一焦凱美同学。</h1> <h1>东华门幼儿图整日大甲班的优秀代表之一焦凱美同学。</h1> <h1>东华门幼儿园54届的同学,时隔几十年后在香港相聚。</h1> <h1>东华门幼儿园54届的同学,时隔几十年后在香港相聚。</h1> <h1>东华门幼儿园54届同学超过60年的友谊</h1> <h3>东华门幼儿园54届同学超过60年的友谊</h3> <h1>东华门幼儿园54届同学超过60年的友谊</h1> <h1>这个幼稚的小朋友当年曾上过东华门幼儿园,54届毕业生李世晖。</h1> <h1>东华门幼儿园54届毕业生沈令平的大作。</h1> <h1>东华门幼儿园54届毕业生沈令平的大作。</h1> <h1>原东华门幼儿园小朋友,54届毕业生孙丕评在东华门幼儿园和东华门小学同学聚会时写的诗。</h1> <h1>诗的作者东华门幼儿园54届毕业生孙丕评参加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光召的追悼会″。</h1> <h1>这六位老人中有四位来自东华门幼儿园54届毕业生。</h1> <h1>这张照片中有10位东华门幼儿园54届毕业生。</h1> <h1>母女俩都是东华门幼儿园的优等生。</h1> <h1>唐代著名大诗人王之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不少东华门幼儿园54届毕业生就在这片黄土高原上插队。</h1> <h1>山西悬空寺。</h1> <h1>山西应县木塔。</h1> <h1>山西解州关帝庙。</h1> <h1>山西永济蒲陵渡遗址。</h1> <h1>昔日插队的地方,如今苹果树到处都是苹果园。</h1> <h1>同学们退休后快乐悠闲的生活。虽然不是摄影家。但拍出的照片都显示出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h1>

东华门

幼儿园

教室

同学

金英

小朋友

小学

老师

甲班

北河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