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乡愁篇(三)</h3><h1> 四 月 的 哀 思</h1> <h3> 悠悠岁月,绵绵哀思。又是一年的清明节,一晃我的母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4年了。清明前一天,我们兄妹几个早早驱车回到草峰塬,向长眠在地下的母亲大人焚香烧纸,送上儿女们最真挚最深切的思念和眷恋。我们叩首呼唤,但周围静默无语,没有任何声响。现实告诉我们,母亲是永远地离去了,我们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 </h3> <h3><br></h3><div> 永远忘不掉的是2013年4月2日(阴历二月二十二),当天我的日记这样写道:“阴,气温骤降,手术后第259天,老妈从市二院回来后持续昏迷不醒。弟媳与青青娃从嘉峪关紧急赶回,她们接连大声呼唤也不应答!全家人及新疆姨妈等众多亲人忙碌不停,但还是没能留住她的生命!”</div> <h3> 母亲这辈子受了太多的苦,幼时家境贫寒,六、七岁就跟着外婆步行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固原山区讨饭,备尝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在外婆与外公的6个子女当中,她算是最能吃苦、也最懂事的一个长女。临解放时,她9岁,跟着扫盲班勉强念了两年多时间书,算是粗识文字。但家中人口众多,生活拮据,不可能让她继续上学,于是辍学回家,跟上大人下地种田、操持家务。农闲时,还学做针线活,帮助大人照看小孩。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这类事情从小就挡不住她。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母亲坚毅果敢、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善于协调的性格。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和亲戚邻里的关系相处的都很好。由于父亲长年在外工作,经常顾不上家,所以地里农活、孝敬爷爷、教育孩子、劈材挑水等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母亲一个人羸弱的肩上。但我从没有见她喊过苦、叫过累。</h3> <h3><br></h3><div> 农业社时,她坚持出满勤、挣工分,与男人们干着同样的体力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坚持裁剪衣服,做着缝纫活计,尽力周济邻里和求助于她的人。要知道,那个时候,农村会使用缝纫机的女性实在少的可怜,母亲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她一向受人尊敬和爱戴。印象最深的是,母亲晚上一边脚踏缝纫机,一边还要把不好好睡觉的我抱到腿上呵护着。我们兄妹三人,从小就没有买过什么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纫的或用大人衣服改制的。由此,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夸奖她心灵手巧,是个有本事的女人!</div> <h3> 母亲深明大义,待人和善,教育孩子严而有方。记得有一年,粮食欠收,家里几乎没有白面,全部是玉米面、包谷面做下的干馍块或窝窝头,感觉又硬又黑又无味,真是太难吃了,我和小朋友玩耍时把一个咬了一、两口的窝窝头顺手扔到树丛里。母亲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让我重新捡回来继续吃完,并声称如果今后再这样,就不给我饭吃了。那时候我还不到5岁,邻居看了于心不忍,让母亲别这样过于计较。可母亲说,从小把孩子管不严、管不好,长大后会惯一身的坏毛病。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浪费过一粒粮食。虽然如此,在待人接物上,母亲从不吝啬。家里来了亲戚,她总要把最好吃的奉上。她的理解,过日子要节俭,待客要丰盛。特别是每遇家人外出,她总要包点饺子,以示牵挂和盼归的殷切心情。现在,出门饺子进门长面,已成为我们这个家庭固有的习惯。她的孙女青青和娜娜都说,奶奶做的面食和她的为人一样,绵长又劲道!</h3> <h3> 除了节俭,母亲非常注重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和家庭氛围的营造。她每天出门下地前,总要交待一番,让我精心看护好弟弟妹妹,并向我布置一些简单的活计,比如要把院子打扫干净,要把屋子收拾整洁,还要备好厨房用的炭火之类。如果任务完成的好,母亲就随时予以表扬。如今我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仍然保持着节俭和整洁的习惯。这都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和赋予我辈可贵的品质,它使我们终生受益,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h3> <h3> 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很有眼光,能知晓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更知道文化对一个家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只要孩子们愿意上学,哪怕是借钱,她和父亲也要竭尽全力供其上学。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母亲就鼓励我,让经常给外地工作的爸爸写信,随时报告平安,写完后还要念给她听,指出存在的问题。凭借父母亲的努力,我们兄妹几个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并在村里小有名气。远在敦煌的小弟经常感慨地说,幸亏小时候妈妈对我们抓的紧,否则不可能有今天。</h3> <h3> 感觉一生最难忘的有三件事:一是告别土窑洞搬迁新瓦房。改革开放前,全家五口人,一直居住在庙胡同仅有的两孔破窑洞内,生活多有不便。母亲就给父亲建议,向村上申请,争取宅基地,想方设法改变居住条件。经过母亲和父亲日以继夜,全力打拼,终于在八十年代初,搬进了一处五间砖木结构的新房子。这在村上算是比较先进的住所,真正与时代同步,实现了质的飞跃。二是全力支持我进城上高中。这应该是母亲一生中作出的最富有远见的决策,它彻底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当时,农村还不怎么重视教育,但在母亲看来,如果一个孩子有求学上进的希望,何不给他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呢?于是,她在未征得父亲完全同意的情况下,就坚决支持我试考平凉二中,结果一切如愿。这样一来,我高中毕业,顺利考取了兰州某中专学校。两个弟妹也受其影响,都矢志学业,最终跨越农门,实现了人生梦想。三是在婚姻大事上完全尊重孩子们的意愿。按说,在当时的农村,像我们这个家庭算是很不错的。我是老大,毕业后完全可以考虑在农村找一个媳妇,一方面孝敬二老,一方面也可以守住农村这片乐土。但母亲没有这样想,她老人家有一个开明的想法是,孩子的事要由孩子自己来作主,大人只管教育引导,特别是婚姻等一辈子的大事,要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尽量不要干涉。由于有如此宽松的环境,我们兄妹三人的婚姻都很成功,最终找到了自己理想的那一半。这应该说是莫大的幸事!</h3> <h3><br></h3><div>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一天比一天苍老,白发也爬满了两鬓。因为长期的操劳,更因为一次难忘的事故,母亲落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成为我心底最深的隐痛。记得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为了找寻在暴雨中淋湿的我,她的腿部长时间在雨中浸泡,造成局部筋脉曲张,严重的时候还有痉挛现象,一直到她卧床也没有看好过。这件事让我抱憾终生。</div> <h3><br></h3><div> 从2010年起,母亲的身体就每况愈下。尽管如此,她还乐此不疲,戴上老花镜,给亲手抓养的三个孙子做绣花鞋垫及枕头什么的。每当这个时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与快乐。给我的儿子、也即她的大孙子博博的鞋垫绣的最用功,因为她要亲眼看着她的孙子穿上它步入结婚礼堂。可惜最终没有等到。而这些珍贵遗产,一直到去年整理她的遗物时,才由老爸郑重交给我们。</div> <h3> 2012年春末夏初,母亲自感胃部严重不适、疼痛难忍,才让我把她送到医院检查治疗。可这一去,就彻底躺倒再也没有起来。在省人民医院做完结肠肿瘤手术后,她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了多半年。这个时候,母亲其实已慢慢知道了她的病情,便在病榻上把身后的一些事作了简单交待。我多想替母亲分担这一切痛苦,可是现实让我很无奈。我只能守候在旁,随时安慰着可怜的母亲,眼睁睁看着她忍受严重药物反应的折磨。癌细胞扩散后期,母亲经常口服吗啡缓解,但剧烈的疼痛常常使她蜷缩成一团,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滚落下来,打湿枕巾。尽管如此,母亲始终咬紧牙关,从没大声呼叫和呻吟,其状着实悲催,不忍直视!</h3> <h3> 母亲去世后,家里有一副挽联这样写道:一世诚朴厚道亲邻和睦成典范,终生勤俭持家训儿育女留美名。这也正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母亲是一位平凡的人,但是她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儿女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儿女们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h3> <h3> 依然健在的父亲对我说:一个家庭的和谐兴旺与否,往往与家庭主妇的处事为人有着很大的关系。我的母亲头脑清楚,为人善良,勤劳质朴,一向看重亲情,也十分重视友情,充分理解他人的难处,并能换位思考,因此把婆媳关系、亲戚关系、邻里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使我们这个家庭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之家。母亲的过早离世,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父亲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儿女们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更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母亲在,家乡是我的老家;母亲不在了,家乡就只能叫做故乡了。</h3> <h3> 母亲,儿女们跪在你的坟前想起这些,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也打湿了与日俱增、持久思念的心田。热泪滚滚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你那慈祥的笑脸,又好象看见你在向我们招手致意!其实,我们都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快乐,正如和先前一样,总是笑着面对这个无限眷恋的人生!</h3><h3><br></h3><div> 安息吧,永远的母亲! </div><div> </div> <h3><br></h3><div> 天岩草于2017年4月6日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