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凝碧三年级读书分享

淡颜

<h3> 精神生活是人类共同的嗜好,人类的核心正源于此,而儿童尤为敏感。只是成人并没有预备这样的精神环境。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这阻断了儿童的精神生活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呼应。</h3> <h3> 这一张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在书中我们慢慢领略了儿童的精神之道。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天生都对事物背后的本质有着本能的兴趣和好奇,继而才能把握内在的法则!我非常佩服书中和大家分享的几条六年级孩子的思想。比如:</h3><h3> 王北辰:生命是由时间创造的。</h3><h3> 郭开元:尊重是不把别人看的比自己高。</h3><h3> 张思瑶:嘲笑是拿自己的优点去衡量他人的缺点。信念是无论胜败,坚持就行。</h3><h3> 杨元:时间就像人类的事物。当食物吃完了,生命就结束了!</h3><h3> (李曼)</h3> <h3> 让儿童做自己认知的主人。从感觉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从感觉开始, 经过心理, 到建立概念,到概念的应用, 这就是儿童的认知途径。</h3><h3>让儿童做自己精神的主人。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儿童经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对话、一个心态、色彩、空间的感觉都是精神的来源。经典图书、经典音乐、经典绘画、经典动画片, 这些精神产品都是直接注入孩子生命中的东西, 最后会变成孩子的品质。孩子把这些经典吃进去, 就转化成了自己的精神架构。 ~~孙娜娜<br /></h3> <h3> 孩子可能本来就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有着本能的嗅觉,如同植物和动物的本性。所以我们聊天的意识和语言在什么层面、在什么精神层级就显得格外重要。这里面这个孩子依依,竟然听《梁祝》听哭了。让我想起孩子有这样的情况,讲书时看见书中的某一页的场景就会突然伤心大哭起来,而且会在我的怀里哭好久。――吕碧贞</h3> <h3> 读完这一章我发现,人是精神的产物,人会对精神有天然的向往和嗅觉。而儿童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却被长久的忽略着。我们把很多粗制滥造的画挂在墙上,听很多吵闹的音乐,用很多平庸和暴力的动画片替代的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不是因为儿童没有选择能力,而是因为儿童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内容,给他们提供更好,更有精神内涵的生活。 </h3><h3> 刘玉慧</h3> <h3> 人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刘芳</h3> <h3> 勃纳德·利维古德说:"精神总是要求实现生命的目的,他总是指向终结。在心灵中,这个目的作为一种召唤被体验到,做为一个生活计划被酝酿,或作为一种生活之路被期待。"儿童从哪里获得精神生活呢,这个来源只能是动画片,音乐,绘画和书籍。那里表达的,是精神;那里对话的,是精神。所以你就明白了,儿童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会如此的投入和如此有愉悦感,为什么爱名画,为什么爱那些著名的音乐。</h3><h3> ——王静利</h3> <h3>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感觉。不同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气质也是不同的,例如:"书香门第""民主家庭"等等。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了解到,儿童会在环境中把环境"吃"进去,一面空白的墙和贴上一幅画的墙,可能就会有不同;贴上一幅什么样的画,又有所不同;贴在什么样的位置,墙面和画的空间比例是否和谐,又有所不同。这时候物质就在讲述着精神的故事,精神就包含在了审美中。——白寓</h3> <h3> 精神的获得是透过人创造的精神产品,那是因为音乐、绘画、文学、哲学、诗歌……是纯粹的精神,我们可以过纯粹的精神生活。但是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房屋、衣着、环境(除了纯粹的自然环境外),如同窗帘的颜色、墙面的颜色、门框的颜色、家具的颜色……几乎都变成了一种意识。而这种意识或高或低,只是以不同的层面存在着。儿童无法选择地存在于这种意识的环抱中,尽可能地选择、吸取对自己的内在精神有帮助的一面。所以,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周燕莉</h3> <h3> 今天看到这段话:带着孩子随着音乐在屋子里旋转,用书中的话和孩子在偶然的时候进行有趣的对话,和孩子坐在那里一起听音乐,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喝着最喜欢的饮料,两眼对视,深入地看着对方,这都是精神生活。<br /> 你过了吗?从现在开始吧。 &nbsp;<br /> 马静路</h3> <h3> 在"爱和自由"的教育中,教育的基点是关心孩子的生命成长,关心孩子内心的所有,当然也包括关心孩子的精神。那么如何把孩子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固定下来呢?这就需要学校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其中之一就是小学的规则:每个月,每个孩子都将获得一个奖项。由全体老师认同,奖项的内容都是孩子生命中具体发生的表现真善美的事情。不选拔,不评选,每个孩子都有。</h3><h3> ――庞彦辉</h3> <h3> 如果生命的创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正常的流动,儿童自己内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动到了精神。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创造的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周期。有些孩子在认知还未成长起来时,精神的需求就开始了。孩子要求读童话,因为童话里充满着事物背后的秘密,这些秘密就是精神的内涵。 </h3><h3> 张苏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