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归梦水云间,
猿鹤重寻已厚颜。
惭愧君恩犹窃禄,
官衔新带武夷山 。
1131年,刘子翚(hui)借病辞官归武夷山,在一曲冲佑观任提举后,写了上面的诗句。
刘子翚(公元1101—1147年),字彦冲,自号病翁,南宋道学家,文学家。他居住在武夷山五夫里屏山下,被称为屏山先生。是大宋抗金名将刘韐(ge)的幼子。 刘韐(公元1067—1127年)字仲偃,1122年任军事参议时负责招募“敢死战士”,当时不肯再在相州服弓手职役的岳飞,就是最先应募为“敢死战士”。岳飞从军后得到刘韐的赏识,起初委任他当小队长,后因战功被提升为统管13个小队的两个副队长之一,最后成为一代名将而彪炳史册。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刘韐出使金营,宋都汴京陷落,他被扣留当人质,金人想用官爵金钱收买他,他大叫:“忠臣不事二君,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后上吊自缢,舍身取义忠烈壮举震惊朝野,高宗下诏追赠他为资政殿大学士,尊谥为“忠显”。 刘子翚从22岁起,跟随父兄抗金,担任幕府录事,京城失陷,父亲殉节,他怀着国恨家仇,写下了《汴京纪事》二十首,愤慨时事,控诉金兵,豪健悲壮的诗歌,流传于朝野。
他含着悲愤与兄长扶父灵柩还乡,安葬于五夫里拱辰山南。庐墓三年后出任福建兴化军(今仙游县)通判,屡有政绩,但因国恨家仇时常萦绕在怀,遂致忧愤成疾,厌倦朝政,思乡心切。终于托病请祠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他热爱武夷山,在《问明仲游武夷日》中,他写有“独行枫叶底,秋兴雁行边”“何时纵仙舸,我亦愿周旋”的诗句,抒发了眷念武夷情思。从此隐居武夷山,终生授徒讲学、钻研佛道,整整17年。刘子翚身居故乡,魂牵国事。他在《横秋阁》中写道:
秋山万尺青, 影落杯酒中。
登临岂不佳 ,寒色见远空。
未忘天下忧, 边尘起西风。
他把这种忧国报国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朱熹自14岁遵父遗嘱随母迁居五夫里,师事武夷三先生,朝夕于屏山先生之侧顿首受教。 刘子翚不负老友朱松之托,诚心教诲朱熹,常携朱熹于水帘洞讲学,并在下梅附近购屋一间,置田200余亩,名为歇马庄,将田租充讲学和朱熹赡养慈母之用。并常向少年朱熹讲述京都军民抗金事迹,并与他望北而拜,缅怀先烈。而那感慨靖康之变,令人击节长叹的诗作《汴京纪事》也深深影响朱熹,使他对国家之命运和黎庶之疾苦耿耿于怀。
他为朱熹取字“元晦”,表名之义:“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朱熹牢记恩师十六字心传,以韬晦为本。 刘子翚还潜心研究佛学、《周易》,出入佛老门,与高僧交好,也深深影响朱熹,让他走上师事道谦禅师,援佛入儒之路。
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刘子翚病重,朱熹持弟子礼日夜侍疾。有一日,他在病榻之旁向恩师请教入道次第,刘子翚忍着病痛,把“不远复”三字符作为生平绝学传授给朱熹。“不远复”即迷途不远,必欲克己复礼之意。 刘子翚死后被追谥文靖,遗著由嗣子刘玶编为《屏山集》20卷,朱熹为之作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集中谈理之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无南宋人语录之习。论事之文,洞悉时势,亦无迂阔之见……诗风格高秀,不袭陈因。”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武夷山邑人在水帘洞建了三贤祠,祀刘子翚、刘甫、朱熹师生三人,在武夷宫建了四贤祠,祀赵抃、胡安国、刘子翚、朱熹。 附刘子翚诗二首:
游武夷山
回薄溪流漾翠岑,东风一舸纵幽寻。
幔亭落日笙箫断,毛竹连云洞府深。
似有碧鸡翔木杪,谁将丹鹤写岩阴。
神仙可学非身外,多少游人浪苦心。 入开善
双童肩竹舆, 兀兀如乘舟。
及兹朝暑微, 远访招提幽。
苍山望中横, 清泉脚底流。
所历已殊胜, 况乃穷林丘。
僧房在在凉, 逢迎足茶瓯。
岸帻幽鸟鸣, 横琴素烟浮。
倦借一榻眠, 吾生复何求。
薰风溪上来, 虚檐散飕飕。
开怀若倾倒, 忽去不可留。
人间苦炎热, 物外常清秋。
或名非所期, 聊寻赤松游。 参考书目:《武夷奇境导游》高洪著
《朱熹在武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