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编辑:秋静</h3><div>文摘:网络</div><div>(內容參考美篇玩转,搜S,网络热门话题,美百度貼吧、新浪博客、維基百科等,圖片來自於網絡)当花开的时候🎬—(←返回主页)https://a.meipian.cn/6vb7ys8有梦如花,🎬https://a.meipian.cn/7i9y7r4有—种滋味叫牵挂🎬https://a.meipian.cn/7qvsdzt</div> <h1>一 种 诗 评 的 典 范</h1><h1> 读余光中 </h1><h1> 井然有序 </h1><h1> 中的诗集序文</h1> <h1>(朱双一)</h1> <h1>摘 要: 余光中为他人诗集所作序文, 并非应酬捧场文字, 而是堪称一种诗评的典范。其特点, 一是诗人评诗, 作者依仗自己的创作经验, 对于诸多诗作从选字用词、节奏韵律到句法、段势、文气等进行细致、精到的剖析, 指出其优缺点; 二是善于将对象放置于文学史的脉络中加以考察, 以深刻阐明其传承、创新、优劣和意义。余光中认为, 散文化即西化。这些序文表明, 反对散文化是余光中近期诗评诗论的主轴。<br>关键词: 余光中; 诗集序文; 诗评; 散文化; 西化</h1> <h1>余光中 井然有序<br>一书中所收作者多年来为人所作之序文, 并非一般应酬应景的文章, 而是悉心品读、认真思索后花费心力所撰写的文学批评文字。其中为 10 位诗人的 10 本诗集所写的序言, 也就是 10 篇掷地铿锵的诗评文章。在笔者看来, 它们也并非一般的诗评, 而是堪称一种诗评的典范。本文主要就此10 篇文章, 略窥余光中诗评的鲜明特征及其</h1><h1>值得吾人借镜之处。余光中在蓝墨水的下游一书的后中写道: 我虽然也写一点评论, 却不是理论家, 也不是当行本色的评论家。我写评论, 主要是由经验归纳, 那经验不仅取自个人的创作, 也取自整部的文学史。我写评论, 在体上有点以文为论。在精神上, 却像是探险的船长在写航海日志, 不是海洋学家在发表究报告。要了解飞的真相, 我宁可去问鸟, 而非问观鸟专家。这段话, 实际上夫子自道式地挑明了余光中诗评的两个特点。</h1> <h1>一是诗人评诗余光中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 而不是以一个学者、理论家的身份来评诗论诗的, 因此没有多少高深莫测、不着边际的理论, 而是从自己写诗的经验和读诗的感觉出发, 来加以品评论说的。其二, 余光中评诗时, 善于将对象放置于文学史的脉络中加以考察, 因为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阐明对象的优点和不足, 以及其价值和意义。诗人评诗的第一个好处, 是处处可见一种对创作得失的真切体会, 这种体会, 是非有亲身的创作经验而无法确知的。这些经验, 往往积十数年乃至数十年而得, 有时不仅属于艺术技巧层面, 更有诗人自己的历史经历渗透内。如对于陈义芝的 川味十足的两辑力作出川前纪 和川行即事, 余光中因为<br></h1> <h1>不过, 这些序文中最为精彩的, 还是余光中依仗自己的创作经验, 对于诸多诗作从选字用词、节奏韵律到句法、段势、文气等艺术技巧层面的细致剖析。这种剖析总是那么精到、准确, 总能抓住某一首诗、某一位诗人创作的特点, 或直接切入要害。余光中往往不仅指出某些诗的妙处所在, 也指出某些诗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而且常常为人改诗, 以为示范。如对于 虹的晚近作品, 余光中指出其句法上的两个现象要特别注意, 一是西化的直硬句法,如 虹 写给母亲中的几行:<br>我贴着<br>冰凉凉的强韧的<br>透明的阻隔啊<br>听到传来<br>不断的海潮的声音<br>余光中指出: 连用五 的, 形容词任其无限串叠, 乃成堆砌。也许可以这样化解:<br>我贴着<br>透明的阻隔啊<br>冰凉凉而强韧<br>听到传来<br>海潮不断的声音</h1> <h1>其二是回行太多, 乃使句法繁琐, 文气不贯。回行本为中国诗法所无, 酌量使用, 原可调节过分畅滑的句法段势, 而收顿挫悬宕、能敛能放之功。但是用得太多, 反有吞吞吐吐嗫嚅不快之弊。例如 又歌东部 的第三段:<br>水要冲走泥沙<br>水汹涌而来<br>我潜入, 潜低, 只要<br>我一触到那柔软温润<br>的泥沙, 我便能把<br>竿插下, 用猎熊<br>的臂力, 追鹿的腿力<br>把二十根竹竿<br>围成一块土地 </h1> <h1>余光中认为, 九行诗里有五处回行, 读起来觉得节奏不顺, 相当拗口。要救这样的段落, 必须重组句法, 减少不必要不见效的回行。当然, 余光中并不一概地反对 回行。<br>像林 分贝 的末段:<br>妈妈在苍茫街头喊着走失的<br>稚儿, 孩子呼叫陷落矿坑的<br>爸爸, 父亲咒骂卷款逃逸的<br>老板, 还有选举暗地进行的<br>交易, 还有飞机在蓝天上的<br>解体, 还有坦克在遥远处的<br>驰骋, 以及征战, 以及掠地<br>这些声音加上我的血流心跳<br>几分贝? 总共, 几分贝?<br>就因它 一口气六个回行, 把关键字眼一律抬到句头上去, 反而造成层出不穷的悬宕和气势, 得到余光中的肯定。他指出: 这些句子如果复原为散文, 其实都平淡无奇, 但是排比在一起, 却因特殊的组织、坚实的阵势而发挥了强劲的力量。<br>余光中在为陈义芝的 新婚别 作序时,深入分析了陈氏写作中的两个较大的缺陷及其原因。其一, 陈义芝作为中文系出身的作家,虽有词藻丰富, 语气简练, 句法浑成等长处,</h1> <h1>但也往往容易落入前人的格局, 安于四平八稳的成语, 而不能创出自己的腔调。有时候 ,笔下太文, 不合诗中人的口吻, 不配诗中特殊的场合, 或是不协上下文白话的节奏, 而演成文白夹杂。如惊见虫蚁攀爬于上攒聚成行,不但语气太像文言, 词组有偶无奇也颇似散文。这样的词性与句法离白话太远而显得隔。它如流水多变亦有其不变, 戚戚焉久久等句也嫌太文了。又如教人忍不住大喊: 为什么不跑, 有何不舍? 则文白不调。陈义芝面临的第二个大问题是散文化。余光中认为, 诗的句法在于奇偶相间, 跳荡生姿, 圆熟溜转, 不粘不滞, 若要把前因后果交代得一五一十, 就落入散文的格局了。如陈义芝川行即事里的两句:<br>故乡的心事因注入了异乡的心情<br>乃像癣疥一样令人痛痒</h1> <h1>前面的因和后面的乃原是散文逻辑的呼应, 到了诗里反成了窒碍, 应该删去,让句子有自由回旋的空间。此外, 在遣词用字上尚可再加锻炼, 例如你眺望江上独明的江船, 两个江字未免重复。又如慢性像想家的病一句里, 像,想 的声音纠缠难念, 不妨用如代替像。再如一千年前的云千年后还停在谷里吗 本是佳句, 可惜千年后 实在多余, 正是散文化的思路。至于午后在和风连连的亭台小武昌在蛇山下棋布着一如从前的童话般的红屋瓦,余光中以为: 前一句并无问题, 其实还相当干净、自然。但若与下句并观, 就会发现问题, 那就是: 如果句法多半如此, 就欠缺变化而稍嫌平直。这种句法只顾往前走, 不知回头, 所以要用不少以的殿后的片语。其实可将它化解、松绑如下:</h1> <h1>午后在亭台小憩, 和风连连武昌在蛇山下棋布着红屋瓦, 一如从前的童话这么一来, 不但的字少了, 而且句法以尾应首, 较有变化, 也就是不粘陈义芝的诗每有创意, 如果语言上再加锤炼精进,力量当能十足发挥。显然因为余光中自己是诗人, 而且有着唐朝诗人李贺等的那种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的炼字功夫, 所以为他人改动诗句, 在笔者看来, 都十分地精彩。唯一略有不同意见的, 是焦桐双人床中的一句: 好为漫漫长夜培养足够勇气, 除了直露之病外, 余光中还认为此句太长而显突兀, 宜将它分为两句。笔者却以为句中有 漫漫长夜等字样,或许是作有意将句子拉长, 以直接传达那种长夜的感觉, 这原是这批年轻诗人喜欢采用的 伎俩, 作者既有其用心, 似乎也无可。</h1> <h1>如余光中自己所说, 这些序言大多应作者约求而写, 然而它们绝非应景、捧场之作, 而是认真读过诗集中的每首诗, 仔细品评思考,然后下笔成文。许多人写序言, 常碍于情面,讲好话的比较多, 余光中则决然抛弃人情世故, 完全从 诗本身的好坏出发, 好的就说好, 不好的就说不好, 并认真地分析好在哪里, 缺陷在何处, 从字、词、句、行、格律等形式因素的经营, 到思想、观念、情感等内容因素的处理, 无不提出中肯的意见。这样对于诗集作者而言, 无疑更有实际的帮助。这样的序文, 实际上超出了一般的序言, 特别是当前流行的应景的序言, 而成为货真价实、高质量的诗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笔者觉得余光中的这些序文, 是值得吾等效法的一种诗评的典范。这里还想指出的是, 余光中之所以能将别人用来捧场的序文写成诗评的典范, 与他对缪斯的钟爱不无关系。在从冰湖到暖海序钟玲的芬芳的海-的结尾中, 余光中化用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的名言, 改为吾</h1> <h1>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