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女孩傅果生

逸芸(可可)

<h3>傅果生的电子信箱 fgsheng403@hotmail.com</h3> <h3>她叫傅果生。父亲叫傅衍鹏,是扎根边疆的昆明知青。母亲叫木东,是景颇族。</h3><h3>她是1998年德宏州的高考文科状元。</h3><h3>中央民族大学英语本科毕业。</h3><h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毕业。</h3><h3>她本应有稳定的工作、不菲的薪酬,并早该为人妻、为人母。</h3><h3>但她没有这些。</h3><h3>对民族的情感和对故乡的眷恋,使她10年坚持在条件艰苦的德宏等少数民族地区做公益事业。</h3><h3>她患过在国内早已绝迹的疟疾,至今还在服药。</h3><h3>她创建了一个教孩子们画画的艺术工作室,给它命名为松扎。</h3><h3>这是由于她目睹了一个叫松扎的孩子,因为艾滋病并发症离世。孩子的脸因肿瘤的剧痛变了形,但只要给她笔和纸,画起画来,孩子就不再哭闹,暂时忘却了疼痛。</h3><h3>她感受过与法国画家雨仁志同道合、共同教孩子们画画的快乐、也经受了与恋人雨仁生离死别的痛彻心扉的重创。</h3><h3>与她有相似经历的S.Raw女士倾尽一生帮助缅甸贫困地区及军事冲突地带的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果生被深深打动并接受了该女士的邀请,在她创办的Airavati公益组织工作。成为该组织缅甸拉咋难民营儿童项目的负责人。至今,她在那里工作已快900天。</h3><h3>她担负着用好每年百万计善款的重任。</h3><h3><br /></h3><h3>她教拉咋难民营的孩子们画画,以绘画的方式疗愈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忘记回忆带来的痛苦。</h3><h3>同时,也让孩子们的童真慰藉着自己。</h3><h3>她保留了所有孩子们的画,已有万余张,装了满满一仓库。</h3><h3>她在中国芒市、缅甸仰光及密支那等地,为拉咋难民营孩子们的画举办过多次画展,期望用孩子们的心声感动更多人,停止战争、祈祷和平。</h3><h3>她是一个博爱,恋旧 ,重情的人。</h3><h3>她的人格魅力,让每一个接触过她或听到过她故事的人感动,对她肃然起敬。</h3><h3><br /></h3><h3>爱她 你就和她一起爱那个边缘和角落的世界吧!</h3><h3><br /></h3><h3>爱她 你就爱那些无私奉献的NGO(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吧!</h3><h3><br /></h3><h3>爱她 你就好好爱自己、珍惜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吧!</h3> <h3>中音法文字幕视频网址</h3><h3> <br /></h3><h3>https://m.v.qq.com/play.html?ptag=1.qq%23v.play.adaptor%231&amp;vid=e0391khd2fk&amp;__t=1&amp;_out=9</h3> <h3>景颇女孩傅果生</h3> <h3>傅果生硕士毕业论文</h3> <h3>截屏自傅果生硕士毕业论文</h3> <h3>以下摘录自《瑞丽航空》对傅果生的约稿</h3> <h3>刚开始写这篇文字,一个孩子跑进屋里来,对我说:"老师,有好大的彩虹,赶紧来拍。"我取了相机光着脚丫就跑了出去。山有两层。彩虹有两只。小小的村子藏在两层山和两只彩虹下面。有种道不明的美丽在这里存在。这里就是我的家乡。</h3> <h3>我和我的爱人雨仁一起创立了松扎艺术项目。我们俩在最美的爱情里一起用艺术陪伴着山里的孩子们。我们深信,艺术创作是最具有包容力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有着极端生活经历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平等的快乐,获得平等的认可和尊重,从而重拾自信和力量。</h3><h3>只因为这份信念和执着,我和雨仁省下所有生活费,换来纸张、画笔、颜料和车票,常年奔走在德宏州的山野和乡间。</h3><h3><br /></h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生命美丽而无常。2013年11月,我的爱人,孩子们深爱的雨仁老师,松扎艺术项目的创始人之一,因病去世。在生命的最后4年,他没能陪伴自己日夜思念的远方女儿,而是守在德宏州边远的山村,日复一日地和孩子们画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献给了这里的孩子。</span><br /><h3>"为孩子们举办一场真正的画展,是我们的承诺。松扎艺术项目仍守着这个承诺,期待2016年春天在北京为孩子们举办真正的画展。</h3><h3>在生命最好的年华,我失去了爱人,苍老了父母,可是守住了爱的家园。在爱的家园里,我笨拙地诚实着陪伴孩子们画画,真诚地怀念着我永远的爱情。</h3><h3> <br /></h3> <h3>松扎艺术项目主要活动于云南省德宏州。与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在这里,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给家乡和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剧烈改变。一些儿童与青少年,他们或因父母不幸病逝,或因深爱的家人流入城市打工而成为缺少关爱的儿童。通过开展艺术活动,松扎艺术项目鼓励儿童和青少年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守护心里那处温暖的家,展望未来,树立热爱和守护自己家乡的决心。因为这份信念和执着,我省下生活费,换来纸张、画笔、颜料和车票,常年奔走在德宏州的山野和乡间。 </h3><h3><br /></h3> <h3>松扎艺术项目一直坚持做着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每堂艺术课引入一个与孩子们的生活和经历相关的主题。 </h3><h3>主题一《我们的根》,讲述孩子们所属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根。</h3><h3>主题二《我记得的家乡》,画出孩子们记忆和想象中的家乡大山、声音和气味。</h3><h3>主题三《发生了什么》,继续回忆,让孩子们从对家乡的记忆和现实的改变中,去感受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h3><h3>主题四《我想念但是见不到的人》。这个主题选取,特别体现了对那些家庭有过特殊不幸的孩子们的关爱主题五《要守护自己,至少》,与上一主题相关。是力图鼓励孩子们在最痛的失去和最深的想念里依然注意守护自己,使这些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h3><h3>最后一个主题是《我希望》。我希望看到,我希望听见,我希望感到……。这一主题,是让孩子们</h3><h3>逐渐能够把实现梦想的努力,根植于现在的努力学习和对生活的不断进取中。</h3><h3><br /></h3><h3><br /></h3> 日复一日,先后在6所学校,每天和十几个班的几百个孩子画6-7个小时。下课以后,回到宿舍,我们会累得说不动话,常常只是沉默地啃一个苹果,就睡觉了。两周下来,精疲力尽的我们收集到孩子们近3000张画。这一幅幅滿含着孩子们希望的画面,彩色着3000个孩子的梦,让他们快乐。也深深地安慰和喜悦着我们。</h3><h3> <br /></h3> <h3>下午3点午餐是常态吗?</h3> 看着用心画画的孩子们,我会觉得心疼。教室简陋,器材缺乏。有时,我们还不得不用泥土代替颜料。我跟孩子们说,我们可以没有颜料,但是我们有泥土。我们可以没有画笔,但是我们有手,有旧衣服剪下来的碎布。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用脚下的土画出我们的家乡。常常,整个教室都是泥土和画纸摩擦的沙沙声。</h3><h3> <br /></h3> <h3>自从2006年毕业回德宏创建松扎艺术项目以来,我与挚友林林一起,用我们不多的收入和省下的生活费买画材,买车票,回到孩子们身边,给他们上艺术课。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好的画材,我们一直坚持用300克厚度的法国康颂水彩纸。一个孩子,一堂课仅纸张就需要4元人民币。一个月下来,700个孩子的艺术课需要2800元的画纸。这份坚持,如今已进入了第10个年头。<br /></h3><h3> 记得去年此时,辞旧迎新之际,松扎艺术项目终于收到了9年来第一笔机构捐款。我把捐款的消息告诉林林,结果让她在远方的大街上失声痛哭。我也感动得浑身颤抖,感恩之情难以言表。</h3><h3> 深深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人。</h3><h3> 2016年,辞旧,迎新,继续爱!</h3><h3><br /></h3> 9月初,像平时一样,我搬着八个木画框和一行李箱的画纸和颜料,搭上了去瑞丽的班车。画框里装着村里26个的孩子生平第一张有颜色的画作。按照与孩子们的约定,我把画装了框,带回去给他们看。已经熟识的班车师傅亲切地说:&quot;又去学校啦&quot;。我嗯了声。这是我这年来第67次搭上这条路的班车。</h3><h3> <br /></h3> <h3>巴黎的姐姐是马赛克艺术家。今年5月回巴黎看姐姐,我说想在山里带着孩子们做马赛克艺术,让她教我。她高兴着,红了眼眶,带我去买剪马赛克用的钳子。钳子价格很贵,而且很沉。从超重到过安检,一路困难重重。终于我还是从法国给孩子们背了16把马赛克钳回来。这个夏天,我在网上买了马赛克,又在镇上请木工师傅裁了些小木板,然后开始学习创作马赛克。历时7个月的准备完成之后,我们终于把马赛克艺术课带给了山里的孩子们。</h3><h3><br /></h3> <h3>由于马赛克钳数量不够,我们把一个班30个孩子分成了7个小组,让2个孩子合用一把马赛克钳。我给各组分别讲了马赛克和钳子的用法,讲了7遍。这个季节,天黑得太快。我讲到第7个组时,教室里已经暗得看不清,因此我们需要用手机电筒打光。即使如此,没有一个孩子催促着要离去。我们一起专注到天黑,一起收拾教室,然后一起打着手电下楼。这样的过程若不是亲身经历,那种付出与满足的滋味真的很难体会到。</h3><h3><br /></h3> 山路全是弯道。我已经习惯不用手扶,任由身子被汽车安全带勒着左右摇摆。这个季节,柚木树落了叶子,在光里亮着,等待换上新装。咖啡树开花了。我回到山上。山上的房子里只剩下我们三位女老师。我们晚上还是有些害怕,也不知是怕什么。临睡前,步步老师总会把我们穿的不穿的鞋子七八双全摆在门口,说这样看起来房子里住的人多,觉得会安全些。最近夜里总刮风打雷下大雨。昨夜又是大雨。我不愿关灯,结果还没睡着就断电了。明天,我们去教堂背后的孤儿院给孩子们上一堂画画课。那儿的孩子们已经盼了一段时间了。<h3>  <br /></h3> <h3>数不清的急弯 悬崖峭壁 万丈深渊 </h3> <h3>雨季这路不知多泥泞 危险</h3> <h3>走这样的路 唯一能做的 就是把安全带勒紧一点 </h3> <h3>这样的路,她不知走了多少次</h3> <h3>在颠簸的车上睡着了</h3> <h3>多少次深夜才归</h3> <h3>大家穿得不多,我却裹着两件厚毛衣,冷,额头又冒着汗。这个月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终于确诊了,我得了疟疾。上周六晚上我吃了第一次抗疟药,周日又烧起来,这下可把同事们折腾坏了,忙着给我煮姜汤,用酒精散热,去学校医务室找新的注射器用针头给我扎手指头放血。直到夜里我体温下去了,他们才敢睡去。一周过去,我好多了。今天天刚黑,步步老师就给我生火,把炉子放在我身边,还不时过来给我加炭。阿勐给我煮面。就这样,我安静写着这篇文字。尽力了才安心,每次都是。</h3><h3><br /></h3> 我答应孩子们,一定把他们的画背出大山,通过举办画展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故事。</h3><h3>今天很精神。早上起来秋高气爽,这会儿已是暮色茫茫。为了使孩子们的作品尽快获得展出机会,我已无数次更新和递交了项目进度报告。今天,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孩子们的作品将有机会在德国、西班牙和美国展出。孩子们和松扎艺术9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应得的回响。我心平静悠然。</h3><h3> <br /></h3> <h3>缅政府军出动了军机,在拉咋北部山林盘旋。那天大雨,拦住了军机。</h3><h3>晚的天,步步说,克钦前线的士兵们捎了话来,请百姓为克钦祈祷,祈求连天大雨,祈求连天大雨,祈求星星不要出来。</h3><h3>我说:"步,咱们为今年的艺术课增加一个主题吧,叫作《星星不要出来》。" 步步有力气了,说:"好!" </h3><h3>这会儿,《星星不要出来》已经在我们脑海里。</h3><h3>星星不要出来。</h3><h3>夕阳,也褪色吧。</h3><h3><br /></h3> <h3>那个周日,我停在了边境一个小镇上,午后找了个街角独自坐着画画。狭窄的街道上,车多人多,觉,希望成为一种情感冲击的原因,希望透过画里的情感和精神力量来说服和影响看画的人,去发现和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美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h3><h3>尘土飞扬。我满头大汗,不时环顾四周,又让思绪回到手里的铅笔和速写本上。来了个背着孩子的孩子,伸手向我要钱。边境小镇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孩子。他们来自缅甸,五六岁到十二三岁,大孩子背着小孩子,不停地比划手势,向路人讨要些零钱,说是要买吃的。我找了点零钱给这个孩子。之后又来了四五个孩子,可能和先前那个孩子是一起的,他们站成一个小圈,把我围住了。我把剩下的零钱都找出来,分给了他们,然后继续画画。画了一会儿,我发现孩子们没走,而是站在旁边安静看我画画,还不时指一指我的本子,小声用缅语相互说着什么。可惜那天我只随身带了一支铅笔,不然可以给几个孩子留些纸笔的。</h3><h3>多年来,我曾多次被问到:"为什么你们认为和孩子画画有意义?有什么意义?"我想,我会有这样一个简单而清楚的回答:专注、无私和喜欢美的事物,是孩子的天性。画画是一种媒介,是一个专注、无私地创造美的过程。即使是衣食不保,需要每日在尘土飞扬的街上无数次往返、向陌生人讨要零钱的孩子,看见我画画的时候,也驻足静观,象是忘记了焦躁和不安定的日子,回到了暂时的宁静</h3><h3><br /></h3><h3><br /></h3> <h3>还是 pa jau花</h3><h3>Ja Nu姐姐是克钦人,打仗以来守在拉咋做了无数重要的工作,这一年去日内瓦上学也顺便休息,她太累了。从Sha-it Yang回来后,我给她发了Pa Jau花的照片。她回信说,一直以为Pa Jau花生在树上,没想到是盛开在草地上。她说,90年代初曾流传一首很好听的克钦歌叫《Pa Jau花》,是克钦前主席的女儿唱的,深受人们喜爱。她说1997年在泰国曾有机会与主席的女儿一起学习3个月。她一直记得,主席的女儿常满怀着感情跟她讲家乡的Pa Jau花的样子和花开的时候。主席的女儿童年居无定所,为了安全和为了接受正常的教育,总是需要在亲戚的保护下,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上学,可是家乡Pa Jau山上的Pa Jau花一直在她心里。想家的时候,她就想着Pa Jau花。</h3><h3>Ja Nu姐姐常认真严肃地只谈工作,也只有时间谈工作。这年来,几次来信说起工作之外的事时,她最美。</h3><h3>孩子对家乡的记忆,如何能成为如此深刻的烙印,奇妙而伟大。</h3><h3><br /></h3><h3><br /></h3><h3>那些时时可死,仍步步求生的生命(果生语录)</h3><h3><br /></h3><h3><br /></h3> <h3>以下摘录自果生微信相册</h3> <h3>简陋的办公室</h3> <h3>自己搭的桌子</h3> <h3>办公室里唯一上锁的小柜</h3> <h3>办公室的一角 挂一块布 就是宿舍</h3> <h3>弹吉他可调剂枯燥的生活 可吉他却坏了</h3> <h3>难得全家团聚</h3> <h3>师生情</h3> <h3>去中学捐东西</h3> <h3>去难民营捐医疗器械及培训医务人员</h3> <h3>去第二个难民营</h3> <h3>去第三个难民营</h3> <h3>去第四个难民营</h3> <h3>去孤儿院捐东西</h3> <h3>与拉咋各界广交朋友</h3> <h3>在拉咋朋友多多</h3> 今天清晨大雨。白天阴,冷。几名战士一直站在卡车后面,守着冷风帮忙看物资,中途几次下车重绑绳子。山上很多树都开花了,营里也开了好些株梨花。难民营委员会的老师认真给我们填写了由克钦政府难民救助委员会正式出具的接收凭据。把那张纸片握紧在手里时,终于安心了。<h3>  <br /></h3><h3>200床被子和1000袋郁美净儿童霜,被顺利送达Sha-it Yang难民营。感谢朋友们的捐赠,也感激我的同事们,和我一样快乐地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外又包含很多细节的事。</h3> <h3>200床被子和1000袋郁美净儿童霜,送达Sha-it Yang难民营</h3> <h3>送物质的果生团队成员</h3> <h3>有地方军协助</h3> <h3>由克钦政府难民救助委员会出具的接收凭据</h3> <h3>那动人的绿叶 就是你的真实写照</h3> <h3>生命的尊严:缅甸克钦难民营儿童用艺术克服冲突与流离失所</h3> <h3>央视报道傅果生</h3><h3><br /></h3><h3>http://news.cntv.cn/2014/12/14/VIDE1418536080419491.shtml?from=singlemessage&amp;isappinstalled=0#10006-weixin-1-6358-0629b82e8bd20c82f766611c23eca2f9</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00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美篇使用帮助</a><h3> <h3>傅果生的电子信箱 fgsheng403@hotmail.com</h3>

孩子

难民营

画画

松扎

马赛克

我们

果生

艺术

家乡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