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陈炉石

长安铁蛋儿(西安 王祥)

<h3>  陈炉石,古朴苍桑。一经面世,受到诸多藏家的喜爱与追捧。</h3><h3> 初春伊始,太原"石头苗”,石家庄"3•18",洛阳赏石文化节,三大盛会,陈炉石表现不俗,屡屡夺魁。喜获金奖8枚,银奖14枚,铜奖2O枚。可谓唱响三晋,光耀石门,盛开花都。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与赞誉,成为赏石界收藏的新宠。</h3> <h3>  ”小荷才露尖尖角",刚刚面世的陈炉石,是近期在陕西省铜川市陈炉古镇新发现的一个观赏石种。它来自陈炉古镇大山深处的黄土中。</h3><h3> "陈炉石韵,大地谶语"(景男语),洗去岁月铅华的陈炉石,通体黝黑,温润细腻,油质光泽; 黑黄灰三色为主基调的色彩,气韵高古,极具汉唐风韵; 表面隆起的黑色珍珠,高浮雕韵味浓重,气象万千; 陈炉石的图案诡异多变,”一方石头也许会有百个题名"(景男语),凸起的图案变幻莫测,赋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黑与黄之间,穿越洪荒,倾听远古的呼唤,触摸着古老的文明,尝试着各种解读,感受高原黄土赋予的古朴与厚重。这是陈炉石不同于其它观赏石的最大区别。</h3> <h3>  新的石种给予了我们新的震撼,”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视觉冲击的确匪夷所思。黑珍珠,双眼皮,高高突起,油黑锃亮,形成的图案诡异,好似古老的故事都被一一记录在案; 形石,变幻万千,具像得令人拍案称奇,有人称其为出土文物,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刀砍纹,岁月的留痕,无意间透露着自然规律,令人沉思; 纹理石,一环套一环,思维跟不上它的涟漪; 孔洞石,似敦煌石窟、帕特农神庙、圆明园遗迹,古韵浓厚,带你穿越到古老的时空。</h3><h3> 陈炉石这一新的石种,形状各异,种类繁多,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的分类,根据石友们的称呼,约定俗成,也在逐步形成它自己的体系。</h3> <h3>  陈炉石的成因,曾有多种假说。</h3><h3> 近期,陕西景行园艺术馆景男先生八上铜川,六进陈炉,走访石农,拜请专家,实地考察,自费委托检测。</h3><h3> 核工业二O三硏究所专家杨福新先生担纲调硏,国土资源部西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参与检测,查明了陈炉石成石的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形成原因。完成了《陕西省铜川市陈炉石资源硏究及形成机理探讨》,较为科学地撩起了陈炉石神秘的面纱。</h3> <h3>  陈炉石,</h3><h3> 石种岩性:微晶灰岩或细晶灰岩; </h3><h3> 岩石地质年代:中下奥陶世; </h3><h3> 主要矿物成分:方解石、石英、伊利石、高岭石;</h3><h3> 岩石结构构造:海相沉积岩石、层状结构、块状构造;</h3><h3> 摩氏硬度:3一5;</h3><h3> 产地:铜川;</h3><h3> 沉积层理,结核和生物、化学成因以及褶皱、变形构造等,是形成陈炉石奇异纹理图案的重要因素。风化剥蚀又使陈炉石从原基岩中剥离,构成了高浮雕或凹洼等独特结构。</h3><h3> 值此,感谢景男先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陈炉石的成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h3> <h3>  中下奥陶纪,距今约5.2亿年,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形成浅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啧发沉积。</h3><h3> 这一时期,在奥陶纪的海洋里,生活着数百种三叶虫、笔石、鹦鹉螺及腕足类。脱落的外売落入海底被掩埋成为化石。笔者在铜川无意间也收到过一块带有两只螺売化石的陈炉石,完全可以佐证。</h3> <h3>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观赏石亦然。寻求历史渊源,傍傍大款,亦应是顺理成章。米芾、牛僧孺、蒲松龄、”天下第一名石"... ...能靠上的石种无疑增添了几多仙气,几多光彩。</h3><h3> 陈炉石的渊源有据可查应追溯到汉唐时期。那时铜川叫华原,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曰:"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汉朝及唐朝早期用泗滨石制作的宫廷打击乐器,因"下调不能和,得华原石考之乃和”,足见那时已经开採。</h3><h3> 陈炉石作为观赏石,还是近几年的事儿,它的金属之声,清脆悦耳,余韵悠长,亮丽清新,应该是师出名门。</h3> <h3>  陈炉石,是以产地陈炉古镇命名的。</h3><h3> 说起陈炉石,更应该说说陈炉古镇。</h3><h3> 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一个幸存至今的窑埸。一千四百多年来,薪火相承,炉火不熄,在制瓷史上应该是个传奇。</h3><h3> 陈炉古镇"墙壁是瓷的,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就连地面也是竖着瓷片一页一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韵长,使人油然想起古罗马的城堡。"贾平凹的赞誉在这儿,还用我多说吗。</h3><h3> 依山而筑的窑洞布满了梁峁沟坎,你家的窑顶我家的院,”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这个用陶瓷垒起来的古镇,千余年历史光影沉淀成的风景,堆砌成了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的村寨。陶瓷与生活场景、民居的无缝衔接,黄土文化的厚重与陶瓷艺术典雅的完美融合,续写了陈炉古镇的传奇。</h3> <h3>  陈炉石出自陈炉古镇,难道真的是”大地谶语"?盛世现祥瑞,陈炉石应该是在等待着一个时代。</h3><h3> 大山为我们守护了数亿年的宝贝,我们更应倍加呵护与珍惜。时空交错,缘起缘定,承载着文明,承载着财富,承载着理想,承载着希望的陈炉石必将成为陕西的一张名片,绽放出靓丽的光彩。</h3> <h3>《宝藏》走进铜川,将在五月刊号对陈炉石进行全面报道。</h3> <h1><b> 原创 转载引用需注明出处</b></h1><h1><b> 2017 • 04 • 07</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