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如果不是应工作要求,我想我不会有此闲心来记录17年工作生涯里的这些点滴,与其说是我的工作事迹,不如说是我的工作回忆录吧。其实,我只是护理岗位上平凡的一员,通过我真实的故事,想告诉更多的人,每一位护士虽平凡,却每天都生动演绎着很多故事。我们的一生,可以写成一本书,甚至无数个剧本,却不曾渴望歌颂,因为只有我们懂得,生命不可抗拒,生命又厚爱有加。<br /><br /></h3><h3>2000年4月,经过9个月漫长的等待,终于还是圆了我的天使梦,很荣幸的,我是最后一轮包分配的白衣天使。带着梦想,我开启了守卫健康,呵护生命的漫长之旅,从此,寻甸县中医院成了我的另一个家。</h3><h3><br /></h3><h3>急诊科,是我工作的第一个科。县城的急诊,是集急诊、门诊于一体的综合科室。白天应对的是大量急门诊输液病患,晚上则以急诊者居多。刚工作的新手,最害怕的是小儿静脉穿刺,无论是头皮静脉还是那些一刻也不能安分的小手小脚,总之你得使上浑身解数,成功的为他们输上液,固定好,才得以轻松。面对有些极不合作的小家伙,你得温言细语尝试不同的施哄技巧。还记得,那时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两三个棒棒糖,用来安慰和奖励个别淘气宝。在小孩子眼里,我是狠心扎针又温柔赠糖的棒棒糖阿姨。而在老年病患的眼里,我是个还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这在之后的一个夜班里,我碰到了这样一位男老人。老人以前列腺增生所致的急性尿潴留就诊,膀胱充盈得厉害,表情十分痛苦,就诊后却怎么也不愿意导尿,任小腹胀痛得呻吟不止,任我们束手无策。后来从老伴的口里才得知,看我是个年轻女孩,老人难以为情才拒绝导尿。知道了问题的根源,才有了解决的办法。我把口罩严实的包裹得只剩下一双眼睛并真诚的告诉老人:"您只是众多导尿病人里的一位,还有比您年轻的,我也为他们导过尿。在我们医生的眼里,每一位病人都没有性别之分,我们导尿只是为了减轻你们的痛苦,其他的都不重要。"男老人听了我的解释,终于释怀,答应导尿。在成功的为老人引流出750ml尿液后,老人终于安静的睡下了。收拾完所有治疗用物,已是凌晨一点多,刚坐下来歇息,男老人的老伴找到我,她拉着我的手,同时塞了100块钱在我的手里,言语里很愧疚的对我说着"姑娘,今晚对不住你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收下吧,收下吧!"这是我工作第一年发生的事,也是我职业生涯里的第一个"红包",我用了一堆话果断拒绝了这位老人的"红包"。那时的我虽然年轻,经历也少,可始终懂得救死扶伤,减轻病痛是我的责任。我是天使,无私付出是我的使命。</h3><h3><br /></h3><h3>工作第二年,我很荣幸的被选送到延安医院急诊科进行了为时三个月的进修。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也经历了急诊临床护理的挑战。进修的第二个星期,遇到了一名颇为难缠的中年男病患。当我抬着治疗盘要为他穿刺时,他抬头看了看我白大褂上醒目的红刺绣,并缓缓念到"寻甸县中医医院,咦,姑娘,你是县城里来的啊,你是中医院的啊,你是来进修的吧?""是啊,怎么了?"我一边排空气一边回答他一串的问题。中年男子接着问"你工作几年了?""两年,怎么了?"他一脸疑虑"那你行吗?我的静脉可不太好。""原来您问半天是担心这个啊?!您不用担心,先把手伸给我看一下,如果我觉得有把握再帮您扎针,没把握我也不会冒险的,可以吗?"中年男子听我这么说还是半信半疑的伸出了双手。"那你好好看吧,哪只好戳戳哪只。"我知道,他还是很不情愿,可我也知道,走出了我的医院,我代表的就是我们寻甸县中医医院的形象。21岁的我,胆大,自信,甚至有些倔强。最终的我当然是穿刺成功,令他刮目相看。也就在当日下午接近下班的时候,一对年轻的夫妇抱来一个八个月大的高热惊厥的患儿,老师们捧着婴儿的头翻来覆去寻找静脉,后来还是决定打电话寻求儿科护士的帮助。可在那样危急的时刻,孩子能等儿科老师的到来吗?我站在一旁也仔细望着孩子的头。我说了,那时的我胆大,冒出了一句"老师,让我来吧。"我的带教老师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向我"你行吗?""放心吧,我在我们医院的急诊,穿刺过很多头皮静脉的。"他们或许不知,在县级医院,我们的护理划分没有省城的细致,有些时候,困难来了,只有自己解决,没有后备支援可选。还是很成功,我为患儿输上了液,这是我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经历。</h3><h3><br /></h3><h3>后来的我也当上了妈妈,我的工作岗位也转移到了内科病房。当了妈妈的我,当然会有意识的关注病房里生病的孩子,想着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管的病房住进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支气管肺炎,咳嗽发热,衣着单薄。后来得知,因为离家匆忙也预料不到孩子要住院治疗,所以没有给孩子收拾多余的衣服。这么冷的天,孩子可不能雪上加霜。下班回家,我找了两套女儿厚实的衣服鞋袜,以一位医生的名义交代患儿的母亲给她穿上,告诉她保暖的重要性。后来经过一周的诊治,孩子痊愈出院了。过完年上班的时候,我又再次见到了孩子的母亲,因为之前的接触,她不再陌生,我关切的上前询问"孩子又生病了?"。孩子的母亲笑了"没有,马医生,孩子从回去以后好好的,我进来赶集,特意来找你的。你是回族,腊肉这些东西你也吃不来,所以我带了点家里自己种的葵花籽来给你。"这次的礼物我没有拒绝,因为我们同是母亲,也不再是医患关系。爱是双向的,你真诚的给予过他人关怀与帮助,别人一定会铭记在心,也将会动之以情地回报你,记住你。</h3><h3><br /></h3><h3>说到记住,每每在上班的路上,总有一位大妈大老远的就和我打招呼"马医生,你去上班噶?马医生,你下班了噶?"语言很简短,却满是真诚的问候。这是我们科老长客梅大爹的老伴,我们也经常很亲切的管她叫梅大妈。可惜梅大爹患喉癌坚持了两年多还是走了,留下她一人。喉癌晚期的梅大爹,只剩皮包骨头。对于这样的病人,护理最大的难点就是压疮。我管他的那些日子,每天的皮肤护理必不可少。而U型枕成了预防压疮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那段时间,大妈照顾大爹心力交瘁,自己的腿疾也犯了,连走路都困难。医院里没有压疮枕,万花油,遇到需预防压疮的病患,我们只有交代家属自己出去外面买。可对于常年生病的梅大爹,哪有什么常来照顾的家属,所有任务都落在了老伴的身上。面对行走困难的大妈,我没有要求她再出去买这些东西,而是下班后自己为他买来U型枕垫上减压,万花油按摩受压部位皮肤。每天这么坚持,直到梅大爹临终,他的皮肤没有一处破损。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们记住了我不经意的小帮助,却换来了他们的感谢和老伴真诚热情的问候;也就是从那时起,科室里腾出了一个储物柜,专门备上了U型枕,万花油,为的是方便病人和家属们。只要用心,我们可以做得更好。</h3><h3><br /></h3><h3>正如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17年里,我的双手不知穿刺过多少根静脉,做过多少口腔护理,端过多少次尿,递过多少次药,握过多少无助的手,挽救过多少个生命,而我唯一能记住的只有病人的姓名,因为只有病人的姓名我们每天都要核对很多遍,就这么年复一年的穿梭在病房里。或许我的身影不再轻盈,步伐也不再矫健,但我将继续用一颗关爱之心,一份真挚的情呵护着这朵生命之花,也许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