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医生,人们习惯性地称呼他(她)们为赤脚医生,他(她)们象普通的社员一样挣工分,是老百姓自己的庄户医生。但是,他(她)们的责任及劳累程度,比普通的社员群众要沉重得多。如今虽然时隔三十余年,我们村的赤脚医生为群众贴心服务的感人事迹,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他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背着小药箱走门串户的身影,至今仿佛还在我的眼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给我印象最深的赤脚医生就是强哥,还有专门接生孩子的俊嫂子和英嫂子。这是因为强哥分工负责的医疗服务区域包含着我们队,所以我们队的人们对他既亲切又熟悉。俊嫂子和英嫂子对接生孩子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全村的老百姓都离不开她们。我称二位嫂子为全村的送子观音菩萨一点也不为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强哥中等个,宽脸,脸上总是微微带笑的表情,见面给人一个舒心愉快的感觉。他肩上总是挎着一个小药箱,药箱上有个白色园形的图案,中间大红的"十"字非常显眼,他常年戴一顶蓝色的帽子,走起路来总是急匆匆地,好像总有病人在等着他诊断似地忙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每到冬天,总会感冒几次,每次感冒,我总是想到的要强哥为我治疗。他先详细地询问我的身体状况,再给我认真的诊脉。他为我诊脉时,神态端庄,聚精会神,一丝不苟。我每病一次,经他开三付中药进行调理,三、五天准好。如果需要打针注射,我还没有感觉到有疼痛感时,他己经说"好了"。近二十年来,我的感冒都是强哥为我治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后,我到了昝家小学任教。那是九八年的冬天,我得了感冒,到镇卫生院打针吃药十余天,还是头脑昏昏,仍不见效。只好到了县医院,打针输液,才把感冒病治好。病好后想到了强哥,为什么不早请他为我治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孩子有了头疼脑热,总是请他治疗。他从来不摆架子,无论多忙总是闻讯就到。我感激他为我家热情服务的劳苦,总想整几个家常小菜为他犒劳,顺便聊聊家常话,以表感谢之情意。但是,他总推辞说有不少病人等着他诊治,以后有时间了再慢慢地聊。我家哥哥们的孩子发烧感冒了,也是请强哥治疗。他好像揣摸准了每个孩子的病情,三、五包小药片就能把孩子们的病治好。 冬天,正是小孩子们容易感冒的季节,有时强哥在东家正在给孩子开着药方,西家的邻居已经来到请他了。无论三九寒天,刮风下雪,强哥总是顶着风雪,走东家串西家,有时春节也是在诊治病人的日子里度过。我们村像强哥这样辛苦劳作的赤脚医生,还有阿喜、阿玉、阿成、阿奎……,他们都是深受村民爱戴欢迎的赤脚医生,我要为他们唱赞歌,我要为全国献身农村医疗事业的赤脚医生歌功颂德!虽然他(她)们没有大医院医生那样具有高超的医术,但是他(她)们那种敬业奉献精神却使我们佩服尊敬。</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嫂子和俊嫂子是住在村后边,无论谁家的育龄妇女要生小孩了,村里的乡邻就请她们去助产。二位嫂子不但有助产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而且还是出色的心理医生,她们在助产前与产妇及家人温馨的聊天,消除了产妇及家人的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为小天使的顺利到来铺平了道路。无论是炎热酷暑的夏天,还是冰雪覆盖道路的冬天,无论是电闪雷鸣的暴风雨天,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半夜三更天,她们只要声闻有敲门声,瞬间她们就出现在你面前。多少年来,经过她们所助产的小宝宝,个个是安然无恙,健康活泼地成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七十年代是施行的合作医疗,村民们看病拿药不用花钱,只是每个药方象征性的交五分钱,人们觉得看病没有太多的负担,也没有医患双方的矛盾,有的只是群众对赤脚医生的理解和称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简介:伊茂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教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7月上旬修改)</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读者评论:1、(泽霖奶奶):老师好,赤脚医生是对那时乡村医生的一个特殊称谓,听名字就觉得亲民接地气,他们用满腔的热忱为村民排忧解难治病疗伤,是庄户人的贴心人, 全心全意为庄里乡亲服务,感冒啥的都是配点小药既不浪费还很对症,一般是药到病除,根本没见有输液的。那时没听说有因病致贫的也没听说医患关系紧张这些名词。那些接生的姥姥婆更是伟大,不分白昼随叫随到,不计报酬一心为民,他们真的是让人敬佩,值得赞扬。(2020年1月17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