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浅谈《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明月小楼

<h1><br></h1><h1>说古代文学,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文学?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h1><h1>那么,文学又是怎么产生的呢?简单地说,文学和音乐、舞蹈、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都直接起源于生产劳动!远古时候,由于科技的不发达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单纯的依靠个体,很难生存,于是人们只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合成了最初的氏族社会,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在这种集体劳动中,人们有时为了协调动作,很自然地发出一些有节奏的呼喊声,并随着词汇量的增加,以及音调的变化,逐渐俱备了歌的雏形,类似于今天的打夯歌,后来的诗歌,音乐舞蹈的节拍,都源于这种有节奏的劳动。</h1><h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在这种劳动呼声中,如果再加上有节奏的敲打劳动工具而发出的响声,会让这种劳动呼声更加悦耳动听,这应该就是最古老的配乐诗歌了。</h1><h1>后来,人们为了传授劳动经验,再现劳动过程,逐步形成了一种艺术形势:艺术表演。</h1><h1><br></h1><h1>到了原始社会后期,诗歌已逐步形成并加以记载,如东汉时期的一部野史《吴越春秋》里存有一首相传为黄帝时期的《弹歌》,描写了人们制造弓箭以及打猎的过程:断竹,续竹,飞土(弹出石块)逐肉(弹射鸟兽)。最近,笔者有幸在一篇微信文章中得知,这首《弹歌》是中国古文学史上最短的一首诗歌,也是最短的一则故事,廖廖八个字,却记录了一个完整的事件,这真的足以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惊诧和汗颜!</h1><h1>当然,原始文学艺术的本来面目,到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经</h1> <h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叫《诗经》。共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前后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汉代学者把它称为“儒家经典”之前,通称为《诗》或《诗三百》。<br></h1><h1><br></h1><h1>《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风诗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风是音乐的曲调,古人听到风吹过树木或其他东西时,会发出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声音,所以就用风给各种乐调命名。国是地区的意思,国风,就是各国的地方乐调。</h1><h1><br></h1><h1>雅分大小雅,相当于现代的主题曲和插曲,共有一百五十篇,雅是西周中央地区的乐调,这个地区西周人称之为夏,在古时,雅、夏二字同音,所以称为雅,雅诗有四十篇,是祭祀时用的乐曲。<br></h1><h1>在这三类诗中,以民歌为主的“国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h1><h1>《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所反应的社会面也极广,如描写奴隶苦难生活的《七月》,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反映人民热爱生活和爱国精神的《君子于役》和《无衣》等,还有相当多的诗以描写爱情和婚姻为主的,如《蒋仲子》和《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h1><h1><br></h1><h1>《诗经》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首先,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创作方式,对后人的写作,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br></h1><h1>其中,它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是对我国诗歌艺术的一个最杰出的贡献。赋是布的同音字,就是布置摆列,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是一首诗的开端。交替使用这些手法,会大大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h1><h1>《诗经》是我国文学的起点,在世界文化史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孔孟之道</h1> <h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尖锐的阶级斗争,人们的思想也空前的活跃了起来,形成了思想文化领域里诸子百家的繁荣局面。<br><br></h1><h1></h1><h1>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杂家的《吕氏春秋》等。在这些著述中,《论语》《孟子》《庄子》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部书。</h1><h1><br></h1><h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思想和他的活动所作的记录,全书二十篇,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的所有领域,其宣扬的孔子思想,为后人所推崇,并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时至今日,也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h1><h1></h1><h1>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后人又称其为孔老二。鲁国人,儒家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人物。</h1><h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因此被历代统治阶级所利用,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br></h1><h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语言精炼含蓄,记录孔子言行,三言两语,就能准确生动的表达。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r>其中还有很多格言警句,都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而道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br><br></h1><h1></h1><h1>《孟子》是孟轲和他的学生合写的一部书,其核心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但政治思想十分激进,他提倡”仁政”,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有一定的反抗思想,与孔子的忠君思想完全不同。</h1><h1>孟子长于辩论,且言辞锋利,如《梁惠王》中的一段: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h1><h1>译文: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br>孟子问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甚至有饿死的尸体,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苟政,就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h1><h1>”庖有肥肉,野有饿莩”到了杜甫手里,就化为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r>《孟子》全书运用这种比喻的地方不下千处,如”缘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等。还有用寓言来说理的,如”揠苗助长””齐人有一妻一妾”等,不但意义深刻,想像力也很丰富。因此,《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力远远超过《论语》。<br></h1><h1><br></h1><h1>《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h1><h1>作者庄周,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和代表人物,哲学家。他虽然对现实极端不满,但却不主张同现实做积极斗争,只求个人身心的调和与自我麻醉。这使得《庄子》一书消极的东西占了很大一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h1><h1>庄子的文章风格独特,他常用哲学道理讲述怎样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并掌握事物的规律。如《庖丁解牛》,《匠石运斤》,《螳臂挡车》等,都是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h1> <h1>螳臂当车: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br>  译文:春秋时,齐庄公有一次坐着车子出去打猎,忽见路旁有一只小虫,舞动两条前腿,怒对前进中的车轮。庄公问驾车的人:“这是什么虫子?”驾车人答道:“这是一只螳螂,从来不知道退却,见到车子还要阻挡,真是不自量力!”庄公笑道:“好一个出色的勇士,我们就别伤害它了!”然后就让车从路旁绕了过去。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说庄公敬爱勇士。便纷纷来投奔他。后来,“螳臂当车”作为一句成语,却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喻自不量力的人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端午</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文秀</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分端午自谁言,</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古传闻为屈原。</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堪笑楚江空浩浩,</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能洗得直臣冤。</h1> <h1>屈原(公元前340一前278),名平,字原,伟大的爱国诗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知识渊博。二十多岁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相当于副丞相)。曾奉命起草法令,为联齐抗秦,先后两次出使齐国。政治上,主张任用贤才,富国强兵,以实现中国的统一。但遭到一些守旧贵族的阻挠,最终被撤职流放,流浪于汉水之北和湖南的湘水、沅水一带。<br>公元前278年,秦灭楚,走投无路的诗人悲愤绝望,投汩罗江自尽。相传屈原死于农历五月初五,楚国人民闻讯纷纷划船去救他,并投粽子于江中祭奠他,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来历。<br>屈原的作品收在《楚辞》里,楚辞,本不是书名,是楚国的诗歌的意思。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和宋玉等人的诗编辑成册,统称《楚辞》。<br>《楚辞》不仅是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种诗歌的形式,所以后世才有了”楚辞宋调”之说。<br>《楚辞》共收录屈原作品二十五篇,其中最著名的有《离骚》,《天问》,《九歌》等。<br><br></h1><h1></h1><h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离骚的意思是遭逢忧患,也有人解释为“牢骚”,是诗人流放后忧国忧民以及对现实不满的悲愤之作,全诗通过自述身世,诉说理想等几个重点,痛诉了陷害忠良、祸国殃民的奸党,表明了自己坚持理想,反抗黑暗的坚定意志,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真挚感情。全诗共分三大段,上段写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道德修养,以及为振兴国家所做的努力和被奸人陷害的经过。中段借神话传说诉说了自己追求理想却终无所获的矛盾心理。最后一段,写诗人在苦闷徬徨中,借神仙指引而得道成仙,并决心离开尘世,但当他飞升到空中时,看到壮丽的祖国大地和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毅然打消了远走他乡的念头,决心用生命殉国。</h1><h1>这首诗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真挚感情、理想和节操,”长太兮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光照千古的诗句激励了无数后人为真理而奋不顾身。</h1><br><h1></h1><h1>《天问》是屈原的第二首长诗,这个篇名,司马迁说是”苦极呼天“的意思,全诗三百多句,一口气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古史陈迹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心情和他探求真理的精神。</h1><h1>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影响极其深远,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楚辞体。他高尚的个人节操,热爱祖国的热忱,完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并为后世所敬仰!<br>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h1> <h1>《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又名《书经》。<br>由于书中存有大量上古帝王关于治国理政的方针以及谈话,讲演等记录,可以说是一部殷商政治文件汇编。其内容十分丰富,叙事却井井有条,并包含有大量早期的成语,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火之燎原”等,已具有较高的文学写作水平。<br>战国时期,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左传》《战国策》就是这个历史时期散文的典型代表。<br>《左传》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传,就是解说的意思。相传这部书就是为《春秋》作的传。<br>但《左传》叙事要比《春秋》详尽的多,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关于作者,历史上多有争议,据司马迁说是左丘明,但也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并不认同。左丘明,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此人双目失明,如何写作,成了大家争议的焦点,若以我个人来看,我倾向于左丘明,说左丘明是盲人,我也是相信的。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对联的,其中有副对联是这样写的:“赵子龙一身是胆,左丘明两眼无珠”。说到这,就已经不是探究历史真相了,只能算逗趣而已。<br>《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具体记载了春秋时期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br>作者通过叙述历史,总结出“国将兴,听于民”、“违民不祥”、“众怒难犯”等治国道理,以劝诫当权者听取民众呼声,重视群众作用的先进思想,时至今日,这些先进理论依然对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与现代所倡导的“听民意,察民情,重民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br>书中,也弘扬了许多爱国主义思想,歌颂了许多爱国者的事迹,如郑国商人弦高用计退秦兵,楚国申包胥秦庭乞兵等。同时,书中也怒斥了一些卖国贼以及腐败官僚对人民的残酷剥削。<br>《左传》非常善于描写重大事件,尤其是战争场面,写的是气势恢宏,让人身临其境,既写了战争的起因和性质,又具体写了军士的活动、进程以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使读者能够从中分析出胜败的原因,总结出经验教训。<br>《左传》还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阴险狡诈性格,以及为了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丑恶面目。又如,叙述晋公子重耳从逃亡、返国到称霸的全过程。重耳刚开始逃亡时,只是个头脑简单,贪图享乐的贵族公子,前后流亡了十九年周游了七八个国家,历尽磨难,使他逐步变成了一个有胆识,有志气的英雄人物,当了国君以后,由于他能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楚《城濮之战》,最终成了一代霸主!《左传》的语言高度精炼,如《曹刿论战》,只用了寥寥数语,就写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并突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总之,《左传》不仅为历史学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对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刿论战节选:</div></h1><h1></h1><h1> (鲁庄公)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h1><h1>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h1><h1><br></h1><h1>《战国策》是根据战国时期各国史料编篡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是一人,成书也非一时,后来,由西汉学者刘向将其整理加工成书,定名《战国策》。全书三十三篇,记述了从战国初期到秦统一中国,约二百四十年间的各国历史,主要讲述各诸候国之间的战争以及所运用的策略。</h1><h1>《战国策》在文学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人物形象的朔造比《左传》更进了一步,情节更曲折,故事更完整,具有了后世小说的味道。如《荆轲刺秦王》《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秦王纳谏》等,全书写的最多的,就是苏秦了。有人会问了,苏秦何许人也?苏秦就是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励志作品“头悬梁,锥刺股”中以锥刺股的那位。是一个能说会道,追名逐利的说客。第一次出门游说秦国失败,身无分文,破衣烂履回到家中,见到家人,“妻不下紝(织布机),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这件事,着实伤了苏秦的自尊心,于是他就发愤读书,瞌睡了就“引锥刺其股,血流至足”。最终,苏秦用合纵的主张,说服了赵王,佩上了六国相印。这时他路过家门,“父母闻之,请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斜耳倾听。嫂蛇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像这样生动的描写,有力的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利益关系,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金钱利益关系也依然存在,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br>另外,《战国策》中还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寓言,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等,开创了以寓言形式说明事理的先河。</h1>  <h1>《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公元前86年),字子长,中国历史学的开创者。父亲司马炎,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知识渊博。司马迁自幼受父熏陶,十岁即能诵读各种诗书,后又师从著名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父亲去世后,他继任太史令,四十二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因”李陵之祸”,触怒汉武帝,被施以”宫刑”(阉割男性器官)。经过这场大难,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认清了统治者的本来面目,从此,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史记》里,最终完成了这部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名著。</h1><h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其重点是记汉史。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十二本纪,按时间顺序记载了帝王的言行和大事,十表排列大事年月,八书阐明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录各诸侯及著名人物,七十列传是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h1><h1>《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形式记载中国历史的先例-----记传体。</h1><h1>《史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客观、全面的记载了社会各阶层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部文学杰作。鲁迅高度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1><h1>《史记》中的传记以描写人物为中心,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无不神态毕现,呼之欲出。如《鸿门宴》一节:</h1><h1>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h1><h1>这段描写,大致的意思是:张良看形势不对,马上跑到帐外,找到刘邦的护卫樊哙说,”不好,主公危急,你快进去看看”!樊哙一听大怒,马上拿着盾牌,带上剑就冲向帐内,结果遭到门口几个守卫的阻拦,樊哙挥起盾牌几下就将这些守卫打到在地,硬闯了进去,怒视着项羽,项羽吓的赶紧手扶着剑柄问:此是何人?张良说:我家主人的护卫樊哙!项羽说:真是个好汉!于是让人搬来一大坛酒,拿来一个生猪肘给樊哙:好汉!请用!樊哙说:谢了!就把盾牌反过来放在地上当案板,又把生猪肘放上面用剑割下肉来,大口吃喝起来,不一会就吃完了!项羽问:壮士,还能饮否!樊哙大声道:吾死尚不惧,何惧饮!…………</h1><h1>这段描写,足以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樊哙其人的生猛!也为司马迁高超的人物写作技巧而拍案叫绝。</h1><h1>《史记》不仅在人物刻画上活龙活现,在故事情节上,也是曲折起伏,故事性和戏剧性都很强,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以及廉颇,蔺相如摒弃前嫌,重归于好等描写,线索清晰,笔法灵活,展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匠心。</h1><h1>《史记》的语言精炼流畅,如《陈涉世家》中写一些穷朋友去看望称王后的陈胜,一见深宫大院,惊叹道: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老天爷,这么大呀)一句话就把那种没见过世面的惊讶神态表现了出来!此外,《史记》还大量采用了民间的歌谣和谚语,使它的语言更加的丰富多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h1><h1>《史记》的高超写作技巧,古今无人能及,其影响也极为深远。”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同时,也受到世界各国学者重视,1956年,司马迁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h1><h1>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会者是楚国的两位将领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关键事件。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h1><h1><br></h1><h1>《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著作。作者班固(公元32一公元92)年,字孟坚,父亲班彪是东汉学者,写过《史记后传》,叙录《史记》以后的西汉历史。班固在其父这部书的基础上撰写汉史,一共写了二十多年,后来因大将军窦宪谋反被牵连,死在狱中。《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是他死后由妹妹班昭和扶凤人马续完成的。</h1><h1>班固还擅长辞赋,其中以《两都赋》最为著名。</h1><h1>  《汉书》一百篇,记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形式的断代史,在历史学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h1><h1>有部分专家学者将《汉书》和《史记》并称,但实际上,它在历史观点上远不及《史记》深刻。《史记》是个人观点,写的是历史潮流怎样发展变化。《汉书》是奉诏而作,是为统治阶级代言的,它强调帝王正统,神化皇权,贬诉农民起义。但作者比较尊重历史事实,所以《汉书》在一定程度上仍反映出了汉代社会的真实面貌。特别是书中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也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这在官方书中是不多见的。</h1><h1>《汉书》文笔虽不如《史记》,但文中有不少人物传记描写的绘声绘色,也写的十分成功。其中名篇《苏武传》塑造了一个高风亮节、威武不屈的爱国英雄形象。苏武受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始终保持了民族气节。作者对他的描写,至今读来仍十分感人!</h1><h1>节选:</h1><h1>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h1><h1>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h1><p class="ql-block"><br></p><h1>译文: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吃喝。天下雪,苏武就抓着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数日不死。匈奴感到很惊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上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归汉。</h1><h1> </h1><h1> 苏武被迁移到北海后,没有人给他运送粮食,于是他就掘取野鼠所储藏的草仔来吃。每天拄着汉廷的符节(汉朝使臣手中拿着象征使者身分的权杖)牧羊,睡觉、走路都拿着,以致系在符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都掉光了。</h1><h1><br></h1><h1>《汉书》中还有一些人物传记,如《霍光传》《外戚传》《盖宽饶传》等,也写的很出色,不亚于《史记》中的优秀篇章。</h1> <h1>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爱情的描写</h1> <h1>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从我们初到人世,直到生命的终结,都一直贯穿始终。但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尤其在古诗词中,对爱的描写,多以悲剧告终。而这其中,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h1><h1><br></h1><h1>孔雀东南飞</h1><h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乐府中达到最高水准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作》,共一千七百多字。诗前有序,从序中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地点在今安徽庐江。</h1><h1>诗中详尽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的全部经过: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质朴的女子,十七岁嫁给焦仲卿,夫妻感情很好。可是焦仲卿的母亲,因为儿子娶亲时花了身价银,心有不甘,于是对兰芝处处为难。尽管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婆婆还是嫌她懒,兰芝“行无偏斜”,婆婆还是挑剔她无礼节!最后被逼无奈的刘兰芝,只得把这种“君家妇难为”的处境告诉了丈夫。不料被婆婆知道后,竟要仲卿将儿媳“及时相遣归”!可怜的仲卿在母亲面前发誓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听了,“捶床便大怒”。</h1><h1>最终,焦仲卿顶不住母亲的威逼,不得不休掉了妻子。分手时,立誓互不相负,希望有一天能破镜重圆,但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了。</h1><h1>刘兰芝回家后不久,就有县令和太守先后登门求婚。兰芝的哥哥为了攀附权贵,硬逼着兰芝再嫁。无奈之下,走投无路的刘兰芝和焦仲卿见了最后一面,并约定“黄泉下相见”!在太守来迎娶之即,兰枝“举身赴清池”,仲卿闻讯,也”自挂东南枝”。</h1><h1>在诗的结尾,通过两人合葬后,墓上松柏梧桐相互交织,林中一对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描写,表达了人们渴望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汉乐府民歌</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乐府民歌是我国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对后来的建安文学及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主要讨论的是与爱情相关的诗歌。</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 </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邪》 </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无陵,江水为竭”,演变成了后世的爱情誓言:海枯石烂</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冬雷阵阵,夏雨雪”成了《窦娥冤》中的“六月飞雪”。</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这仅属个人推测,不足为证!</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 </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迢迢牵牛星》</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北朝时,民歌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其风格有很大差异。南歌委婉含蓄,北歌朴实刚健。</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歌代表作是《西州曲》,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朝民歌代表作有《木兰诗》《敕勒川》。</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木兰诗</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北朝)</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可谓尽人皆知。但这首诗歌中藏有一个秘密,知道的人恐怕就不是很多了。长期以来,人们印象中的花木兰都是以汉人的形象出现的。而事实上,花木兰是少数民族。至少应该是突厥人或鲜卑族人。这一点,在诗中是有证据的: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卷有爷名!</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敕勒川(北朝民歌)</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敕勒川,阴山下。</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天似穹庐,笼盖四野。</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天苍苍,野茫然茫,</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风吹草低见牛羊。</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这首民歌,金代诗人元好问盛赞说: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话,是古代人民,在无法对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时,就想象有超乎人力的神,在主宰世界,是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国第一部保存神话资料的书是《山海经》,其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等流传较广,也为大家所熟知。</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古代除了《山海经》外,还有一部神话小说集《搜神记》。</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搜神记》的作者是干宝,字令升,东晋人。在这部书中,流传较广的有《干将莫邪》《韩凭夫妇》《李寄斩蛇》等。</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干将莫邪》描述的是铸剑巧匠莫邪、干将夫妇为楚王作剑,剑成后,楚王为了让这把剑成为绝品,而将干将残忍杀害。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为报父仇,便割下自己的头和父亲留下的剑一并交给侠客,请他代为报仇。</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侠客带着赤的头去见楚王,说干将的儿子要报父仇,被我杀了,但这头要用锅来蒸煮烂了,才能免除后患。楚王便依照他的话去做,但一直煮了三天三夜,赤的头也没有烂,还从锅中跳起来对着楚王怒目而视。侠客便请楚王走近去看,并趁机砍下了楚王的头,然后又砍下了自己的头,于是三个人的头很快就在锅中一起煮烂了。</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韩凭夫妇》写的是宋康王霸占韩凭的妻子何氏,最后迫使夫妻双双自尽,二人死后,康王下令不准他们合葬,结果,一夜之间,两座坟上各长出了一棵大树,并枝叶相交,缠绕在了一起。</span></h1><h1><br></h1><h1>此外,书中还有表达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董永》,宣传鬼不可怕的《宋定伯》等。所有这些,都对后代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取材于本书中的《东海孝女》。《董永》演变成了今天的《天仙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