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当你打开这个美篇,用指尖轻轻拨动屏幕时,是否也拨动了你心中武威炮校这根琴弦?当你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时,是否想起了大院里的叔叔阿姨、同年时的玩伴儿、读书时的同学、一起参军的战友,还有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h3> <h3>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这条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新疆和中亚、西亚等地的交通要道,而武威就是走廊东口的咽喉之地。</h3> <h3> 武威炮兵学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海拔1525米,濒临腾格里沙漠。这里在解放前曾经是马步青的兵营,地图上称"新城",校园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高高的围墙,城墙上可6人并行,3马并骑。</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威炮兵学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为培养地地战略导弹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所建立的第一所导弹技术学院。全称"炮兵特种技术学校",对外称"武威炮兵学校"。</h3> <h3>千年易过,武威炮校历史永存!</h3> <h3>我们这群大院的孩子们单纯、善良,有理想,有追求,承传了父辈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行。我为是大院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与自豪。</h3> <h3>学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武威地区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窑沟生产大队境内,距县城东北方向2公里,级别为正师级单位,代号总字159部队。</h3> <h3>当兵的经历是一种财富,一种豪迈,一种辛劳和汗水铸就成的荣耀,是任何物质的东西换不来的。虽然这段经历成了我人生的历史,但我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培养我的这所大学校,回忆着在炮校生活的过往。</h3> <h3>滚滚红尘,留不住青春岁月,留不住人世沧桑,唯一能留住的是我们那些年美好的记忆。</h3> <h3>从前的回忆永远留在记忆里。</h3> <h3>武威炮校组建于上世纪1959年12月,前身是武威步兵学校。步校成立于1957年,原是培养步兵部队初级指挥人员的一所学校。</h3> <h3>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大院子弟;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叫武威炮校。我骄傲,我是第一代火箭军的子弟!</h3> <h3>武威炮校是我儿时生活、成长并当兵的地方,终生难忘。</h3> <h3>1958年我国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第一营在北京长辛店组建。因涉及保密等问题,中央军委决定将该部移防至西北地区。一是远离首都和沿海地区,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有利于部队保密,二是靠近西北核试验基地,便于部队训练发射。</h3> <h3>尽管人不能选择出身,但我们有幸成为军人的后代,不论从军保卫组国还是从警惩恶扬善,我们始终沿着父母走过的道路前进着,即使到了身命的尽头,我们也将无悔的说:我们是军人的后代!</h3> <h3>我们的家在部队大院,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世,军人的后代;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为,部队大院的孩子。长大后我们也穿上了军装,我们是幸福的一代。</h3> <h3>1958年7月,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亲赴兰州军区勘察选点,经过各方面条件综合比较,最终将部队驻址选定在武威步校,步校随即改为炮校,开始担负培训我军导弹部队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组建特种部队,为建设特种部队摸索积累经验等任务。</h3> <h3>永远的记忆-----武威炮校,父辈战斗过的地方,我们少儿时成长的圣地!</h3> <h3>不忘初心,珍重友情!</h3> <h3>1959年8月,地地导弹第一营从北京长辛店移防至甘肃武威,正式由炮校代管。</h3> <h3>让历史告诉未来,永远的炮小孩。</h3> <h3>我是火箭军的后代,继承和发扬父辈的光荣传统,捍卫我们的祖国!</h3> <h3>学校改建后,由于从常规步兵专业变为特种导弹技术专业,学校的导弹及基础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经炮兵和军委协调,先后从全军各院校抽掉了大批人员充实教学队伍。学校自身又克服困难深挖潜力,自己解决一部分,使教学力量得以加强。</h3> <h3>1962年6月,北京(北苑)炮校与武威炮校撤并为武威炮校,学校又承担了培训导弹专业技师的职能。自学校成立到1966年文革始止,先后培训了3批学员,学制2年。毕业后全部面向导弹作战部队分配,为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初建输送了急需的人才。</h3> <h3>军人是崇高而伸圣的职业,一辈子有了当兵的历史,今生无悔!</h3> <h3>血液里流淌着老八路的顽强,骨子里更有共产党员的坚强信仰。43年铁警风风雨雨,始终无愧于心无愧于党。</h3> <h3>第一导弹营归建武威炮校后,主要担任学校的教学保障,同时也兼有自身的训练发射任务。1963年9月,该营从武威出发赴甘肃酒泉国防科工委某试验基地进行实地发射,并于10月下旬成功发射一枚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一号"近程地地战略导弹。 1964年1月,该营由营扩编为团的建制,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1969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撤销武威炮校,以学校为基础组建第二炮兵某作战基地,代号总字126部队。</h3> <h3>妈妈们的合影</h3> <h3>武威炮校承载着父辈们的理想和追求,编织着我辈们对未来世界的梦想和憧憬,她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我们成长的轨迹,是今生永不磨灭的历史烙印。</h3> <h3>刘清府、刘惠玲、张凤荣、付燕霞、黄汉青、赵怀珠</h3> <h3>昔日育才聚"凉州",如今"东风"震全球;护国利剑谁铸就,父辈伟业记心头。</h3> <h3>至此,武威炮校完成了培训导弹专业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史中的一部分。2016年,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h3> <h3> 在大院住过的人,都对那里挺拔秀美的"窜天杨"记忆犹新。据传,这些杨树都是当年被俘的西路红军所栽,掰开树枝就可见里面的"红五星",因此,这些树又被称为"红军树"。遗憾的是,现在大院里仅有这一颗树了,而且还被围墙围在院子里,所以,不能给大家拍到一颗"全"树。(下图左边就是这颗杨树)</h3> <h3>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我们的父母亲早已离我们而去,曾经青春年少的我如今已两鬓斑白。但是,武威炮校一直在我心底幽居,不曾忘怀,因为那里是我们的父辈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奋斗过的地方,是我参军后新兵训练的地方,是我的梦开始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在编辑这个片子的过程中,得到了黄肃、魏铁军、王连刚几位哥哥的大力相助,在此谢谢你们!谢谢兄弟姐妹们的参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