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淇澳岛位于珠海市东北方向,离市区约二十来公里,有大桥与大陆相连,交通便利。在这个面积二十平方公里的小岛上,除了有珠三角最大的红树林、景色优美的“九湾十八峰”,还有一个居民不到2000人的淇澳村,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和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h3> <h3>岛上派出所</h3> <h3>向淇澳岛淇澳村白石街进发</h3> <h3>已到村口</h3> <h3>村口的宣传栏</h3> <h3>路边的柑桔</h3> <h3>村口广场边的亭子</h3> <h3>回顾中国鸦片战争史,每翻开一页都是血泪斑斑的屈辱,不是割地赔款,就是不平等条约。然而,位于伶仃洋上的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人民,却在1833年以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入侵的殖民侵略者,迫使其投降并赔偿白银三千两。当地村民为了让后人永记这段炎黄子孙抵御外来侵略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激励后人更加热爱祖国,用赔款铺建了一条2公里长的花岗岩‘白石街’,目前都完好的保存在岛上。</h3> <h3>古炮台遗址</h3> <h3>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人登上淇澳岛测绘,后与美国人一道盘踞岛上走私鸦片,并常入村抢劫,激起民愤,遭村人驱逐。1836年,英美商人纠集十五、六艘武装舢板船来犯,村人齐聚天后宫广场架土炮还击,战胜外敌。战后谈判,英美商人向淇澳村民赔3000两白银,村民有感于天后显灵助阵,便以此赔款重修天后宫,并用余款在村内铺筑了一条数百米的花岗岩白石街。</h3> <h3>后人为纪念这次胜利,在村口搭建牌楼一座,上书对联两副:“四载阴霾一朝扫尽,山河永固日月重光”,“淇澳未沦亡,拔剑请缨同杀敌;英军寻死路,丢盔弃甲把命逃。”
</h3><div> 现在牌楼前修建了一个小广场,正对着牌楼是一组村民抗英雕像。</div> <h3>白石街就坐落在淇澳村内,是游玩淇澳岛必去的人文景点之一。一个石质门楼骑跨在街道上。门楼上方刻着的“白石街”三个字,涂上了鲜艳的红色。</h3> <h3>白石街上来骑友</h3> <h3>岛上鱼民的晒鱼艺术</h3> <h3>放在街上不用的老家俱</h3> <h3>街上偶见蟑螂在爬行</h3> <h3>在村里四处走走,还见到一种很奇特的低矮建筑物。这些建筑每一个都是一个约半米高、三米直径的圆形平台,就像是一把太师椅;平台靠后处有一快半米高的横向或半环形石碑,石碑前还有石质的香案香炉,插着许多未燃尽的残香。上面还写着“人和社”等名字。后来我才知道,这些“某某社”其实就是小型的“土地庙”。土地公是地方保护神,日夜守护在街边巷口,保护着一方的平安。但如此密集的设置,恐怕在其他地方也是不多见的。</h3> <h3>走到街尾,见到一座重新修饰得干净漂亮的小屋,从门口的匾额可知,这里就是苏兆征的故居。
</h3><div>苏兆征是我国早期的工人运动领导,曾领导过著名的省港工人大罢工,并很早就进入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层。在44岁的年纪就被捕牺牲。</div> <h3>整个小屋不大,外观与周边民居相似,可见苏家当年并不富裕。这座砖瓦平房住宅,是由苏兆征的祖父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68平方米。</h3> <h3>苏兆征陈列馆</h3> <h3>走到街尾,见到一座重新修饰得干净漂亮的小屋,从门口的匾额可知,这里就是苏兆征的故居。
</h3><div>苏兆征是我国早期的工人运动领导,曾领导过著名的省港工人大罢工,并很早就进入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层。在44岁的年纪就被捕牺牲。</div> <h3>小屋的院墙还是珠三角地区以前常见的蚝壳墙。大部分蚝壳是陈旧的灰黑色,表明院墙已经有些历史;而斜上角那些较为新净的蚝壳又表明,院墙曾经残损,近期才经过精心修补。</h3> <h3>还有蚝壳门面</h3> <h3>这里还有无人售菜店</h3> <h3>和许多南方的村庄一样,淇澳村大多是一些低矮密集的住宅,其中最醒目最漂亮的那些建筑,通常不是庙宇就是祠堂。据说,淇澳村周边共有十七座庙宇之多。
</h3><div> 淇澳祖庙,是淇澳岛最重要的庙宇,也是村中村民祭祀、议事的地方。它始建于宋代,清康熙年毁于大火,后来多次重修,里面供奉的是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水潮爷爷和本村的开村之祖。</div> <h3>供的是玉皇大帝</h3> <h3>这里是村史馆</h3> <h3>狮头与马祖船</h3> <h3>如今的白石街早已硝烟散尽,只剩下蜿蜒的小路和静静的小村。这里人和车都很少,只有几个懒散的妇人在街边摆卖贝壳和咸鱼,炮台周围摆满了正在晾晒的鱼干。这是榕树下卖菜老妪。</h3> <h3>走到白石街头,就是公交站。</h3> <h3>这村街,虽不整洁,却是海岛渔村的真实写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