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们都说,最美不过四月天。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课题组成员于4月5日下午,聚集在东校区五楼会议室进行第三次研修,继续进行"如何利用写人记叙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研讨学习。本次的研修主题是:<br /></h3><h3> 一、抽签谈读书体会。</h3><h3> 二、继续研究特级教师唐懋龙带领的团队针对《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篇课文的三次备课、磨课过程中,名师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h3><h3> </h3><h3><br /></h3> <h3> 在第一个环节——抽签谈读书体会中,抽到做《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读书体会交流的老师是陈亚运副主任和李晓虹老师。</h3><h3> 陈亚运副主任说:在读《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这本书时,他感受最深的是书中提到"做小课题研究过程"要处理好八种关系。第一、大与小的关系。我们关注的点一定要小,要细,从细微处做,要从实际出发,从我们日常教学中某一项困惑出发,切不可钻进大而空的牛角尖里。第二、学习与研究的关系。我们作为一线老师,最重要的是看专业的书,一边看书一边做研究,才能风生水起,否则,你会力不从心。第三、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我们做课题,如果没有结果,就失去了意义。但是过程也很重要。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第四、提炼与规律的关系。我们要学会整理,归纳,提炼,向名师学习,并且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把自己做过的事进行提炼,正所谓"写三年教学后记能成名师"。第五、写作与成果的关系,把研究的过程写下来,能写成论文最好,最少也要写成博文。第六、自主与引领的关系。一个教师的研究工作要卓有成就,就应该将自主研究与专业引领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七、方法与非方法的关系。第八、成果与成长的关系。在研修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们一定会铸就一个崭新的自我,在此之后,成果也必将出现。</h3> <h3> 老师们一边专心致志地听一边做笔记。</h3> <h3> 李晓虹老师交流的体会是——教师要勤写教学后记,尤其是年轻教师和想在专业上有所成长的教师。<br /></h3><h3> 教学后记记什么?李老师为我们提炼了以下几种:记教学成功之处,记教学失误之处,记教材教法处理,记学生学习中带普遍性的问题等。</h3><h3> 最后,李老师说,写教学后记对吃透教材、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很有帮助的,对像自己一样的年轻教师的促进是很大的。常写教学后记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很多借鉴和参考价值。她表示,今后一定要主动撰写教学后记。</h3> <h3> 华罗庚说:治学问,训研究工作,就要持之以恒。只有契而不舍,才会见成效。老师们都纷纷表示赞同李晓虹老师的观点。陈海燕老师还列举了她以前工作中,平时常写教学后记,在写论文时,案例随手拈来的事例来畅谈自己的感悟。<br /></h3><h3> </h3> <h3> 黄秋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学生不同,学习习惯和节奏不一样,我们按同一个模式上课,会不会打乱一些学生的节奏?怎样兼顾到这些节奏有快有慢的学生呢?</h3> <h3> 陈亚运副主任认为,怎样让自己课不打乱学生学习的节奏?师生之间习惯的磨合很重要,如果有困惑,可以记随笔或者写教学后记,把自己做的事情记下来,把困惑记下来。找一些理论的知识补上,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如果再整理、提炼,还可以成为一篇有质量的教学论文。<br /></h3> <h3> 陈海燕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每次上完课后,及时写上的一些收获,失误,策略,方法等,是可以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很多困惑的,还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共性问题,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避免走很多弯路。教学后记如果加上一些理论的知识就很容易写成论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有想法,就尽量及时地把问题写下来,时间一过了,就很难找到当时的感觉了,正如古人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br /></h3> <h3> 陈亚运副主任兴致勃勃地说:教学后记的方法书中提到的有7个,我们可以参照这些方法写写、记记。比如管建刚老师,他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进行提炼和整理,并以书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比如他把平时表扬学生的事例收集起来,就是一本《一线表扬学》。书中的很多事例、很多话,我也曾经跟学生说过、做过,可是我没有写下来。希望在座的老师们今后都多写一写教学后记,最好写在自己的博客里,会有用武之地的。<br /></h3><h3> </h3> <h3> 陈亚运副主任还嘱咐年轻老师,趁自己年轻,脑子灵活,记忆力好,可以多背一些学习与研究中理论知识是很有好处的,对我们解读教材、把握教学主线、课堂实践甚至看课、评课都用得上。引用名师的话说,一个教师想成长,不写教学后记、不读书,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沉淀。今后大家要相互监督,共同成长!<br /></h3> <h3> 第二个环节由陈亚运副主任引领大家一起研究特级唐懋龙老师带领的团队针对《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篇课文的三次备课、磨课过程中,名师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br /></h3><h3> 陈亚运副主任说:第一课时,第一步,从课题入手,理解课题中的重点词语并学会对课题质疑。第二步,朗读课文,随文识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三步,根据内容,反馈交流。根据对课题的质疑,梳理课文内容。第四步,组织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第五步,说说概括课文内容有哪些要求?(抓住课文的要点,用一两句话简要地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是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与步骤。这样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语言精炼,也体现了限时讲授的精神。老师的侧重点是指导学生方法,因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技能。更是中段教学的一个重点。</h3> <h3> 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研讨中,陈亚运副主任让大家思考并谈谈刘老师是怎样落实教学目标3和教学重点的。在大家畅所欲言后,他认为刘老师《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篇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第一步简单回顾课文内容。第二步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第三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第四步,体会景物描写的句子,衬托人物形象。第五步回顾总结。第六步迁移运用,从课内到课外,第七步作业设计等都是围绕景物描写这一个训练点进行。刘老师的这些教学环节设计,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每一个环节教学设计的问题是有梯度的,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完成的。这个教学设计思路明晰,目标单一——就是一个"抓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个训练点进行训练。<br /></h3><h3> 通过讨论研究,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备课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可以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我们只能根据教材的特色,抓住一、两个点来训练。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也只能围绕着这样一、两个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否则,满天的小鸟都要抓,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佳的,教学重点和亮点也不能突显出来。什么都想教给学生,结果什么都没有落实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结合自己的学生去设计。<br /></h3> <h3> 学习研讨活动接近尾声,陈亚运副主任布置了新的学习任务,期待大家做得更好!</h3> <h3> 老师们记下了一张张满满的学习笔记。</h3> <h3> 今天的小课题研究学习已经告一段落,大家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根据教材特色,抓好一两个训练点做实、做透,控制好讲授的时间,认真把教学目标落实在我们的教案中、贯穿在我们的课堂教学里,大家的教学设计思路也会更加清晰,教学效果会更加好。<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