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辽大墨宝

范东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辽大南侧并列两个主校门,白漆木质校牌是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1886-1976)1958年所书,本图为南侧西校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进辽宁大学老校区,尤其是杏黄时节,远看林仍绿,近观果已黄。此时,徜徉在树草花丛中,漫步于林荫小路间,不经意间会为牌匾或石刻所吸引,你一定会抬头仰望或驻足品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学校白漆木质校牌是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1886-1976)所书,网上有文字介绍这是朱德1958年所写。这一年正是当时几所院校整合,组建了新的辽宁大学。我曾经在微信里介绍道:这是朱德唯一为一个大学题所题写的校名;不过,很快辽大老同学李哲告诉我朱老总还为延边大学题写过校名。有一个传讲,组建后的辽宁大学有一段时间并用了两位名人所书写的校牌,朱德之外的另一位书法家是康生(1898-1975)。一所大学,两位名人,不同字体,两块校牌,这可能是高等学府所绝无仅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辽大银杏路南端紧邻崇山路,有一个不大的园林,小小假山上的有一个铁制仿古六角亭,亭子上方有一块黑色木匾,风吹日晒,上面"树蕙亭"三个绿色字已显陈旧,这是王堃骋(1912-1993)所书。王老先生1932年参加革命,六十年代是辽宁的副省长,分管文教;八十年代初为省人大副主任,仍然分管文教。"树蕙亭"三个字于八十年代初所写的可能性比较大。"树蕙亭"下便是一个不大的水池,东侧近三米高的黑褐色石刻有"桃李无言"四个金色大字。这是杨仁恺(1915-2008)老先生所书,落款"戊寅桂月中浣",想来应该是1998年中秋节。图书馆北侧绿茵地一块褐色近三米高的石料上刻有"翰墨渊涵"四个字,这是沈延毅(1903-1992)老先生专门为辽宁大学留下的墨宝。时间推断应该是1985年。有评论说:"字大尺许,风骨清高,力扫千钧,不落俗格"。老先生是东北第一书法家,几十年前启功先生为沈老书写七言绝句,其中评价到"如今魏法在辽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书馆"三字是沈尹默(1883-1971)先生所书。沈老为近代名人与大家,据讲,其历史地位可与陈独秀、鲁迅等名人比肩。那么,何时为辽大留下的了墨宝呢?这恐怕确实是个迷,因为,我问过多人而没有确定。基于沈老1971年离世,文革之中所写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指定为辽宁大学所写,自然也就排除了1957年以前的时段,可以断定应该是1958至1965年期间所书。沈老先生有一趣事,先生原名"君默";有好友建议说,君既沉默,又何用口?于是改名为"尹默"。</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感谢老同学翟长安提供的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文:2016年10月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补充修改:2022年7月29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充满生机与文化底蕴的辽大老校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每年的十月,走进辽宁大学老校区,尤其是杏黄时节,远看林仍绿,近观果已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辽大南侧并列两个主校门,白漆木质校牌是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1886-1976)1958年所书,本图为南侧东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树蕙亭"为王堃骋(1912-1993)所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桃李无言"四个金色大字。这是杨仁恺(1915-2008)老先生所书,落款"戊寅桂月中浣",想来应该是1998年中秋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翰墨渊涵"四个字,这是沈延毅(1903-1992)老先生专门为辽宁大学留下的墨宝。时间推断应该是1985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书馆"三字是沈尹默(1883-1971)先生所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韩非子·五蠹》曰:"尚法,则国富民强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成语"灼灼其华"是指花开灿烂如红霞,美丽动人的样子。出自《诗经·周南·桃夭》。</span></p> <p class="ql-block">辽大校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尺寸并不大的"爱情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爱情石"局部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附:范东刚《真集·辽大情怀》摘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提起校园歌曲,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风靡多年而不衰的台湾校园歌曲;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校园的早晨"原产于台湾。其实,由王洁实、谢莉斯演唱的红遍大江南北的"校园的早晨",写的就是辽宁大学的早晨。只要你轻轻地哼唱:"沿着校园熟悉小的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出生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你就会回到那个年代的校园,那个年代校园的早晨。这首歌词的作者就是"辽歌"著名的词作者高枫,他的家就住在在辽宁大学东侧的辽歌家属院。创作的灵感源于高老先生八十年初,常常清晨到辽大散步。那是一个知识匮乏的年代,那是一个知识渴望的年代,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晨读情景深深地感染了老艺术家,于是,挥笔而作,并有谷建芬谱曲传唱至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