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魏塘镇老照片

胥山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胥山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整理:胥山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收集于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善县城关镇魏塘的古城地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一、嘉善县的名字由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据《嘉善县志》的记载,嘉善县的名字来源于“嘉兴”的“嘉”字和“迁善乡”的“善”字。这个简单的说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关于嘉善县的建县时间,据史料记载,明宣德五年(1430年)4月20日,嘉善正式建县。这一天成为嘉善的建县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选择公历4月20日作为建县日的原因可能是这个日期在当时是一个相对稳定和适宜的时期,且在农历上也有特殊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嘉善县志》记载,早在明宣德五年之前,嘉善地区已存在一个称为“迁善乡”的地方,该地当时已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地区。因此,选择在这一天建县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开发这片土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嘉善县的建县日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明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在此背景下,嘉善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也逐渐展开。选择在当时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建县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综上所述,嘉善县的命名由来、建县时间和建县日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一过程展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表现出当地人民对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的重视。嘉善县的建县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纪念日,激励着当地人民继续努力前行,为嘉善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文/HZM)</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二、嘉善县古城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善老城墙的筑造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五年(1510年),当时的知县胡洁为了保障居民的安定(安堵),在魏塘日晖桥的东边建立了宾旸门,同时在太平桥的西边建立了平城门,这两个门在城防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了应对倭寇的侵扰,吏部侍郎赵文华被派到嘉善督师,与抚台王抒以及知府刘悫商议并上奏朝廷请求筑城,这个请求得到了批准。这次筑城动用了县内的超过一万名的工人,并征发了740多名民户来监督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554年十月到次年的三月,嘉善城内建成了五座水城门、四座旱城门、一百一十四丈的月城,还有四座望楼、五座水城门旁台、十二座墩台、三十六间窝铺,并筑造了二千六百四十四个雉碟。城墙的高度为三丈,宽度为两丈,护城河的宽度为六丈,与城墙紧密相连。这次筑城占地面积达到了三百五十三亩,耗资三万五千八百五十六点九两白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明清两代的历任知县都对城墙进行了多次的维修和加固。然而,在解放后城墙被拆毁,现在只剩下西南角的一段不足百米长。(文/HZM)</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三、嘉善炮台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善炮台口位于浙江省嘉善县魏塘镇的北边,是320国道东西向的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上海,北靠苏州,南接杭州。在交通方面,嘉善炮台口距离市区只有短短的两分钟车程,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善炮台口周边环境优美,视野开阔,你可以从这里远眺到整个嘉善县城的美景,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发展气息。此外,这里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嘉善县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嘉善炮台口的交通位置也十分重要。它是320国道的必经之地,也是连接东西两方向的重要交通枢纽。无论你从上海到杭州,还是从苏州到嘉兴,嘉善炮台口都是你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市区,这里距离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仅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车程,让你的出行更加无忧。它是嘉善县的形象门户,也是市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可惜炮台口的炮台楼已拆了,炮台口只是个地名而已。然而,炮台口作为嘉善县的重要交通枢纽,仍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这里的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为嘉善县和市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文/HZM)</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民国嘉善日报社 民国时为嘉善日报社。照片中洋房即嘉善日报社,右侧建筑是救火会。亭桥河在两建筑之间。地址在中山路亭桥路西北转角处。照片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供者:周向阳)</h3> <h3>嘉善西水城门。地址在中山路西城河路南。照片摄于1937年(提供者:嘉善县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h3> <h3>名吉祥桥,在大胜寺前,跨华亭塘(市河)。元至正间张巨山建。1949年国民党败退时,败军敲诈百姓未果,恼羞成怒,炸桥泄愤。址在马路口桥东50米处。</h3> <h3>位于城内慈云寺侧。俗称藏经塔,三国时东吴建。塔身砖砌,因年久失修,于1973年建体育路时被拆除。址在体育路中山路北。</h3> <h3>嘉善北城门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嘉善城。历经修建,1954年拆除。地址在体育路解放路北。照片摄于抗战初期(提供者:嘉善县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h3> <h3>嘉善北城门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嘉善城。历经修建,1954年拆除。地址在体育路解放路北。照片摄于抗战初期(提供者:嘉善县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h3> <h3>旧名刘公墩,明万历二十六年知县余心纯筑土建真武殿和文昌阁,沿堤植柳,阻北流水势。崇祯间钱继振、曹尔堪等每月会文于此,曰“八子会文”处。址在环城北路体育路东南。</h3> <h3>孔庙北有巘山,上有仰高亭,图中操场后为巘山 ,1958年拆除,址在嘉善第二高级中学操场北。</h3> <h3>孔庙状元桥 明宣德五年(1430)大理寺卿胡槩相宅,义民陆坦献地,七年知县郑时建。历代有修缮。已拆除。学子在孔庙状元桥前合影。地址在今嘉善县第二高级中学门口。照片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供者:朱宏洲)</h3> <h3>在罗星台右,名康济桥,一名新桥。明知县李调元建,康熙间重修。横跨市河。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址在施家路桥东60米处。</h3> <h3>瓶山&nbsp;</h3><h3>在县治西南。宋代为官酒库。后禁酒,弃瓶盎积成土堆,高七丈。1972年,瓶山被铲平。地址在体育路瓶山街段。照片摄于1960年6月7日,嘉兴县业余文艺演出团在嘉善留影。(资料来源《嘉善资讯》)</h3> <h3>东城外,汪澜一泻,形家谓之不利于邑。嘉靖三十四廿,邑令王察言募民筑墩以阻东流水势,名罗星台。万历初年李自华建关帝殿于 台上。咸丰十年,遭兵摧毁,恢复后,次第重修。坐东向西,门外临河为古银杏树。1972年拓宽河道而拆除。址在施家路桥南堍东60 米处。(嘉善县档案馆)</h3> <p class="ql-block">泗洲塔</p><p class="ql-block">泗洲塔,又名“吉祥圣寺塔”、“大胜寺塔”,位于县城东门外大胜寺内,大殿前侧,寺有大钟,声音洪亮。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佛门弟子清梵受泗洲和尚的示兆而募建此塔。塔身六面七层,朱椽碧瓦,翘角飞檐,总高约20多米,顶尖的葫芦呈倾状,遇大风能随风旋转。</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泗洲塔</p><p class="ql-block">摄于2023年春</p> <h3>市河日晖桥东段。民屋鳞次栉比,倒映水中。照片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朱坚 摄</h3> <h3>市河上官塘段。这里原有座上官塘桥,横跨市河,连接西门大街和上官塘之间,为魏塘一景。照片摄于2005年。朱坚 摄</h3> <h3>市河卖鱼桥段。河上的运输船舟楫往返。照片报于1992年。王建超 摄</h3> <h3>市河日晖桥东,原嘉善酿造厂段。还能见到摇橹的乌篷船。照片摄于1988年,金身强 摄。</h3> <h3>妇女在石河桥洗衣服的场景。照片摄于2005年。朱坚 摄</h3> <h3>亭桥路嘉善一中教工宿舍段。照片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供者:周向阳</h3> <h3>亭桥路慈山段。照片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供者:周向阳</h3> <h3>解放路老汽车站段。沥青路面。地址在解放路车站路西南。照片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供者:周向阳</h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四、三官塘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魏塘镇的南门外,静静矗立着一座古老的桥梁——三官塘桥。这座桥南北走向,跨越在原护城河之上,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溯到明万历二年(1574年),当时的知县李仕华与一众有志之士,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倡导并开始了这座桥的建设。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桥梁于翌年落成,初命名为见龙桥。桥的名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希望这座桥能像龙一样,带来繁荣与昌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桥南的一侧建起了一座三官塘小庙,桥也因此更名为三官塘桥。这座桥与庙宇相互辉映,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为美好的愿景而停下。清咸丰十年(1860年),战乱打破了这份宁静,三官塘桥在兵乱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同治七年(1868年),邑人许经帮等人挺身而出,募资重建了三官塘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建后的三官塘桥依旧保持着单孔石结构拱桥的形式,桥长32米,高7.5米,宽2.8米,净跨9.6米。桥的两侧栏杆高0.47米,而桥顶栏板的形状宛如坐椅,外侧镌刻着桥的名字:“三官塘桥”。在桥的拱顶龙门石上,还可以看到精美的团花浮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桥的两侧还各有楹联。东首的楹联是:“南极星临快驾长虹以康济”,寓意着桥梁如长虹跨越,为人们带来便捷与福祉;而西首的楹联则是:“名署见龙即此卜当阳盛事,桡通昼鹢恰喜沾活水来源”,表达了桥梁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桥的南堍和北堍分别有31级和34级的台阶,为了方便行人上下,两侧还各铺设了一个平台,以延缓陡势。这些细节之处,无不体现了建造者们的匠心独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三官塘桥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1986年12月,它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人们的珍视与保护。这座桥不仅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段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记忆。每当人们走过这座桥时,都会不禁感叹于它的坚韧与美丽,以及它所见证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文/HZM)</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官塘桥位于魏塘镇南门外,南北向跨越在原护城河上。明万历二年(1574)知县李仕华等人倡仪建桥,翌年落成,取名见龙桥,万历四十四年(1616)桥南建三官塘小庙,改称三官塘桥,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乱,同治七年(1868)邑人许经帮等募资重建三官塘桥。单孔石结构拱桥,桥长32米,高7.5米,宽2.8米,净跨9.6米。两侧栏高0.47米,桥顶栏板形如坐椅,外侧镌有桥名:“三官塘桥”。桥的拱顶龙门石有团花浮雕。桥两侧各有楹联,东首为:南极星临快驾长虹以康济;东升日丽请留司马之名题。西首为:名署见龙即此卜当阳盛事,桡通昼鹢恰喜沾活水来源。桥的南堍31级,北堍34级;各铺一平台,延缓陡势。1986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魏塘镇社会主义宣传队走上中山路宣传的场景。路面用砖铺成。地址在中山路花园路东。照片摄于1957年。提供者:金身强</h3> <h3>中山路上的宣传队。水泥路面。照片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供者:管玲缇</h3> <p class="ql-block">梅花奄吴镇故居(现在保存的很好)</p> <p class="ql-block">梅花奄吴镇故居(现在保存的很好)</p> <h3>现在的中山路街景。下面转载一篇介绍中山路变迁一文。值得一读!</h3> <p class="ql-block">1949年嘉善一中大门旧照片</p> <p class="ql-block">嘉善南门街小学(现改吴镇小学并已搬迁新址)最早的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册《美篇》中的图片及其文字说明均源自网络。作为一名资深的嘉善人,将这些照片和资料集结在一起,实为我与诸君共同分享的一份心意。能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些珍贵的记忆与资讯,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因此能共同参与,实属我的荣幸。</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