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往事

大明星

<h3>  我班全体同学初中毕业合影</h3><h3> 1964年秋天,我是在城内西街第二完校上一年级的。那年我还未过7周岁,按当时规定,学龄儿童必须年满7周岁,即前半年出生的孩子才符合报名条件有资格上学。由于我是后半年出生的,显然不符合报名条件。不过当时对户籍的管理比较粗放,审核也不是太严格,妈妈找老师通融说明情况,加之我的个子长得高,看上去和符合年令的学龄儿童身高足高不低,尽管费了一些周折,最后还是很幸运、被学校录取了。<br></h3><h3> 文水县立第二完全小校,具体位置在现市政广埸西侧的政务大厅一带,该校历史传承悠久,七十年代未拆除之前,是介于旧县衙门和文庙之间的一串大院子,为前清时期著名的武陵书院所在地,据说当年文脉茂盛,人才辈出,是县域内属于官办性质的大书院。民国后随着朝代更叠,逐渐改办成公办学校。</h3><h3> 二完校的青砖长方形校门古旧质朴,在路北座北朝南,登三级台阶进校门,正前方迎面是砖雕装饰的照壁,前面放着一面大镜子,提示进校的师生重仪表正衣冠。照壁右转是方形院子,旧正房一排,左为通往后院的大门、中间是校办公室、右为教室。东房是两个教室。西偏院的四合院是教工宿舍。过后院大门是一片很大的操埸,安有单杠双杠等器材,边上有跳远的沙池,再往后是一排正房四个教室。</h3><h3> 我们一年级的教室在一进院的东房南间里,一扇风门,两个玻璃窗、白灰黑板、砖讲台、三排十五张桌凳二个人一张,不到三十个学生。</h3><h3> 班主任是闫老师,兼代语文课,她三十岁左右,园脸大眼,短剪发头,中等身材,白衣蓝裤素雅大方。代算术课的女许老师,方形脸庞,个子高挑,年令稍大。两位老师说话和颜悦色,态度和蔼亲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初入学时的紧张心理。</h3><h3> 学校规矩多纪律严,对学生各种行为都有具体的规范。记得闫老师要求我们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两手后背、挺胸抬头,身要正、腰要直,目视前方不摇头;上课提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再后才能说话,下课活动时间同学之间要讲文明,互谦让,不远跑,不打架。下学回家时,要整齐排队靠右行。在公共场合要尊老爱幼有礼貌,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敬礼。</h3><h3> 各科教学都比较正规,闫老师代语文课,从拼音a 、o 、 e 、 i 、 u。开始教起,教发音,校嘴形按部就班,识字从人口手山石田土开始循序渐进。讲课融会贯通,课堂严格要求,经常点名提问,加深学生理解。许老师教算术,从认十以内的数字开始,数指头,先加减后乘除,逐步加深,打实基础。</h3><h3> 刚上学时,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又是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庭,步入社会,因而很不自在很不情愿,经过老师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疏导,才慢慢逐渐适应。那时正处在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城里市民家庭的孩子数量都在三四个左右,农村家庭中兄弟姐妹基本都在五六个以上。由于孩子多,家长精力有限照顾不过来,对小孩的培养教育比较粗放,孩子也不金贵少娇情,上学之后上学下学,吃饭睡觉喝水上厕所全靠小孩自己自理,顶多是哥哥姐姐顺便帮忙,很少有大人送水送饭按时在校门口专门接送的情况。</h3><h3> 上学后记得最清楚的是加入少先队的情景。那天,后院的操埸上红旗飘扬,鼓号喧天,我们一年级的全体小同学面向南边的主席台,排着整齐队站立在会场的最西边,高音喇叭播放着旋律激越的少先队队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手捧红领巾,一对一地站在我们面前,严肃认真地把红领巾系在我们的脖子上并一起向红领巾举手敬礼。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社会活动,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好好学习,掌握知识,争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正是在革命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不但增加了自己的自豪感自信心,而且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明显增加,德智体各方面进步很快。</h3><h3> 第二年秋天开学时,才听说学校被撤销的消息。因学龄儿童人数大量增加,为了解决更多儿童入学的需求, 学校的规模再次扩大,县属的一完校更名为西街小学只收西街的学生。我们上的二完校撤消,二完校原有的教职员工一分为二,在校学生按居住街道重新划分,新建立了北街小学和东南街小学。这样既扩大了招生规模,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二完校校址划归政府招待所。由于我家在南街潘家巷居住,我自然转入东南街小学就读。那时的家长很单纯,没有挑选学校的择校观念,明知西街小学条件最好,北街小学条件次之,东南街小学条件最差,也很少有家长为此事操心,更没有家长托关系走后门进行挑选,孩子的上学去留全凭学校统一安排。 &nbsp;</h3><h3> 东南街小学是白手起家新成立的学校,校址确定在南街原来的东岳庙里。北面有三间破损陈旧的正殿及两面一长溜低矮的平房,南面是房顶残破漏光的一处旧戏台,戏台下的砖拱深洞里存有积水,黑洞洞的有种神秘感谁也不敢进去。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院子里杂草丛生,半砖石瓦遍地,既没有象样校门也没有象样的围墙,东西两面的破壁残垣基本上和没有差不多,很不安全。</h3><h3> 办学的物质条件太差,加之有教学经验的好老师又少,为解燃眉之急,只能临时招收刚毕业的初中生代教,以弥补师资的不足。</h3><h3> 我们班的新班主任是王老师,她刚初中毕业,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瓜子脸,大眼睛,梳着两根长辩子,中等身高,身体瘦弱,身穿红衣蓝裤。虽然对工作很敬业,但因初来乍到新参加工作,语言行为稚嫩,教学水平十分有限。</h3><h3> 我们二年级的教室在中间的破庙里,一进教室环顾四周上下,墙壁掉土,地面不平,竖格木窗户糊着新纸,木门变形门关不严。教室的西墙上临时挂着块小木黑板,地上空空如也没有讲台没有桌凳。</h3><h3>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学校领导要求在校学生每天上学不单要背上书包,还得额外从家里扛上四八字凳子充当课桌。光有课桌也不能站着上课啊,因地制宜各班组织学生从坍塌的残墙根寻找砖头摆在凳子后面当坐位。由于各家的凳子不统一,高的低的方的园的啥奇形怪状的都有,颜色也是红的绿的黄的灰的五花八门,加上砖头坐位摊在地面,可想而知,二十几个人和这些杂物挤在一齐,整个教室里横竖不成行显得眼花暸乱乱七八遭。更有趣的是为防止凳子丟失,每天下午一到放学时间,各班的学生排队扛着各种凳子放学回家,出了校门一长溜凳子队伍走到街上,和搬家公司的架式的差不多。</h3><h3> 教室屋小人多,夏天温度高,闷热的透不过气来,人人汗流夹背气味难闻;冬天砖砌的泥火炉散热不好,潮湿的煤糕根本就不燃烧,基本十有八九是熄火,加上门窗走风漏气,温度极低,冻的讲课老师嘴边冒白气,学生冻的手通红脚发麻,手背皮肤龟裂流热血,手指僵硬的不好使连笔也握不住。 &nbsp;</h3><h3> 办学条件困难比现在的贫困山区都差,艰苦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能力。 庆幸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和当时对贫困整体的认同和麻木,习以为常。当然与这些艰苦相对应的是上学费用相当低,东南街农民子弟基本是免学费,市民户口的子弟每学期学费,先是1元钱,后来又涨成1元5角钱,用现在的眼光看,区区1元5角钱也算是免费上学。这些艰辛也没有挡不住如饥如渴求知的热情,记得许多生字和小数分数真分数假分数代分数通分母加减乘除就是在这一阶段学习掌握的,吃苦最多,受益亦最多, 至今都概念清晰,运算准确。 </h3><h3> 1966年初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城的大街上仿佛一夜之间,抗着红旗进行串练的红卫兵伍队突然多了起来,队伍一队接着一队,全是操着北京天津口音男男女女十八九岁的外地大学生,大学名称眼花瞭乱。他们头戴解放帽,身穿草绿色军装、小腿上打着绑腿,脚穿绿胶鞋,后背上背着和解放军一样绑带整齐的方块行李,胳膊上戴着红卫兵袖章。十几个人一队的队伍,好像身负重大使命千钧重任在肩,满脸带着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激越表情,从大街走过。在县城中心寺楼底的墙壁上到处张贴大字报,看到行人多的地方就手撒传单,高呼口号,进行批判修正主主揪斗走资派的发动宣传。引得居民蜂涌而去,在大街两旁驻足观看。</h3><h3> 一开始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下学后常在大街好奇地观望,顺便捡来散发的传单看热闹。不长时间,受红卫兵大串练停课闹革命的影响,县里的中学生,高年级同学有很多人都投入到大串练的洪流中,到全国各地的革命圣地接受锻炼教育去了。我们低年级的学生年令小不够离家串练的条件,只能停学放假不上课了。</h3><h3> 很久之后,随着复课闹革命指示的下达,各个学校才开始陆续复课。 1967年秋,我家从南街搬到西街居住,我才从东南街红卫小学,转到当时办学条件最好的西街小学上三年级。上学再也不用每天扛凳子了。</h3><div> 文水城内西街小学校,具体位置在现市政广场东半片,据记载这里原来是明清时期的启圣祠,与西面的文庙相联通,是专门祭祀孔夫子父亲的场所,后经多次的改扩建和文庙隔开成为学校。</div><h3> 学校的青砖八字校门质朴庄重座北朝南,面向西大街。中间门洞,一边是传达室一边是库房,园形大门拱园高大,上有园弧形女儿墙,砖框内写着文水城内西街第一完校。两边的八字墙白灰抹底,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h3> <p>  &nbsp;校门左右两侧八字墙前,长着两株粗大的老槐树,树冠高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初夏季节,槐花盛开,白白的槐花,一串串一串串地挂满枝头,远远望去,绿白相间,象撑着两把巨大的花伞,轻轻吸气就能闻到淡淡的槐花香。整个校门遮掩在浓郁的树荫之中显得格外幽深清静。</p><p> 一进校门是一片长方形埸地,正对面的四间旧庙是学校的办公室,后面是民居。左边前面是砖花栏围墙园形大门的小院,里面的西房南房是教员宿舍,西房房后是公厕。后面是七间一溜的四排排房,中间通透两边共有八个教室,再后面有破旧的正房东房小院。右边前面是无门小院南房是库房,正房是厨房。后面有一排两个教室。再后边又是一个小院,正房东西房是教工宿舍。</p><p> 西街小学比东南街小学的条件好,记得最清楚的是校园大,活动的场地空间大,各班列队做广播操,随着有节奏的旋律,操场上学生队列整齐,动作一致伸腿弯腰,人浪起伏甚为壮观。排房教室整洁,南北都有窗户,玻璃光线明亮,打开窗户空气流通,教室里西山墙上抹着大黑板,讲台上放着讲桌,下面的桌凳虽然有些旧,但整齐排列坚固适用,两个人一张桌凳,上课时书包一律挂在各自的一边,显示教室里井然有序。其次院子南边右侧埋立的高低单杠和第二排教室前的两个水泥乒乓球台第三排教室前刚埋的兰球架。可不要小看高低单杠和水泥砖砌的球台和兰球架,在当时学校中能有这样的体育设施让学生锻练,那是相当了不起的。高低单杠是两边埋着两根粗木头,上瑞插着一根铁棍,样子不好看,但适用耐用,高单杠适用做引体向上练习上臂力量,低杠适用腿叉在上面打转转增强腹部肌肉,活动时间,同学们拉几下引体向上或在杠上转几圈圈,很惬意。水泥乒乓球台中间上没有球网,只能放上一溜半头砖当网,下课后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围一圈,争先恐后都想显显身手光板子打几下,先到的先打,后到的排一排二往后数。一开始每场比赛是十一个球,由于人多为照顾全面每场此赛七个球,让更多的同学过过球瘾。打兰球几乎是男孩子的专利,十几个人抢一个球,竟争非常激烈,好不容易抢到球投个蓝真来劲,在这种身体接触的对抗中,学会了闪人的假动作,三大步带球上蓝等基本动作。这些活动比原先下课之后女生只能跳皮筋、打沙包,男生们抱着一条腿相互顶拐拐上档次多了。</p> <h3>   我班部分女同学合影</h3><h3> </h3><h3> 我们班主任是女翟老师,30多岁,头发浓密,发型整洁大方,园脸,大眼睛,戴近视眼镜,身材适中,衣着典雅。说话利落干脆,对学生要求严格。课堂有交头接耳的小动作和说话声,她的手指会一敲讲桌,眼镜像探照灯一样目光会立即扫视过来,提醒大家注意,违纪的同学下学后肯定要留下来进行批评。时间一长,几乎对每位学生都有留下来进行批评教育的经历。好在她从不在课堂上当面训人,而是放学后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出短点提出要求以期改正,正是因为这一点,加深了和学生的心理勾通理解,深受同学们敬佩。翟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管理有方。代语文课的康老师老成敦厚诲人不倦,代算术常识课的刘老师逻辑慎密,思维活跃,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过硬,加之我们班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无论是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还是上文化课,就连上自习课也一样,同学们都能遵守纪律,从不迟到早退。同学之间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各科成绩常常名列前矛,是年级中的优秀班集体。</h3> <h3>   我班部分女生合影</h3><h3><br></h3><h3> 复课以后,时过境迁,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的洗礼,资产阶级思想统治学校的那一套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学校紧跟形势,各方面发生了耳目一新的很大的变化,班级的旧名称全部破除了,用无产阶级思想重新占领教育阵地,班级新改为军事化的营连排名称,我们班原来是三年级二班,改为三连二排,原来的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改为营长,连长排长,校领导,班主任改为教导员和指导员了。</h3><h3> 老师也不敢用以前资产阶级思想教育的老一套,严格要求学生学文化课了,西街村贫协会的人进驻学校参与管理,自然是紧跟形势用突出政治,思想领先的原则安排教学。原来每天用自制小蜡烛照明上的早自习课取消了,改为时髦的天天读课,上课之前,全班同学先起立站好,双手背后表情严肃地统一高声祝愿万寿无疆和身体健康,而后打开人手一本的红宝书大声朗读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时间一长,老三篇全能背诵,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要斗私批修等语录背的滾瓜烂熟出口成章。</h3><h3> 原来学校的社会活动是加入少先队戴红领巾,现在学校政治挂帅随革命形势的要求变为加入红小兵戴红臂章。红小兵是红卫兵的雏形,是幼小心灵中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集体认同。全班的大部分同学,除家庭成份是地主富农和有历史问题的之外,都是红小兵的纳新对象,全校学生在县灯光球场的大戏台上,举行仪式开会宣誓,场面严肃,气氛庄重。记得加入红小兵后的第一次活动是巡逻,那天晚上7点多集合,我们戴上红小兵臂章,抗上木枪,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一行同学十几个男女生,去了西门外的太军公路旁,爬在退水渠中,警惕地注视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很有神密感和刺激性,过后大家把这次活动全记在日记本中,成为一种难忘的经历。</h3><h3> 课程变化更大,语文算术常识课,改为政治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课。学习时事政治,主要是口诛笔伐批判赫鲁晓夫一类的政治骗子和警惕身旁的定时炸弹篡党夺权。工业基础知识学习简单工业透视图、杠杆原理、滑轮组合,农业基础知识学习拖拉机结构剖析图,柴油发动机的吸压爆排四冲程,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老师也不懂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更迷茫不系统不联贯不理解前面学后面忘。语文音乐课主要学语录歌和样榜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选段,西皮二黄调门人人都会哼唱几段,戏中的台词背的滚瓜烂熟,有些调皮捣蛋的男同学见面时冷不防问一句:天王盖地虎,其他人会熟溜地连表演带回答: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得蜡!引得一阵哄堂大笑。无意之中普及和学习了一些戏曲知识。上体育课时,主要是学习解放军,男女生头戴绿军帽、身穿绿军装、脚穿解放绿胶鞋,腰里扎着军用皮带,整齐列队肩扛自制的木头枪,到灯光球场拉开距离、摆开阵势,学练各种拼刺刀本领,如突刺刺、防左刺防右刺向后一击刺。动作一致,威武飒爽,十分壮观。</h3> <h3> 我上一年级时的照片</h3><h3><br></h3><h3> 按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学生应该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要学文还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的要求。西街大队的贫协会在具体贯彻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工学军活动很少,近水楼台先得月,学农参加生产劳动的安排却很多。</h3><h3> 课堂上学习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刘胡兰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日记里写的都是学了英雄之后的感想,实践中立竿见影做好事和斗私批修突出一个斗字,狠斗自己脑海里私字一闪念的各种事例,证明突出政治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必要性和发挥思想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的巨大威力。</h3><h3> 参加学校召开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活动,请老红军赵葆华讲过自己爬雪山过草地的亲身经历,传承红军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了解了历史。请西街大队解放前生活最苦的贫下中农,字字血声声泪控诉旧社会地主老财的残酷剥削,提高了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阶级觉悟,自觉不自觉地增加了对地主老财剥削的无比痛恨和对新社会新生活无比的热爱。</h3><h3> 记得最清楚的是去十几公里远的山区前周家山村拉练。那天全年级70多名同学全部自带干粮,两路纵队排列整齐,喊着口令唱着歌曲,出县城西门,跨过公路,徒步沿着盘山的羊肠小道盘垣前行,一步步爬坡登高人人都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十几公里的路走了五个多小时,直到下午时分,才到达目的地一一前周家山村的小学校。正在口干舌燥嗓子冒烟饥渴难忍之时,前周家山村热情的大妈大娘送米了十几桶熬好的绿豆米汤,同学们用自已的水杯喝了个痛快,就着干粮既解渴又充饥。傍晚的时侯学校的宣传队在村里的小戏台上演出了文艺节目,夜里分别住宿在山隈的教室里,桌凳拼着当床铺和衣入睡,由于兴奋过度很多人一晚上都没有睡着。</h3><h3> 除此之外,记忆很多的是参加西街大队农业生产劳动的情景。</h3><h3> 开春时分,播种季节,为抗旱保春苗,用废旧的书报纸,糊成小纸袋,里面装上土,每个纸袋里种上两粒玉米种子育玉米苗。同学们人人都做,统一集中后小土袋数量很多,放在墙根底下一大片,每天定时用喷壶浇水,等小苗出一寸多长后,用平车运往大田,进行移裁,并用水桶抬水点浇,以保证成活。在西门外南面沟壑纵横的城墙下,各班分段,清除砖头瓦块,用平车推用萝筐抬去高垫低平田整地,我班平的地块都种上了玉米。只管耕耘,不管收获。</h3><h3> 夏天放麦假后,冒着炎热酷署,在城西坡地收割后的麦田里帮生产队捡麦穗,颗粒归仓。在西门外到处割水草上交生产队沤绿肥。割下的水草潮湿滴水,绑成一梱,扛在肩上背回来过秤称重上交后,从生产队给开上收条,开学后把收条交给老师算完成任务。</h3><h3> 为了学习大寨人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一尺的镐头磨得只剩三寸长的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秋天全校经常组织全校学生排队打着红旗,扛着铁锹到西坡上深翻土地,大家在地头排成一字队形,一起开始深挖,先铲第一层,再挖下一层翻成海绵田,天虽冷,但每个人都很出力不觉累,小手上都磨起了红红的水泡泡,也不敢声张,咬紧牙关,继续坚持。铁锹是磨亮了,但深挖土地的效果如何不知道。</h3><h3> 唯一的科学实验课,是冬季在学校的后院正房里,用牛皮纸把门窗糊好保温,用蒸锅消毒器皿,把马铃薯煮熟,熬出培养基接种920菌群,最后提取叶面肥,很有启发。…………</h3><h3> </h3><h3> &nbsp;</h3><h3> 我们这一代人小学阶段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方面,没有系统全面地打好基础,成为同龄人人生中最大的缺陷和遗憾,对每个人后来的升学工作及人生走向影响很大,损失难以弥补。但是,从深入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兼学别样方面来说又是很大的长处。这种不可选择的过去不可选择的经历无奈地应了那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h3><h3> 愿借此机会向付出心血和汗水教育启蒙我们的各位老师致敬!</h3><h3> 悠悠往事渐远去,回忆童年真亲切!</h3><h3> 亦真亦幻难取舍,困惑岁月倍珍惜!</h3><h3><br></h3><h3><br></h3><h3> </h3>

教室

学校

老师

西街

同学

学生

小学

完校

校门

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