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摄影?这突来其来的提问,让我一时真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好。</h3><h3> 是呀,为什么要摄影?为拍摄古建筑去过安微歙县、宏村、江西婺源、龙南;也到了广东的梅县、河源、连州等典型的徽派、客家建筑集中地。所到之处对古建筑都保护得很好,出乎你的想象,并挖掘开发成当地的旅游资源,既可为当地村民创收经济,又促进了古建筑的维护,可谓一举两得。</h3><h3> 去年中秋,当我再次踏进南雄百顺黄屋城这座建于明代的古城堡时,却被眼前破败不堪的景象所刺痛着。刹那间,脑海中强烈产生作为名摄影人能为此做些什么的想法。走在苍老狭窄的石板小巷上,踩着被无数村民踏得凹凸不平的鹅卵石上,不经意间被突起的小石块踢痛了小脚丫。这一踢,突然间让我明白:为什么要摄影?摄影,其实就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h3><h3> 也许,这就是让我喜欢摄影的诠释。</h3> <h3> 这座神秘的古堡带着古代中原士族的贵族风格,寂寞地屹立于群山深处,既曾抵御过盗匪猛兽的洗劫,也曾庇护数代中原后裔,历经630年风雨沧桑依旧巍然不倒。</h3> <h3> 黄屋城,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目前是第三批53 个广东省古村落之一。大门由花岗岩砌成圆穹形,门扇厚约10厘米,用铁皮包裹,可以防火攻。上方花岗石匾阳刻横书“义路礼门”四个楷书大字,字体古雅劲秀。</h3> <h3> 黄屋城其实是一座庞大坚固的防御性建筑。如遇敌情,城门一关便固若金汤,居民们可在巨堡中生产生活数月无忧。高大的城墙每隔3米左右就设有一个枪炮眼,能居高临下地予敌迎头痛击。城堡南门建有一个高10多米的碉堡围楼,厚厚的铁门奇重无比。这是供城堡居民进攻和退守的第一道防线。</h3> <h3> 很早时人们就明白水浸千年松,空悬万年杉的原理。所以古堡城内的户牖,门等大多是用杉木制作的,至今保存良好。</h3> <h3> 黄屋城里居住的居民是客家人,主要以信仰佛教为主,至今还保留着初一、十五烧香,拜菩萨的习俗。</h3><h3> 大门旁边的石敢当,寄托了一代代古堡村民的期盼。</h3> <h3> 居住在黄屋城里的人与天下客家人一样勤俭、憨厚、热情、好客。</h3><h3> 当你路过有人居住的房屋时,热情好客的大婶会推开门问“吴浸闹?”(你找谁?),同时也会招呼你进屋喝碗茶。</h3> <h3> 古堡中的房屋之间全部都是用梁木连接,相互之间全赖其严谨的整体结构互相勾连。房屋不仅具有防震功能,还有较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冬暖夏凉。其建筑规模之宏大,技术之精湛,依明代科技条件而言非常罕见。</h3> <h3>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城堡里还住着黄姓、严姓的村民300多人。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人就近迁到镇上住,也有部分年青人在外打拼创业后就在外定居。现在,住的大部分是老人,隅尔巷里走过几个去看望老人的妇女和小孩。</h3><h3> 只有这石臼、石凳、石板巷……还在诉说古堡昨日的繁华。</h3> <h3> 见到这,你会联想到小时候见过的麻糍吧,蒸熟的糯米在这经过捣烂,平铺在桌面上,切成块状,贴上白糖,放入口中,那叫一个爽。靓糯米做出来了,边扯边拉丝,劲道十足。</h3><h3> 独在外乡的你,何尝不象这麻糍一样,难扯难断,对故乡的思念是永不断线的风筝。</h3> <h3> 这石磨可用来磨豆腐,也可用来磨米粉做糍粑,逢年过节时使用频率最高。</h3><h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相信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会认为什么美食都没有家乡的地道。也许这就叫乡愁。</h3> <h3> 古堡上部采用当地的土砖砌成。土砖结构的房屋优点是冬暖夏凉,缺点是一旦漏水,在水的侵蚀下极易倒塌。</h3> <h3> 古堡内生活设施齐全,供水方便。一口不大深的水井不但解决了平日生活用水需要,发生火祝时也可满足消防用水的需求,足见先人的聪明与智慧。</h3><h3> 弯下腰,舀上一口井水,慢慢倒入口中,水到哪清凉到哪。历经几百年井水仍清甜可口,让无数在外打拼的游子品尝到了家的味道。</h3> <h3> 由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所以建筑时采用了类似八卦结构的巷道转左右转,象个迷宫,如果你是第一次来没有当地人带路的话,一时你是难于走出黄屋城的。</h3> <h3> 走在古巷上,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可以想象到昔日古堡的繁华。女人喊丈夫冲凉、母亲叫儿归家吃饭、男人喝酒时的猜拳声与声声唤猪声、喂鸡声……交集在一起,热闹非凡。而如今这热闹场面一去不返。</h3><h3> 突然不知从哪窜进石板路上的几只鸡,打破了四周的安宁,倒给宁静的古堡增添几分生气。</h3> <h3> 一条条被岁月磨得又圆又滑的鹅卵石古巷伸向深处,寂寞而悠长。巷街两边全是老房子,几户人家对门而建,共用一个天井和门前水沟。雨滴从屋檐下丁丁冬冬滴下来,是寂寞的古堡六百多年来最动听的音乐。</h3> <h3> 左转右转,来到眼前这门前,要不是傍边的铭牌提示,你根本不敢想象这里当年是百顺镇的巡检司驻地。</h3> <h3> 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金及西夏也有类似设置。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另有京师、沿海、蛮夷地区的较特殊形态。在元代官署中,巡检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种。但因澎湖巡检司之设,以闻名通途,颇为世人所瞩目,而且在宋元明清巡检司系列中社区捕盗官属性最为典型。巡检司在元朝,明朝与清代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该组织于元朝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管,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过佐以行政权力。 晚清,中国人口大增,相对的县衙数量并无增多,于是次县级的巡检司在数量上与功能上日渐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职设置。</h3><h3> 可见地处粤北山区的百顺是个人口大镇。</h3> <h3>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古堡门前自东向西流去。这条小河不但过去是村民洗衣、挑水淋菜取水的地方,夏天更是小伙伴玩耍戏水、摸鱼打虾的场所。</h3><h3> 弯曲的小河,承载着多少人的梦想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h3> <h3> 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墙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变的是古堡人对城堡的眷恋。</h3> <h3> 用土烧制成的城墙砖,在风雨的侵蚀下开始长苔藓。</h3> <h3> 如今的城堡,不但面临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而且也同样在经受着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是保留还是推倒重建的煎熬。</h3><h3> 四周新起的楼房与古堡建在一起,显得极不协调。</h3> <h3> 秋日的夕阳下,留守古堡的老人正在城门口享受自然的恩赐,悠然的淋浴在阳光下。而在外打拼的你,在快节奏生活面前,此刻又在忙什么呢?</h3> <h3> 大江东去浪淘尽。过去繁华的黄屋城古堡由于缺乏修善,部分地方年旧失修已开始出现倒塌。如此下去,用不了多少年时间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堡将从地面上消失,留下的有可能是个遗址或只是一个地名了。</h3><div> 为此,希望借住手中的镜头,通过图片,呼吁更多的人能投入到保护中国古建筑的行列中来。</div><h3> 摄影:又一峰</h3><div> 后期制作:又一峰</div><div> 美篇作品受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保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