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乡记》

过客

<p> 《清明回乡记》</p><p><br></p><p> 清明,是缅怀、念旧的日子。</p><p> 清明时节,我由弟弟陪着又一次回到了老家。</p><p> 可能是我太过念旧,每次回到老家乡村,看到熟悉的景物,仿佛时光倒流,总会勾起我无尽的思绪,浓浓的乡愁带着淡淡的忧伤,挥之不去。</p><p> </p> <h3>  村口的小桥。</h3><h3> 小桥依旧,桥头有文字记载,前几年已经加宽。</h3><div> </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桥头、埠头等公共场所,已经挂满了纸钱。这不是谁在故意营造一种气氛,那是人们自觉自愿地祭祀祖宗,表示着对先人的感恩和敬畏。</p><p class="ql-block"> 乡人继承了过去寒食节的习俗,清明前扫墓,不在墓前置放供品,也不点香烛燒纸钱,只是做了成串的各色纸钱,压在坟头或者挂在树枝上,寄托依依哀思,俗称“飘钱”。</p> <p class="ql-block">  门前的小河,那是儿时钓鱼捉虾、游泳戏水的场所。如今依旧躺在竹影树荫中,只是河水不再清沏,埠头长年无人使用,已荒废倾斜。我静静地站在河边埠头,看着河水依旧默默地流淌,故乡的水啊,似乎全然不在乎我们的去向。</p> <p class="ql-block">  村上的百年老屋,不少已在风雨中倒塌,仅留断墙残壁和疯长的草木。少数几家经过整修后尚在使用,也不知道现在是第几代主人了。</p> <p>  村上曾经天天在一起的小伙伴,如今大都各奔东西,天南地北,见面都是奢望,全要靠日后的机缘。</p> <p>  看见来了生人,不知谁家的小孩赶过来观望,正是“儿童相见不相识”,这还使人想起了在农村,大带小,是常态。家家都是哥哥驮着弟弟妹妹,或者姐姐带着弟弟妹妹,同甘共苦,一起长大。最亲密的兄弟姐妹情谊,血浓于水的感情啊,大概今天的独生子女,很难有这种体会。</p><p> 此情已然成追忆,兄弟姐妹们童年温馨的时光不再重来,那时贫穷青涩的我们,未曾预知最后都将远走天涯,最后的最后,我们还都将渐渐变老,在江湖相别相忘。</p> <p>  门角蛛网结,瓦檐青苔生。老屋已多年无人居住,弟弟好不容易打开大门上锈蚀的铁锁。</p><p> 我看到爸爸自制的油灯还挂在壁柱上,它曾经照亮过我们多少时光。现在,怎么也不舍得把它扔掉。</p> <p>  灶台已积满了灰尘,不由得使人想起当年炊烟袅袅时,母亲在灶前俏美的身影。而今,母亲已经苍老,无力再为我们煮饭炒菜了。</p> <p>  后院的木楼和柴屋,己经开始倒塌,当年栽下的蔷薇和枣树,伴随着杂树野草,自生自长,遮没了院子里的青石板小路,我们已无法在此插足。</p> <h3>  面对如此衰败的老宅,既惭愧未能守护好祖辈的辛劳,又想到终有一天,这断墙残垣也会了无踪迹。只有那些春萌秋萎自生自灭的草木,盘根错节地串起些往事,在我隐隐相惜的记忆里。此时,我的心口愈来愈压抑,伤感也愈来愈深沉。</h3> <p>  忽然,我的眼光停留在房间里父亲的遗像上,父亲睡过的木床还在。2011年12月,那天,我们挥泪离别,捧回的只是一盒骨灰。然后,我把世上最厚实的依靠,送到村西河边的树丛中,掩埋在祖母的身边,从此阴阳两隔,再无相依相亲。</p><p> 近年来,每一个叫做清明的飞雨时节,我总是沿着村前的小河,匆匆赶到父亲和祖母的坟前。我想,他们其实一直都在那里看看我,声声轻唤我的乳名。我枯坐在那里,他们在地下,我不知道几张黄钱、一叠冥币,能否唤醒并安慰地下的亲人。</p><p> 天空中并无雨飞,却似有水珠生生的涩进了我的眼睛,我的记忆雨般倾盆。啊,故乡、故园,我的老家、老宅,我来看你时,总逢微雨湿心。</p> <p>  终究还要转身,慢慢地离开。</p><p> 行到村口,曾经进进出出的村口,蓦然回首,我仿佛看见祖母来村口送我回城,颤颤巍巍的,白发在风中飘忽。忘不了那年冬天,她拎着个布袋,到村口塞到我手上。她知道我爱吃南瓜,那是她从秋天就开始精心保存的两只南瓜。不,这不是南瓜,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慈爱啊!</p><p> 是的,对老家的怀念与眷恋,对故乡的情怀,会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是,人人都要带着童年的底色去夜雨江湖。家乡农村的淳朴勤恳、吃苦耐劳,孕育了我们的意志和秉性,一直伴随着日后的艰难变迁、人世沉浮。那些长辈的忠厚慈祥,养育和佑护着我们一路前行。</p> <p>  离开村口的时候,有一二发小,闻讯过来打招呼,他们微笑着和我寒喧,我和他们依依不舍的道别。</p><p> 再回首,看到道旁的竹园,原来竹杆粗壮,枝叶茂盛,现在大都萎缩。但仍可欣慰的是,我们家的竹园里,依然有新竹迎风而立,苍翠葱茏。</p><p><br></p><p> 是的,村庄几近荒废,青壮大都进城了,剩下的多半是老人在固守着家园,昔日田间场头的烟火热闹,已荡然无存。那时的模样旧景,正在快速消失。随着时光流淌,正在消失的,或许还有那些无形的乡村情感。他们悄悄的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辞,没有祭文,甚至没有一声告别。</p> <p>  人人都有个老家。</p><p> 老家虽然破旧,却曾经是我们栖风避雨的场所,刻录着我们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历程,也是乡情和亲情的源头。</p> <h3>  曾经有人说过:“故乡是永远也回不去的地方”。</h3><h3> 我想,若可,在老家留一扇古老的木门吧。让我还可以偶尔回去,认得那门环上的铁锈铜绿,认得那庭院荒芜中的清幽,认得那埠头依旧的苔痕,认得那乡里乡亲的故人,认得那已经逝去的岁月……</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