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醉水2017年春京西古道巡山锻炼小结

李志强

<h3 align="center"><b>八声甘州</b></h3><h3 align="center"> (春游京西茶马古道、定都阁、潭柘寺怀古)</h3><div><b> 登狮峰寻春游定都,燕王观日处。昔茶马古道,春暖风和,桃花漫山。是处天高云淡,满眼尽帝都,有麻山行者,谈笑古今。</b></div><div><b> 九龙山下潭柘,广孝习黄庭,金銮定标。春色满阶庭,俗事且随缘。寻春去,公孙新绿,莫辜负,二乔尽妖娆。香烛处,倚阑闲聊,北国春早。</b></div><div> 注1:门头沟的京西茶马古道是明清时北京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等地的通道,如今已成遗迹,断断续续的散布在门头沟区各处大山里,成为广大徒步爱好者的理想远足之地。2017年春天麻山醉水团多次组队在各条古道上巡山锻炼,这里描述的是从王平口关城、峰口庵关城到定都阁方向的古道,属于京西古道的中段玉河古道的一部分。这条健身路与北京相关的古迹、传说较多,大家在爬山途中谈论有关潭柘寺和北京城的历史、靖难之役、朱棣、姚广孝、忽必烈女儿妙严公主等发生在此地的相关人物和典故,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交流了解了历史,亦是巡山锻炼中的快事一桩。</div><div> 注2:从峰口庵古道沿九龙山山脊向南5公里即可到达定都阁,定都阁位于桑峪村东北狮山(近年来统一称定都峰)顶部,此山本无名,传说燕王朱棣和其谋士姚广孝曾在此观日出,后姚广孝策划靖难之役辅佐朱棣夺得帝位,朱棣出于维护自身帝位安全和北御蒙古残部等原因决定迁都北京,元大都当时已毁于战火,迁都需重建紫禁城,姚广孝为此驻锡山下潭柘寺,在每年春风、秋风节气时观日出日落而定位太和殿的建造位置,史称定标,传说这个堪舆定标工作历时5年才完成,明北京城的营建,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 明永乐19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到紫禁城建成后朱棣迁都北京时已满61岁。</div><div> 注3:姚广孝是朱棣的重要谋士之一,本为僧人,但习有道家阴阳风水之术,明史载:“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此处用黄庭隐代其道家阴阳堪舆之术,相传因需从新勘定和重建紫禁城姚广孝在潭柘寺驻锡5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太子少师,现潭柘寺内犹存其隐居修行的少师静室。</div><div> 注4:潭柘寺建于西晋永嘉年间,距今有1700年的历史,故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说,寺内最有名植物是有1400年历史的帝王银杏树(又称公孙树)和二乔古玉兰。</div> <h3>茶马古道分北道、中道和南道,这里描述的巡山路线属于玉河古道的中道部分。</h3><h3>这是北部的王平口关城前:</h3> <h3><font color="#010101">《京西览胜》载:王平口是京西古道的咽喉要塞,早在元代这里就建有关隘,设兵把守。明代时为宛平县王平口巡检司把守,清代时属绿营兵平罗营王平汛的防地,设总兵把守。王平口关城为东西走向的石砌城台,位于于两山之间的凹处,两侧有石墙数百米,城台券洞宽3.7米,纵深4.5米,城门北侧砌筑有平台垛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关城南侧为一段较平坦的大道,长约500米,与王平口村相连。在这里建有一道跨涧石桥,桥南原有石牌坊一座,今已不存,只在关城旁遗留残碑一方。</font></h3> <h3>古道上废弃的古村落。</h3> <h3>残垣断壁间野生的杏花。</h3><p><br></p> <h3>由此往南行,经过潭王路的一段,过北道子村,在接近黄石港村处进入峰口庵古道。<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早春在整个古道周围随处可以见到漫山遍野的山杏和山桃,蔚为壮观。</font></h3> 由此处进入峰口庵古道<br> <h3><font color="#010101">峰口庵是京西古道上一处已经荒废了的古代关卡,据估计至少有1000年历史,大概建于金国海陵王时代,当时海陵王迁都北京,在各处重要的入京险要地段都建设有关卡,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用途。</font></h3> <h3>据《北京百科全书·门头沟卷》载:“峰口庵关城,位于龙泉镇圈门以西5公里古道上。东行10公里过永定河入京,西行10公里至王平口,为京西玉河古道险隘关口。关城用山石砌筑而成。券洞高4米,宽3米,深6.25米。城台高6.2米,城台南北两侧有石墙数十米斜上横拦山口,扼守要冲,清代为宛平县王平口与玉河乡交界处,由王平汛绿营兵把守。</h3> <h3>峰口庵附近古道旁杏花夹道,漫步其下可以体会到“一天风露,杏花如雪”的春意。 </h3> <h3>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刘彤《临江仙》</h3> <h3><br></h3><h3>对比上下图,比较一下,早春草木尚未发芽和盛花期的马蹄窝附近春色差异。</h3> <h3>经骡马踩踏数百年后在古道岩石上形成的马蹄窝。</h3> <h3>马蹄窝附近,前后相差3周的春天景色差异对比。</h3> <h3>九龙山顶雷达站旁合影</h3> <h3>麻团和上图在同一位置合影,不同的时间和不同拍摄角度。</h3> <h3><font color="#010101">向南行,前方是雷达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过雷达站后向南可以望见定都阁</font></h3><h3><br></h3> <h3>上下照片大致相同位置,远处可以看到定都阁,早春和晚春对比(镜头里偶尔拍到一只蝴蝶)</h3> <h3>回望经过的雷达站。</h3> <h3>这是山上盛开的叫白头翁的野花,原来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白头翁,直到拍到了下图,原来是花瓣脱落后显出白色的丝狀物如同白头翁,真是长知识了。</h3> <h3>天高云淡,梨花盛开</h3> <h3>老蔡是麻团文笔史官可谓详实,老郑是麻团摄影史官,善于发现美和记录美,一路用照片上记下麻团的山行的点点滴滴。这里给两位史官赞一个😘</h3> <h3>右侧山下是潭柘寺</h3> <h3>这里是承天台,是当年燕王朱棣和姚广孝观日出的地方,这个不伦不类的定都阁系近年来为旅游而新建的,阁旁有姚广孝雕像,其右臂所指正对着长安街,是后人想象的当时定标太和殿时的样子。</h3> <h3>旁边碑刻上有定标太和殿的示意图</h3> <h3>姚广孝先生雕像前的视野,北京城尽收眼底,真是满眼尽帝都的感脚。</h3> <h3>一路下山进入千年古刹潭柘寺,寺内已是春色满阶庭</h3> <h3>香火鼎盛,香客如织</h3> <h3>唐代种植的帝王银杏树刚刚吐出嫩芽</h3> <h3>香烛</h3> <h3>香烛处,倚阑闲聊,北国春早。</h3> <h3>潭柘寺的玉兰花在北京最有名气,寺内有多株百年以上的古玉兰树,其花质白如玉,花瓣婀娜如兰,正真体现了“玉兰”二字的本义,尤其是毗卢阁旁的二乔玉兰历经400年寒暑,仍有风华绝代之姿,盛花时节在树旁茶座倚阑品茶赏花,微风携玉兰馨香袭来,真是春游中赏心悦目的快事!</h3> <h3>二乔玉兰</h3> <h3>其他古玉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