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艳遇乌鲁木齐<br /> </h1><h3> 七月,整个中国南方象笼罩在一个巨大的蒸笼里,梅雨涟涟,潮热难忍。而此时的我,一路从绍兴、杭州、成都、再到上海,这其中的辛苦,用最简单但准确的话来形容:汗流夹背。正犹豫着是飞北京还是飞长春,因为每次回国,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永远有去不完的地方,开不完的会,吃不完的饭,见不完的朋友……</h3><h3> 正在一家装潢考究的粤菜馆与上海文汇出版社的社长肖关鸿和总编辑桂国强一起吃饭时,突然接到一位很久没见过面但经常通信的新疆朋友的电话,说:"这么热的天,您老人家还呆在上海干什么?"</h3><h3> "那我应该到哪?"我边用纸巾擦着脖子上的汗,边回答。</h3><h3> "乌鲁木齐啊,这里是中国避暑的天堂。"对方说在乌鲁木齐晚上出门都要穿长袖衣服,睡觉都要盖被子。</h3><h3> 就因为朋友这句透着凉快的话,我饭后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张直飞新疆的机票……</h3><h3> 在从上海飞往乌鲁木齐的班机上,一位美丽的维吾尔族空姐递给我几份新疆当地的报纸。在我问一个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的问题时,她笑容可掬地问:"您以前去过乌鲁木齐吗?"</h3><h3> "没有,这是第一次,但我梦中应该去过很多次。"我盯着她的名牌若有所思地回答。阿依古丽,这是一个在内地很少能见到的美丽的少女:泛黄色的刘海儿下一张瓜型的脸,白细的皮肤,深凹的美目,高高的鼻梁,浓浓的异族风味完全不同于江南美女的素雅,好象是上帝精雕细琢的精品,让人有一种心灵震撼的美感。</h3><h3> "真的是第一次?你从哪里来?"她的汉话里明显带着新疆味。</h3><h3> "是的,第一次,从美国。"我认真地回答。 </h3><h3> "欢迎您到新疆来!"阿依古丽露出灿烂地笑容。 </h3><h3> 这位维吾尔族空姐的笑容,对我来说,像舷窗外的阳光一样明媚、多彩。</h3><h3> 在高空俯瞰乌鲁木齐,只见巍峨连绵的大山从城南迤俪横过,清清的河水在城中流淌。雪峰,河流,湖泊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如毡似毯的草地一片绿色,还有一片片尚未开发的土地被平整得成方成块。阳光是透了云朵照下来的,因而时明时暗,明亮处草色鲜绿,阴暗处色如翠墨。被这一切团团包围的市区,就像是在绿地毯用积木搭成的一片城堡……</h3><h3>飞机穿云破雾,经过5个多小时,行程4500多公里,终于在下午徐徐降落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走出舱门,好凉爽,而且蓝天白云,阳光灿烂,令我心旷神怡。</h3><h3> </h3><h3>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在历史上通称西域,新疆这一名称是从清朝才开始出现的。古代的西域比现在的新疆大的多,特别是在汉朝统一中国以后,凭借其强大的中央政权,在西域这片广阔的地域中,演译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故事。当时西域约有10余个小国,见诸记载的有乌孙、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东且弥、乌贪訾离、劫国、卑陆、卑陆后国、郁立师、单恒等国。 </h3><h3> 乌鲁木齐号称是"世界上离海洋上最远的城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西域著名的"耕凿弦育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古老的乌鲁木齐河自南向北,从市区穿过,城东是海拔5400多米的博格达峰,晶莹闪光,极为壮观;城南有雄伟壮丽的天山山脉,峰峦叠嶂,雪峰皑皑,气象万千;城西有充满神话色彩的妖魔山;城正中有红山,小巧而陡峭,状如飞来之物。山顶有一座九级砖塔,称镇龙塔,高耸入云,映衬着远处的雪山,给人以无限的联想。</h3><h3> "乌鲁木齐"这几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就此名称的由来,史家有多种说法。有认为源出于准噶尔语,也有认为是突厥语,有"格斗"、"宽大的牧场"、"捕鹿围场"等意思。现在大多数人将"乌鲁木齐"看作是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使这个美丽而又极富诗意的名字,令人浮想连翩……</h3><h3> </h3><h3> 这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城市,看那繁忙的机场就证明了这一点,刚下飞机走出候机大厅时,就收到一大摞各旅行社发的免费导游图,上面详细标着各旅行社的名称、地址、新疆地图、乌鲁木齐市区地图,火车、飞机时刻表,各旅游景点线路和价格。这是在中国其它城市所见不到的,由此可见,新疆最具前景的一定是旅游业了。</h3><h3> 在通往市区的路上,乌鲁木齐市容给我的印象相当好。马路宽阔平坦,路旁树木成荫,市内高楼林立,商业发达,特别是在人民广场周围,行人如鲫,络绎不绝,是一个相当现代化的城市。</h3><h3> 路上,我提了个问题问司机:由于远离海洋,乌鲁木齐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这里人喝水用水怎样解决?司机笑道:仁慈的真主早就做了安排:在新疆广阔的戈壁荒漠上,有数座几千米高的雪山,它们犹如一个个巨型的水塔屹立在戈壁滩上。这些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流到山下汇流成河,在荒漠中孕育出了片片绿洲,为新疆人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海拔五千多米的天山第二高峰--博格达峰,就在乌鲁木齐附近,它的冰雪融水变成的涓涓细流汇成乌鲁木齐河绕城而过,养育着乌鲁木齐这座优美的城市……。</h3> <h1>一、巴扎</h1><h3> </h3><h3> 乌鲁木齐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汉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唐朝时,西域著名的军事重镇轮台亦设在乌鲁木齐附近。明代时蒙古厄鲁特部又在乌鲁木齐修筑了城堡,为以后乌鲁木齐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起乌鲁木齐得到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规模。沙俄强占了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之后,乌鲁木齐取代了伊犁的重要地位。逐步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这座边城的雏形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距今240多年。1884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省时乌鲁木齐被"钦定"为省会,起名"迪化"。1954年2月1日恢复"乌鲁木齐"市名。</h3><h3> "怎么样,我们乌鲁木齐比你想象的还好吧?"朋友见我面第一句就充满了自豪感。我说:"在我印象中,你不是湖南人吗?怎么说起话来比维吾尔族还新疆?"</h3><h3> "我出生在湖南,八岁时就来乌鲁木齐了,长这么大,我只回过湖南二次。所以,对于我的出生地,永远都没有乌鲁木齐给我的感觉那么直接,那么深刻。所以,我总是说我是新疆人,哈哈,我爸我妈说我忘本,可是象我这样在乌鲁木齐长大的同龄人,基本都和我一样,以新疆为荣。"她说她在乌鲁木齐生活快二十年,看着乌鲁木齐从一个平凡的小城,渐渐地变成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变成了国内外客商云集的中转站,也变成了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h3><h3> 朋友说,乌鲁木齐是一个被内地人误读已久的地方,仿佛它从古到今一直是一边落后古朴,一边风情万种。它虽然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虽然一直以边城的名义而披着神秘的色彩,但事实上,它的现代化舞步一点也不慢。楼兰美女和且末汉子都在博物馆里收藏着,并不活在3000年之后的今天;达坂城的姑娘式微了,汉族的美女在这里绝不比少数民族美女少。你要玩,乌鲁木齐就陪你玩,从城中的外星人迪吧、俊男吧到城东的海拔5400多米的博格达峰;你要讲流行,乌鲁木齐就跟你讲流行,从刀郎到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哪一样也不比内地落后。</h3><h3> 确实,乌鲁木齐真是一座具有历史感的城市,也是一个融合中西文化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民族激情的交叉点。随着历史的变迁,或许使它个性张扬的东西被磨去了棱角,但如果你细心地观察,还是能从一些细节的东西,看到这些历史和民族的影子摇曳于城市之中。</h3><h3> "啊里夫波泊",每天清晨,乌鲁木齐是在阿訇的晨祷声中唤醒的。也许只有这个才能让人想到这是一座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城市。这里的人热情好客、爽直、忠厚,因沿袭传统和宗教的清规戒律,他们在饮食方面,不食自死的牲畜,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骆驼肉。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亦有严格的礼仪讲究。男的相互见面时,必道"萨拉姆"(意"平安"),然后手掌扶胸,身体微躬,两眼目视对方道:"萨拉姆里空"(愿主赐福于你)。少数民族问题,呆的时间短,很多的认识比较浮浅,但深入其中,你会惊讶地发现,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人基本集中在南门和二道桥附近,他们高鼻梁,眼窝内陷,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子,有他们自己的饮食习惯,也有他们自己的市场。</h3><h3> "刀郎有一首歌叫《二道桥》",朋友问我:"你听过没有?"</h3><h3> 我说:"听过,怎么啦?"</h3><h3> 她说那是乌鲁木齐最值得去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乌鲁木齐的新地标:新疆国际大巴扎。 "巴扎"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市场的意思。新疆因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各族人民特别是维吾尔人具有商、崇商、经商的传统,巴扎是他们长期从事商贸活动的场所。</h3><h3> 走近位于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确是宏伟壮观,好像一个巨大的清真寺,让人一下子想到这里是库尔班大叔和阿凡提的故乡。这座体现了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筑,其设施除了一座十万平米的主楼和一万平米的美食广场外,还有一座80米高的观光塔,一座观光伊斯兰清真寺和一个大型表演舞台。</h3><h3> 朋友说,投资国际大巴扎的宏景集团是一家以通信为主业的民营企业,2003年联手香港手兰德投资公司共同注资5亿元,在乌鲁木奇建了这座新疆最大的巴扎,不但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也赚足了银子。</h3><h3> 走到大巴扎里面,首先进入眼帘的很多卖和田玉的店铺,新疆是中国四大产玉区,其中又以和田玉最负盛名。其质地温润细腻,呈脂肪光泽,其声若金磐之余音,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徐方尽,非其它地方所产之玉能比。不过好玉并不便宜,像和田特有的羊脂玉都在千元以上。除了玉,大巴扎还有人工毛毯、冬不拉、人工制作的铜器等手工艺品,满街的维吾尔族花帽、民族服装、手工刺绣、能工巧匠的金银首饰几乎会让人倾囊而买。工艺品如:玉雕制品、地毯、英吉沙小刀、木碗、木勺、木花瓶、羊角鞭,锡伯族香袋等,都是手工制作,物美价廉,但讨价还价是购买前一道很重要的工序。</h3><h3> 令我爱不释手的是那一张张手工地毯,新疆地毯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除了采用手工打结、编织,图面织工精致细密之外,还得力于用来织毯的羊毛质地优良。而且其图素和设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结构严整而富于韵律,活泼多变而富于生活情趣。这里的民风很好,你看中一件商品,讨价还价的力度过大,他们一样很友好,不会有白眼。一些推销小商品的小孩,很有礼貌问你要不要,你不要,他就轻轻走开,绝对不会围着你。信奉伊斯兰教的很多新疆人,认为今生的财富同样是真主赐给的,有多少早已经注定,不必去强求。所以很大一部分生意人,不会对你吆喝的。在这里,普通话基本上是畅通无阻的。</h3><h3> 我还差一点买了一把库姆孜琴,最后终因不好拿而放弃。"库姆孜"历史悠久,琴声优美,据说最早的这种乐器是用红松制做的,形状与现在的大体相同,即头部椭圆形,根部细而长。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战场上的士气。"库姆孜"琴的琴型很多,达七八种,最古老的是一种木制蒙革的三弦弹拨琴,经过改进的有全木制的三弦弹拨琴"亚克其库姆孜",木制铁三弦弹拨琴"帕米尔库姆孜",以及各种质地的四弦琴等。</h3><h3> 这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空气中弥漫着令人胃动的分子,刺鼻的烧烤味让人无处可逃,挨挨挤挤的商铺,密密麻麻的人头,琳琅满目的东西,充斥了你的视线,你大脑里唯一的一点缝隙,都被嘈杂的吆喝声塞满。</h3><h3> "喂!阿达西(朋友)!来、来、来!里面坐,烤肉、抓饭、拌面、烤包子,吃啥有啥!"维吾尔小伙子的吆喝声分外响亮,一串串羊肉正在火红的木炭上吱吱作响,一小撮孜然、辣子面、食盐撒过,夹着肉香的青烟从烤炉上飘出。</h3><h3> 透过袅袅青烟,卖西瓜、哈密瓜、酸奶、维吾尔小花帽小贩的叫卖声,穿过拥挤的人流把吆喝声汇集起一曲交响乐,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流向这里涌来。朋友说,在大巴扎,如此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吆喝声,从未间断过。在大巴扎广场上坐下来,一边 品尝美食,一边观看广场的尽头舞台上的新疆民族歌舞,你不被美酒迷醉,也会被姑娘的裙角迷醉。叫上几串羊肉串,还有一些刨冰制作的饮料,很过瘾。</h3><h3> 不到二道桥就等于没来过乌鲁木齐,但凡到过新疆的游客都听说过这句话。但二道桥如今已不是一座桥,而是一片街区、一个乌鲁木齐最富民族特色的商城。不过,在20世纪初,这里却真的有这么一座叫做"二道桥"的桥。二道桥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商贩的吆喝声已持续了一个世纪。据《乌鲁木齐掌故》一书介绍,当年在东与南门巷交叉,西和天池路相会的十字路口,有一座木质的桥梁,这座木桥就是二道桥。之所以称为二道桥,是因为当年在南梢门子外还有一座木质桥,大小与二道桥相仿,叫头道桥。二道桥一带曾是清朝时期沙俄在乌鲁木齐划定的"贸易圈子"。沿街两侧,店铺一排排,其中黄金加工的居多,由此便有了"打金一条街"。人多了,货也多了,工艺品一条街、地毯一条街等顺势而起,吆喝震天,二道桥由此名扬四方。</h3><h3> 今天的二道桥,除了宏伟的国际大巴扎,还有富有异域情调的喀什绿岛快餐厅、拉合曼蜂蜜店、吐曼河宾馆、阿米娜乐器店等不计其数的无名店铺和摊点,依然在延续着二道桥的历史。一只烤肉炉,一布兜馕,一牛肚黄油,一盆子面肺米肠,几块秤砣似的土制肥皂,几小把乌斯曼草,几个石榴,一推车西瓜,一些干果,几碗酸奶……都在维吾尔族小贩手中经营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还有那些琳琅满目的民族特色商品,带有西域风情的玛瑙项链、宝石戒指、工艺刀、套靴、挂毯等各类商品,让前来"淘宝"的游客看得眼花缭乱、爱不释手……</h3><h3> 在二道桥的大巴扎,你时常可以听到商贩们用自己的语言吆喝、讨价还价。听不懂,没关系,你从他们的表情和手势中,便可知他们的意思。如果你凑上前去,挑选他们出售的商品,不管葡萄干,还是巴达木,还是无花果及杏脯,他们都会用带有新疆风味的汉语向你介绍他们产品的妙处。如果你挑选的是他们的"尕巴"或英吉萨小刀,他们还毫不客气地拿一顶戴在头上,向你炫耀它的美丽,或直接戴在你的头上,并拉你到镜子前欣赏一番,甚至拿把刀子在自己的手臂上刮一下汗毛,以示刀刃的锋利,让你砰然心动,继而赞叹不已。</h3><h3> 晚上十点的时候,北京人大多数早已进入了梦乡,乌鲁木齐的太阳确刚刚落下。我从大巴扎回到宾馆,没想到竟然在大厅里,碰到了正在往外走的空姐阿依古丽。一问才知道,这家宾馆有她们空姐的常包房,阿依古丽来自美女如云的库车,所以,这里就是她在乌鲁木齐的"家"。</h3><h3> "走吧,跟我去大巴扎吧,我还没有吃饭。"阿依古丽热情地邀请道。</h3><h3> 虽然我刚刚从大巴扎那里回来,但面对这么美丽的小姐的邀请,我实在无法拒绝。当然,后来我才知道,新疆的女孩大都是这样开放和热情。</h3><h3> 夜幕中的国际大巴扎广场上,人头攒动,欢歌笑语,七彩眩目的光拄与音喷泉交辉相映,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我们先去了观光塔第二层的派莱克酒吧,阿依古丽说这是乌鲁木齐白领们宵夜的地方,她经常和朋友在此把酒临风,纵横古今,阔谈人生。我们举杯之间,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盘旋回荡在酒吧里,阿依古丽随曲而唱,上身边舞边摇,美酒加美女,美女伴美曲,让我如入梦境……</h3><h3> 突然间一阵喧哗来自楼下,原来是著名的"达瓦孜"就要开始了,我们赶快结帐下楼去大巴扎广场。达瓦孜是维语中高空走绳的意思,它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艺术。据史料记载,高空走绳源于两千八百年前的中原,后由中原流入西域。这项民间艺术在新疆由家族传承和发展下来了,据说今晚表演的家族从事这项艺术已有四百多年了,主持人甚至信誓旦旦地说,乾隆皇帝曾在故宫欣赏过这个家族的达瓦孜表演。见我露出疑惑的眼神,阿依古丽笑着对我说:"我们故且听之。"</h3><h3> 在高昂的达瓦孜音乐伴奏下,只见一位身着传统服装的年轻人和一位身披红纱的少女,足登耀眼的马靴,在距离地面几十米高的钢索上出场亮像,然后时而高空顶碗,时而跪着行走,时而跳舞劈叉,时而骑车跳跃,甚至空手倒立旋转,真是惊心动魄!这种令人刺激的表演,在高亢的达瓦孜音乐声和游客们的喝彩欢呼声中,使整个国际大巴扎广场欢乐沸腾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h3><h3> 在大巴扎除了可以看到维吾尔族独特的达瓦孜表演外,还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新疆歌舞表演。一群身着盛装的维吾尔族歌舞演员在台上载歌载舞,刀郎木卡姆嘹亮的歌声让整个大巴扎充满了欢快跃动的气氛。我们在舞台附近坐下来,一边品尝小吃一边欣赏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吃几块哈密瓜,再要一杯老板自制的冰淇淋,在星空灿烂的夜晚,实为一种超级享受。</h3><h3><br /></h3> <h1>二、天池</h1><h3> </h3><h3> 亚洲大陆的中心在哪里?乌鲁木齐人会兴奋地告诉你,就在你的脚下。在乌鲁木齐西南的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境内,建有一座A字型的黑色雕塑,顶端有个金属球,球的下方就是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准确位置。</h3><h3> 中国最高的湖在哪里?乌鲁木齐人会认真地告诉你,就在我们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达峰山腰地带,有一个总面积近五平方公里的高山平湖。虽然它在海拔上并不一定是中国最高的湖,但它的名字却标志了它无可替代的高度:天池。</h3><h3> 第二天,我们选择先到市中心再去天池。在开往市中心的路上,司机正听着刀郎的歌,我也是刀郎的"粉丝",喜欢他歌声里的那种沧桑和忧愁。刀郎的一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让中国人记住了乌鲁木齐八楼和二路公共汽车。当我想找这座"八楼"拍照留念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座楼了,问了几个路人,居然都说不知道。直到回到车上,才从朋友嘴里了解到,八楼就是现在的新昆仑宾馆。因其有八层楼高而得名,若干年前是乌鲁木齐最高的建筑,但现在在乌鲁木齐众多的楼群里面,怎么也不入流了,被淹没在熙熙攘攘的马路边上,不是当地老人你很难找到。</h3><h3> 朋友说乌鲁木齐北部汉人居多,南部则是维吾尔族人占多数。特别是解放南路一带,颇有南疆喀什城市的风貌,著名的汗腾格里清真寺和陕西大寺都在那边。我从资料上知道,陕西大寺是乌鲁木齐最大的清真寺院,可容纳千人礼拜。该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光绪三十二年曾翻修扩建。其最为人称道的,是拱门上所刻的《古兰经》文。</h3><h3>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后来"丁零"又被称为"铁勒"、"赤勒"或"敕勒",由于他们使用的车轮高大,又被称为"高车",八世纪改回纥为"回鹘"以骑牧为主。</h3><h3> 朋友说当年乌鲁木齐有八景大都与骑牧有关,其中最著名的"长桥饮马",就在我们去往天池的高速路上。这里过去曾是宽逾百米非常壮观的乌鲁木齐河,东来西来的人,过桥时均在此饮马,或者自己喝水,一时人欢马叫遂成长桥饮马之景。后因壮观的乌鲁木齐河的消失,而使"长桥饮马"之景踪影全无,现在只剩下西大桥南面的"长桥饮马"雕塑……</h3><h3> 车过一座小山时,朋友介绍说这是乌鲁木齐最大的市内公园"红山公园"。传说中红山是天池中飞来的一条赤色巨龙,落地化为山岩,但仍不安分地缓缓向雅玛里克山爬去,若两山一旦合拢,乌鲁木齐河被阻断,城区便将化为汪洋泽国。于是,1788年,乌鲁木齐都统尚安,下令在两条"巨龙"头上各建一座九级青砖"镇龙宝"。其中红山顶上之塔存留至今,而雅玛里克山头之塔则于几十余年前被大风吹倒,近年才新修复。 </h3><h3> 现在红山已成为乌鲁木齐市的象征,近年又建立起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石雕塑像,要看乌鲁木齐市的全景,就要到红山公园山上的远眺楼,"万景俱从一阁收"。朋友说这也是乌鲁木齐旧八景之一"塔映斜阳",是鸟瞰乌鲁木齐全貌的最佳位置。</h3><h3> 汽车一过阜康,就开始沿着一条山路蜿蜒穿行,车道边一侧是一条奔腾的溪流,这是来自天池的水,清澈的溪水冲击岩石时激起雪白的浪花,使人感到一股清新气息。我们逆着小溪流水的方向而行,只见溪旁林荫蔽日,凉风习习,十分宜人。另一侧则是高耸的山坡,山体整个是绿色的,有成群的牛羊在山坡上吃草,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和毡房飘出的炊烟在半山腰时隐时现。就在这时,一辆红色的悍马车(Hummer)沿着山路从我们后面开了上来,在绿色的衬托下分外显眼。这个画面只在梦中出现过,绿树,公路,靓车,牛羊,毡房,这真是一幅绝妙的美景。完全宛如一部悍马的广告片,会让你在一瞬间爱上那辆车,是一种很久未有的心动。很遗憾没有拍到那辆红悍马的照片,因为光顾着欣赏了,当反应过来那相机的时候,悍马已经擦身而过,向山上而去了。 </h3><h3> "乌鲁木齐真有有钱的主儿。"我感叹道,因为这款悍马H1型比奔驰最高档级的S600还贵,在美国都是特别有钱的人才开的。朋友说这几年乌鲁木齐富起来的人很多,比如曾当过全国政协委员的热比亚,就是从一个摆地摊卖红薯的成为新疆的首富,家产数以亿计。 </h3><h3> 在大家的闲聊之中,车很快在半山的一个停车场停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巨大的水车。据说,最早在乌鲁木齐安装水车的,是光绪三十三年的新疆藩司王树楠,他还利用水车的动力建立了"官水磨",专为军需加工面粉。离乌鲁木奇不远处的"水磨沟"就曾是官磨的所在地。 </h3><h3> </h3><h3> 上天池可以选择坐缆车或小型客车,我们毫不犹豫地坐上了双人座的悬空缆车。在空中俯瞰,天池的路好象一条巨大的蟒蛇盘绕山间。在缆车的行进中,游人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忽喜忽惊,时而上出重霄,时有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在峰回路转之间,天然图画一步步引人入胜。谷底山花烂漫,蜂飞蝶舞,山峦松涛滚滚,茂林蔽日。而远处的博格达峰,则是千秋瑞雪,辉映蓝天。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脚下大片大片的云杉林,呈近乎直立的三角形形状,前后错落排列,如一幅展开的绿色画屏。</h3><h3> 从缆车上下来,没走多远,只见山坳间突然出现一个平展如镜的大湖。 </h3><h3> "这就是天池?好漂亮!"我不由地惊叫道。</h3><h3> 天池湖面呈半月形,湖水清澈,晶莹如玉。湖顶上面有一片云,袅袅婷婷的,从湖面上升起,仿佛是一层慢慢揭开的面纱,露出天池不胜娇羞的容颜。它宛若处子,清冷甘冽,孤傲美丽,以其阴柔化群山之阳刚,而这群山,默默的矗立着,心甘情愿的守护着她。跑下山坡,用手撩起天池的水,洗洗脸,洗洗手,让冰凉而舒畅的感觉传遍全身。一阵微风掠过,浑身打了一个寒颤。天池的水也随之泛起无数涟漪。 </h3><h3> 极目远望,只见四周的山坡上,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挺拔、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遮天蔽日。特别在天池西南的山坡上,雪岭云杉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看上去犹如一片壮观的林海。曾经行吟边塞十余年的清代诗人萧雄写道:"由博格达山至峰顶,见稠密处,单骑不能入,枯倒腐积甚多,不知几朝代矣。"天池湖区原始森林的茂密由此可见。东南面是雄伟的博格达主峰,陡峭、雄伟,终年冰雪皑皑,千峰竟秀,万壑流芳,景色迷人。抬头远眺,三峰并起,突兀插云,状如笔架。峰顶的冰川积雪,闪烁着皑皑银光,与天池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高山平湖绰约多姿的自然景观。 </h3><h3> 朋友说,这是她第N次来天池,但从没有烦过。因为天池四季不同,景色各异。特别是盛夏季节,天池气温始终保持20度左右,清风吹拂,凉爽宜人,是避暑消夏的风水宝地。 </h3><h3> 她指着天池边一棵百年古榆说:"这就是天池的定海神针。"相传当年王母娘娘在瑶池之滨举行蟠桃盛会,各路神仙应邀赴宴,唯独天池水怪未被邀请,水怪于是兴风作浪,顿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王母盛怒,拔下头上碧簪投入池中镇住了水怪。后来,这根碧簪变成了大榆树,千百年枝繁叶茂,挺立在天池北岸。这里海拔1915米,不宜生长榆树,因此独此一棵,而且从来未被天池湖水淹没过,令人啧啧称奇。 </h3><h3> 天池边有很多租民族服装的小摊,不少游客换上这些美丽漂亮的少数民族衣服,在天池边留影。朋友说,维吾尔族人一般穿布制衣服,男人的对襟长袍称为"袷袢",妇女在宽袖连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头上顶着的四楞小花帽被称之为"尕巴"。而哈萨克族人的服装多用皮毛制成,长袖肥身,便于骑乘。姑娘喜欢用羽翎做帽缨,极有特色又十分美丽。已婚的妇女则喜欢一直拖到脚跟的白布披巾,上面都绣有各种各样的图案……</h3><h3> 为了领略天池深处的风光,我们登上了一条游艇,站在船弦边上,只见风生水起浪花翻滚。环顾四周,一片肃穆,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置身于蓝天、白云、轻风、碧水、青山之间,心情格外清爽舒畅。听着船头击水的声音和游客的欢声笑语,远眺海拔五千多米的博格达主峰,更觉远山的宁静和伟岸。</h3><h3> 再往南岸看,只见石峰林立,远望犹如一排马牙,仰视宛若万笏朝天,乱石争奇,叠岩竞秀,令人目眩神迷。朋友说那是马牙山,这种景观是岩石风化作用造成的,哈萨克人把马牙山称为"玛依阿散",意思是酥油之山。马牙山顶比较平坦,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夏季长满了酥油草,盛开着各色鲜花,是自助旅游者最爱的地方。</h3><h3> 在天池上下回转之间,突见一条瀑布沿嶙峋的山石从天池急流直下,白练垂空,声震山谷,且在谷底冲出碧潭一方。朋友说这是被称之为"悬壶飞瀑"胜景的东小天池,东小天池掩映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池边灌木丛生,巨石罗列。池水墨绿幽暗,常起波澜,显得特别阴森和神秘。它虽然不及西小天池大,但景观特殊,又未经任何修饰,意境不俗。由于其北岸为断崖峭壁,泻水时形成一条高达百米的瀑布。这条瀑布如白练悬空,流银泻玉,飞流而下,瀑声如雷。瀑布溅落时激起的水花云雾迷离,在阳光照射下,彩虹飞舞,煞是好看。 </h3><h3> 相对巨大、巍峨、挺拔的天山而言,天池其实不过是一方波澜不惊的湖水,但却仿佛可以倒影出整个西域的纯真。那湖面如绸缎般倾泄铺展,鱼尾划出的涟漪忽蓝忽紫忽绿,有清澈的天真,也有妩媚的妖娆。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觉得我所面对的,真的就是天堂之水。看那飞鸟掠过湖面划出的水痕,天空中疾速涌动、晦明变幻的白云,真是气象万千,如梦如幻。</h3><h3> 我和朋友说,真的很喜欢这样的感觉,此时此刻,心情好像面前的湖水一样,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脑中没有了噪杂,内心没有了欲望,唯留一个反朴归真的自己,任毛孔中浸润着天山的和风,在大自然中这样睡过去……</h3><h3> 离开天池时,有太多的不舍。此时夕阳余晖的光芒散在烟雾缭绕的湖面上,依稀隐约可见头顶的云中,穿梭而过几只天鹅的羽翅,第一次听见天鹅关关的鸣叫,而且是在天池,心中顿时涌出一股莫名的感动…… </h3><h3><br /></h3> <h1>三、夜市</h1><h3> </h3><h3> 新疆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因而在乌鲁木齐,你处处可见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从极具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到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从不同的语言,到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都让你恍如来到异国他乡。</h3><h3> 乌鲁木齐的清真寺很多,里外都有穆斯林在做功课。淡淡的阳光下,这座只有二百多万人口的城市显得节奏松弛,空气中混合着淡淡的葡萄干与牛羊的气息。由于时差的关系,乌市晚上十点晚霞才慢慢散尽,夜幕降临得很慢,象一个远足的少年,漫不经心地东游西荡,来去都悠闲自在,不急不躁。晚上十二点以后上床睡觉,在这里是很正常的作息时间,这对于喜欢熬夜的我真是一大乐事。所以,当朋友问我要不要逛乌鲁木齐的夜市时,我立刻来了劲头儿。</h3><h3> 半夜时分,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徐徐的晚风伴着阵阵烧烤的香味,乌鲁木齐的精彩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们去的"五一路夜市"又称星光夜市,是乌鲁木齐最大的夜市之一。只见满街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街道两侧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小食摊,成千上百:有烤羊肉串、烤全羊、凉粉凉面、粉汤、烤鱼、木赛来斯、帕尔木丁、手抓羊肉、拉条子、曲曲、羊羔肉、油塔子熏马肠、奶疙瘩、奶皮子等品种丰富的小吃等等……随着人群再往前走,还有种类繁多的服装、发饰、小商品……朋友说这里夏季的夜市一直要摆到凌晨两点以后。</h3><h3> 做为一座准现代化的都市,在乌鲁木奇你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菜系,从南国的粤菜、川菜,到北国的京味、鲁菜,都有正宗的佳肴。但最具特色的,还是当地的伊斯兰风味。闻名全国的手抓肉,烤羊肉,自不用说,单是维族的抓饭,就足以让你大饱口福,不但做法别具一格,吃来也极具风味。抓饭的原料是用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葡萄干、皮牙子和大米焖制而成,香而不腻,色鲜味浓。朋友说她很会做这种饭,做法是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炸,然后再放洋葱和胡萝卜在锅里炒,并酌情放些盐加水,等二十分钟后,再将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再加些葡萄干、皮牙子,不要搅动,四十分钟后即熟。</h3><h3> "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糯",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待客的主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他们的传统习惯是先请客人们围坐在炕上,当中铺上一块干净餐布。随后主人一手端盆,一手执壶,请客人逐个淋洗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待客人们全部洗净手坐好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布上,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h3><h3> 关于抓饭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阿布艾里的医生,在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研究了一种饭,进行食疗。他选用了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盐后小火焖熟。这种饭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点,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周围的人都非常惊奇,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便成为现在的维吾尔族人普遍吃的抓饭了。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我们且不去考究,但抓饭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却是实实在在的。羊油、洋葱、胡萝卜和大米都是含多种维生素的补品,用这样的原料做的饭,当然大补人。</h3><h3> 朋友说现在改良的抓饭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除了选用植物油外,还用动物羊油,骨髓油和酥油来做抓饭。在用肉方面,除了用羊肉之外,还用雪鸡、野鸡、家鸡、鸭、鹅和牛肉。也有不放肉而选用葡萄干、杏干、桃皮等干果来做的抓饭,称之为甜抓饭或素抓饭。还有在做好的抓饭上放一些酸奶子,称之"克备克波糯",它既是上等的充饥之物,又消暑解热。我们在一个摊上点了一份叫"阿西漫吐"的抓饭,非常好吃,它是在抓饭碗里放上几个薄皮包子,据说这种饭是维吾尔族人用来招待贵宾和亲朋好友的。</h3><h3> 用手抓食,对我这样拿惯刀叉的人真是别有情趣,但环顾周围,发现大多数"口里人"(新疆人对内地人的称呼)都没有用手抓食的勇气。</h3><h3> 夜市里另一个让我流口水的是维族人日常吃的馕饼子,这是新疆人餐桌上最普通而又必不可少的主食。品种据说多达有五十多种,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未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且用料讲究,香酥可口,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h3><h3> 对于每一个初到乌鲁木齐夜市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氛围所感染。随便走到一个小吃摊位前,热情的维吾尔族小伙会先倒上一杯香气扑鼻的热茶给你,随后拿出菜单,任你随意点想要的小吃。如果你不是很了解当地的美食,他便会主动告诉你哪个小吃"雅克西"(维吾尔语:好),保准让你满意。我特别注意到,这里的羊肉膻味不是很大,而且很香。朋友说:"我们新疆的羊喝的是天山的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尿的是太太口服液,拉的是六味地黄丸,走的是黄金道,羊肉当然没有膻味……"</h3><h3> 另外一种好吃的叫"皮特尔曼吐",它实际上是一种包子,只不过是在馕坑里烤制。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当"皮特尔曼吐"从馕坑取出时,厨师提高嗓门,拉着声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的皮特尔曼吐哎……"。朋友说据说这个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几百年前乌鲁木齐的名厨,他做的"皮特尔曼吐"曾誉冠西域,于是后人就拿他的名字作为招揽顾客的牌子。</h3><h3> 夜市里最多的是烤全羊,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贵的菜肴之一,之所以如此驰名,除了它选料考究外,就是它别具特色的制法。新疆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技术高超的厨师选用上好的小羊,宰杀剥皮,去头、蹄、内脏,用一头穿有大铁钉的木棍,将羊从头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铁钉上。再用蛋黄、盐水、姜黄、孜然粉、胡椒粉、上白面粉等调成糊。全羊抹上调好的糊汁,头部朝下放入炽热的馕坑中。盖严坑口,用湿布密封,焖烤一小时左右,揭盖观察,木棍靠肉处呈白色,全羊成金黄色,烤好后即放置餐车上,大厨在羊头上挽系红彩绸,打成花结,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烤全羊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h3><h3> 说到吃,就不能不提一下闻名全国的新疆的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喀瓦甫",是中国最富盛名的小吃。维吾尔族民间传统的烤羊肉串,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样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制做时,首先将净肉剔下来切成薄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然后将它们肥瘦搭配,一一穿在铁钎子上,过去那种用红柳的细条截削而成的木钎已经很难见到了。把肉穿好之后,便将它们疏密均匀地排放在燃着无烟煤的槽形铁皮烤肉炉子上,一边扇风烘烤,一边撒上精盐、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数分钟即可食用。当然,在五一路夜市,这里什么都可以烤,羊肝、羊肾、羊肚、羊筋……还有一种叫"米特尔喀瓦普"的烤羊肉串,钎子足有70-80厘米长,肉块儿也大,立在馕坑里烘烤,味道鲜嫩可口,吃起来很过瘾。</h3><h3> 有肉必须有酒,夜市里几乎桌桌有酒,乌鲁木齐人一般喝的啤酒是新疆啤酒、乌苏啤酒、扎啤和戈瓦斯。这戈瓦斯是一种用蜂蜜、啤酒花酿造的酒,味道很独特,据说还美容。白酒也是喜欢喝当地产的,如伊力老窖、三台老窖、金窖液等,都是度数很高的酒。朋友说:"有一年我去北京开会,晚宴时大家纷纷劝酒,桌上摆了五瓶二锅头酒,吓得我要命,后来几圈下来,全桌子的人大都趴下了,我还没有反应呢,之后再也没人敢找我劝酒了,第二天都管我叫女酒鬼。哈哈,这要归功于新疆白酒的锻炼。"</h3><h3> 夜市里除了主食,水果之多也让我爱不停口。如库尔勒香梨、马奶子葡萄、伽师哈密瓜……哈密瓜古称甜瓜、甘瓜,维吾尔语称"库洪"。中国只有新疆和甘肃敦煌一带出产哈密瓜。公元1228年出版的《长春真人西游记》第一次提到在新疆有这种瓜,称赞"甘瓜如枕许,其香味盖中国未也"。从17世纪开始,哈蜜瓜列为贡品。朋友说好瓜形状多为椭圆,瓜皮微青,布满网纹肉呈翠绿色,汁浓鲜美,口溶性强,望一眼令人垂涎,尝一口叫人舔嘴唇。</h3><h3> 我一晚上吃的东西,超出了我在美国很多年所吃的种类的总和……快离开乌鲁木奇的时候,很想见一见刀郎唱的"喀什葛儿的胡杨",它究竟是怎样的"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朋友笑道:这里是城市,只能看到高高的白杨树,胡杨只在大戈壁、沙漠边缘生长。这,竟然成了我乌鲁木齐之行的一大遗憾。</h3><h3> 古人曾留下"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其中的苦涩说不请,也道不明。然当我踏上天山的土地,喝上天山的雪水,不管感觉是迟钝还是敏锐,都免不了感慨万千,那情景中有一种无名的东西在激动着你,以致使你的心弦颤抖或勾起你的某种回忆,并使你眼眶湿润起来。</h3><h3> 北京的大器、上海的雅致、西安的古朴,简简单单的一个形容词,成就了每个城市自身最具魅力的风格。乌鲁木齐的特点是什么?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远离海洋,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善于兼容并蓄。那里的风景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那里,你会发觉形容美景的词汇是那么缺乏,只有一句话贴切:雅可西!(维语:好)。</h3><h3> 直到现在,一看到在乌鲁木奇所拍的照片,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曾经刚刚去过那么美丽的地方。乌鲁木齐,就像天山的雪峰,在云里,在雾里,美丽而又神秘,让你看不够,猜不透;又像库姆孜奏出的一串音符,优美动听,真实而又飘渺,让你听得见,抓不着。</h3><h3> </h3><h3> 这是一座美丽而又活泼的城市,美丽是姿色,活泼则是一种精神……我非常怀念乌鲁木齐的羊肉串,怀念白云环抱的天山,怀念圣洁静谧的天池,怀念博格达的雪岭云杉……2006年的夏天,在乌鲁木奇度过的每一分钟,都是值得我回味一生的。</h3><h3><br /></h3><h3>少君,2006年秋,写于美国凤凰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