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远话清明

和风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每当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的心中就不由地充溢着激荡、追思、怀远的情愫。飘飞的思绪在古今的时空中转换,在故乡的山水田园间驰骋,在祖先的墓地间缠绕。寒山岭的桃花、山丹是否盛开?亲人坟头的小草是否绽出新绿?奔故土祭祖,回归自然踏青,我心飞翔!</p><p class="ql-block"> “清明祭扫各纷然,贤愚千载谁知?” 清明节是民间一年中最重要的几个节日之一。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的人以为清明节只是祭奠的节日,其实它不只是祭奠怀祖,还有出去踏青,感怀大自然的变迁,感悟人生沧桑的双重涵义。因为清明节正是气清景明、春意盎然、万物勃发、温暖适度的时候,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间的阳气,对于在经历了寒冬的冰冷和早春寒意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日光浴、最佳的健身、最美的陶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设立了这么好的一个节日,留下了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当今传承的程度和真正认知它深刻意蕴的人又有多少呢?笔者真不敢想象。现在的社会风气,第一很浮躁,第二很浅薄,第三不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不重视、不热心,却热衷于过那些外来的“洋”节,而且还过的津津有味、疯疯癫癫。对自己民族的节日和意义记不得、记不清,对一年中有多少“洋”节却记得清、懂得明,每逢“洋”节必过又舍得大把花钱。我不是反对过“洋”节,是希望你做为炎黄子孙,主次要掂量清楚,首先要对自己民族传统的节日文化抱有优越感、责任感,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外来的。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不重视、轻认知,就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一个自卑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何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 class="ql-block"> 说到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认知不够问题,也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除了社会教育宣传普及的程度不够外,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欠缺也很大,如清明这样的重要节日,有的成年人就抱着一种“自己的父母还健在,回不回去祭祖没多大必要”的意识不去祭奠,更不用说带上孩子去祭扫了。试想一下,如今的孩子包括成年人除了记得自己父母的名字,再好点的能记住祖父祖母的名字,再往上能够记得曾祖父曾祖母名字的能有多少?更不用说记住祖辈那些艰辛的奋斗史了。清明节弘扬的是孝文化,数典忘祖、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还似乎忘了:没有祖辈,那有你今天生命的存在这个天道。</p><p class="ql-block"> 高尚的文化是对社会风气的矫治或时代民族精神的引领。唐有唐诗、宋有宋词,时隔千年,人们仍在咀嚼回味,受益匪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这几个一年中最具标志性的重要传统节日,我们更要把它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在人生的悠悠岁月中,这些节日的文化价值、民俗风情、时间符号、精神寄托,既能使人欢乐又能使人感怀、感伤和感悟。会让人去敬畏自然、敬畏天命、敬畏先哲、珍惜生活。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约束,什么事都敢干。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敬畏之心,就会知道有些事情不可越雷池半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希望对此不重视的人,都要赶快补上这一课,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成长也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回归自然,踏青赏绿,缅怀祖先,缅怀先烈,就是感怀人生的沧桑,自然的伟大,生命的可贵,文化的崇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nbsp;</p><p class="ql-block"> 作者:和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日二稿</p>